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易传》是阴阳理论衍生出的《易传》的宇宙创生模式,“道”是其核心内容,从“道”向下落实到人心、人性,最后贯通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道”是《易传》形上道德本体的内涵依据。《易传》的致思倾向与《孟子》、道家哲学稍有差异,对比之中凸显了自身的局限性。而《礼记》之《乐记》乃《易传》道德本体论的落实与延续。  相似文献   

2.
孟子之前,天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历史地赋予了四层含义:神意之天(或称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命运之天、道德之天.孟子对自然之天的认同,排斥了神意之天存在的空间.理解命运之天里包含的种种合理因素,对于理解孟子打造道德之天的逻辑可能性与历史现实性有很大帮助.如果说,从形式上看,孟子的天可能还带有神性,那么,它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神性之天或上帝了.  相似文献   

3.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5.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话题。孟子最早对人的道德境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人的道德境界存在"善、信、美、大、圣、神"的次第,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此境界学说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而要真正修善成德,还需要充养善性的道德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6.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话题。孟子最早对人的道德境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人的道德境界存在“善、信、美、大、圣、神”的次第,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此境界学说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而要真正修善成德,还需要充养善性的道德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8.
“境界说”又是新理学的中心思想,是新理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养心论"与其"性善论"息息相关,"心"与"性"是二为一的关系。从整体来看,孟子认为至善之"心"丢失的原因有两点:一为耳目食色之欲的诱惑;一为个人道德自觉的缺乏。孟子对"性"有独特的认识,他的"养心论"关注的重心仍然放在了反求本心。注重人的道德自觉,达到"尽心知性"的境界,这是孟子"养心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师的学术境界是大学教师在从事学术活动时,对这种学术活动意义的理解而在学术研究中所形成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大学教师的人生境界和学术境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依据大学教师学术境界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大学教师的学术境界分为泛学境界、专学境界、通学境界三个层次.探讨大学教师的学术境界,不仅对丰富发展人生、学术和教师研究领域的理论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大学教师甚至对一般的研究人员认识和提升自己的学术境界,对大学生理解大学教师的学术境界,对大学的管理者服务于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也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的法律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在素质教育运作系统中,他们是平等设置的。问题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失衡状态。通过对这种失衡状态的法理剖析,认为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的法律约束在于建构“以权利制衡”为主导,“以权力制约”为辅助,“以责任制约”为救济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是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应准确分析制约审美心理建构的因素,通过优化审美心境;提倡涵泳,激发想象;促发情感共鸣;引导扬弃、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既蕴含着民族先哲们的理性精神,又凝结着华夏儿女的审美情结.<周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自然相依相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渊源.天人合一,心物交融体现着<周易>的审美境界,立象尽意为中国传统美学提供了基本的审美原则,阴阳平衡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取向和基本形态.<周易>美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4.
对审美活动心理的研究,是个相当复杂的命题。审美心理,表现为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中的心理机制。艺术接受以认识活动为前提,又包含自己独特的心理规律。接受者认识活动中的"心"是求真,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心"是求美。"心"智向"心"境的提升必须依赖一定的境域性生成。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时期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审美艺术,按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在美育的潜移默化中唤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美的情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多角度论述了体育与美学的关系 ,以及在体育中所表现的现实美和艺术美 .提出了体育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让学生从建立审美观点到感受美、欣赏美 ,最后去创造美 .  相似文献   

17.
郭熙是北宋最杰出的画院派画家,他深得文人画家苏轼等人的推崇,在山水画史和山水画论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提出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审美功能论揭示了一个道理,即自然审美中仍然包含着伦理道德追求。自然审美的根本动因是人性的本然需求,人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相处也是人性的本然需要,人们在追求山水之乐的同时,也可以追求伦理道德的满足。自然审美不但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调节着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今天的生态美学所要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环境美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情操、知识能力、审美、身心健康和交际能力等5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环境美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体育教学与美育的关系,阐述了作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采用灵活的方法,用美的仪表来吸引和感召学生,用高尚的情怀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对美的追求.从而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下培养起对美的认识、理解和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音乐的悲剧关作为音乐美学的审美形态之一,可以激发人们化悲痛为力量,在道德上震撼人心,使情感得到陶冶,是崇高美的集中体现。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应更注重领悟和发掘音乐悲剧的特点及美感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