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最生动的阐释,也是人类在自然中理想生存的抽象概括。张泽忠老师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所在。在这个诗意的家园中有作者永远怀念的侗乡风情,更其有意蕴丰富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主体性为核心及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视阈来审美观照"诗意地栖居"中所包含的合理人性因素."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对人性正常化的解读,海德格尔对"诗意地栖居"的阐释是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现象的人性根底.诗性·人性的共通性才是"人诗意地栖居"存在的审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生成及其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其人、其诗处处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实现了"诗意地栖居"。所以,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进行再读有着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的生态整体观中,人与自然、人与神(信仰)、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天、地、神、人"四方关联体是人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前提与旨归。阿来虽不能解答如何实现诗意栖居的问题,但他从自然环境遭破坏,人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族性、神性已失落等方面,为诗意栖居的理想唱起了哀歌,不乏智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5.
“诗意地栖居”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下,它是指在生态平衡的立场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审美地生存”。《丁登寺旁》和《前赤壁赋》作为东西方山水作品的代表,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学观念。但前者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后者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6.
张翼 《世界博览》2013,(12):87-87
畅想美好未来是人类的特点。想象一个比当前世界更好的时空在人类历史上绵延不绝,乌托邦思想能揭示一个时代:想象更公平的组织,更安全的社会,更和谐的环境,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缺陷,更能测试当前时代的思想深度。现在我们正处于石油开采的最高峰、冰川在消失,90亿人口拥挤在地球,气候改变无可挽回。乌托邦反而成了一个棘手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作者安德森借《小城畸人》指出,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掠夺造成了生态失衡,消解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畸人们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借此,安德森解释了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严重摧残,提出通过回归自然和简单化生活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生态平衡,以期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诗意载体、精神境界和审美风格之西部具有丰富的现代诗学内涵,体现出撼人心魄的诗性之美。其诗性之美乃在其诗意栖居的家园意识、灵魂与生命交融的西部体验以及独特的西部精神。中美西部诗人的西部体验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性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之中,揭开西部厚重而神秘的面纱,重新发现人类诗意栖居之新大陆,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地域意义的现代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场所精神,就整个人类而言,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场所所具有和应该具有的精神,不仅来自于其空间的独特气氛而且也是人的创造与想象力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的由来一般认为,以1818年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为近代科幻的肇始之端。但在这部作品之前,就有很多文学作品开始展望未来社会,其基础虽非近代科学,但对未来的憧憬却十分具体和全面。这类作品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4世纪,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2.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物质生活的迷醉导致人的物化,人与自然H益疏离。勒克莱齐奥以其诗意的叙事,感性的渲染,针砭时弊,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反思。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乌拉尼亚》的创作主旨也很明确: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人性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才能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处在一个商业主义弥漫的语境中,物质文化的勃兴使一直处于潜在的、被压抑的实利主义价值观不断上升,并对启蒙主义这种具有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的文化背景构成巨大的解构和挑战。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既是乌托邦小说,也是反乌托邦小说,因此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乌托邦"。本文立足"江南三部曲"的反乌托邦书写,在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和叙事学的研究背景下展开,深刻呈现乌托邦解构的深层内核——不完美的人和不完美的世界,并进一步探寻乌托邦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关注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边疆阿勒泰戈壁地区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状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作品中环境变化与人类情感的主题,再现地景变迁与地方依附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展现边民极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土地情感;同时分析李娟生态人文书写的伦理、美学与哲学内涵,坚持社会、心灵、自然交融的生态整体观念,倡导人、动物、植物及土地共生共存的大地伦理,并指出人类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幻想文学与幻想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持人语:历经大半年的酝酿筹备,"幻想文学与幻想文化"栏目终于和大家见面了。纵观历史,横览五洲,我们都可以看到丰富的幻想文化因子,从文明一开始就深藏于人类心中。在人类早期的蒙昧中,人们就对天上地下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因为不可理解而产生的幻想。当文明的曙光到来,人们以审美的方式对自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幻想性的诗意描绘,在古代被庄子叫做"无何有之乡"的"广莫之野",在现代是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幻想也被抽象化为兼具神秘主义和哲学主义的文化,《老子》第一章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与儒道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体现着传统儒道文化,这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发展,中国当代诗人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们重放异彩的当代意义。我们期盼着一个"道法自然"、"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的家园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尹伟伦 《科技潮》2011,(6):32-35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要在物质层面改变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了政治报告里,足可见高层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什么叫生态文明?其内涵到底是什么意义?生态文明的历程和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什么关系?怎么看待生态恶化、生态资源和绿色GDP?迎接绿色GDP的时代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人类文明的简要历程首先谈谈人类的文明。农业文明是人类第一个文明阶段,它使人类没有保障的衣食住行能够稳定下来。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到今天,我们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样一个农耕文化,就形成了一个农业社会。就生态系统而言,这么多物  相似文献   

19.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