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离不开对于价值选择的探讨。由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本身具有价值属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制度价值进行选择。在人事管理制度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工具价值与人文目标相统一、管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岗位权力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同时,明确"以人为本"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核心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
传媒问责是实现和谐传媒伦理关系及传媒道德责任自律性与他律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传媒道德责任与道德自由相统一及提升传媒公共服务质量,是推进传媒道德责任的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目的的实现依靠公共管理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对公共管理的目标的认识和态度。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内涵的实现和实现程度。围绕公共管理的最高价值目标——公共利益的实现,讨论了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指出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对于公共管理伦理内涵实现的基础作用,探讨了公共管理主体为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尤其是为其最高价值目标的实现应具备的道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公共决策目标要实现什么及如何实现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然而人们对此并未获得统一的认识。在结合公共决策目标所体现的利益和价值基础上,阐释了公共决策目标的伦理向度。基于此,本文认为,实现公共决策目标利益和价值的唯一途径是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因而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也是引领高校加强人事管理、财务与后勤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等各项管理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6.
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人事管理是高校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目前高校人事管理偏重制度化管理的情况下要倡导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统一,坚持二者的统一必须克服人事管理上的三大误区,做到四个坚持.  相似文献   

7.
新型的节约理念必须与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有所区别,应该强调倡导勤俭节约与谋求社会发展二者相统一。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中弘扬传统美德,倡导资源节约,传播新型节约理念,在全社会树立“节俭就是美德”的伦理价值取向。人们的具体活动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相统一,要从传统勤俭美德的高度对其进行必要的伦理评价和伦理审视,并且由此来强化人们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8.
谈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上存在着区别。目前高校存在着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冗员过多和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等弊端。要解决这些弊端,关键是加快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创立了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社会制度批判、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伦理观.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基本目标,并对生态伦理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体观、道德约束和法律法规相辅相行的社会实践观等生态伦理内容,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的道德事件,引发了一次次关于道德及价值问题的大讨论。这些事件发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它折射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德的矛盾与冲突。文章认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应该进入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和谐统一的时代,因而讨论了新时期实现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和谐统一的时代必然性、当下可能性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德育主导思想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和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教学的价值主导,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把创新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新维度,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求知需求的和谐、教学方式方法与人才战略的和谐。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指出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基本认知-生命是有机体与环境相统一的自然整体,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尊重自然的权利是人类应有的基本伦理道德,环境阈限是人类活动的最大空间,追求生态美的境界是人类健康的生存价值观,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3.
网络德育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德育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管理实践而定型的网络德育管理结构及其实施策略。构建网络德育管理模式,既是构建一个指导性的结构范式,又是构建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网络德育管理模式的构建应当坚持团队管理原则、智能管理原则、信息共享原则和效益原则。网络德育管理模式主要有阵地资料模式、即时更新模式、参与互动模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对国内外人力资源价值研究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其启示是:(1)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体现其对企业效益贡献的大小;(2)人成为企业的劳动者是计量的标志;(3)计量方法应当包括人力资源群体,个体的计量;(4)计量方法应充分反映人力资源价值的个体差异;(5)计量方法可以与货币计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旅游法》甫一产生,就以旅游者权益保护为主线,并在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下妥善处理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但百密一疏,《旅游法》在惠众和公平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旅游业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越其物质价值,《旅游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伦理目标。为此,国家应加大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必须转变观念,发展"社会旅游",保障弱势群体的旅游权利。此外,还需要其他制度配套前行,保障公民的旅游权利。  相似文献   

1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形态,要增强其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要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在主动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多元化挑战中永葆教育的先进性;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在自觉抵制网络道德“污染”冲击中强化教育的规约功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中赋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实的人文精神;注重改革创新,在顺应网络文化发展“求新求异”特性中保持教育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前道德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其内部原因在于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忘却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作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关注和研究的哲学理应成为我们解决道德缺失现象的一把钥匙。发挥哲学的现实力量,要求我们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指导,发掘中国传统哲学的真精神,吸收西方哲学的真成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中人的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力资源在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界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概念;阐述了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原因;提出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对管理内涵认识不足、没有建立科学的用人原则、企业人员如何招聘和使用等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指导思想、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工作亟需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的财富动力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创造财富用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受不同的财富观念的支配,不同的财富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导向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财富创造的动力和激情。先秦儒家的经济文化思想是中国经济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儒家思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更重视如何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财富而不是如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不具有西方那种征服自然的强烈意识;对人们生财取利的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上,先秦儒家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富而好礼”,认为“义”是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终极价值;在对人们的求利欲望的分析上,把经济政治化、经济道德化,给本来作为手段、作为财富形式的金钱本身披上道德的外衣。受儒家传统财富观的熏陶,中华民族缺少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冲动,但却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致富思源”,这个“源”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包括那些对民族发展与富强产生积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量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未来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重新认识先秦儒家的经济文化思想,并实现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