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天津市23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SO_2、NO_2、PM_(10)、PM_(2.5)、CO和O_3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了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期间各项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主要污染物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Kriging方法对6项污染物进行分析,获取天津市大气污染物的空间插值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PM_(10)质量浓度年均值为113μg/m~3,PM_(2.5)年均值为69μg/m~3,均超过二级标准;颗粒物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M_(2.5)浓度季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95μg/m~3)、秋季(64μg/m~3)、春季(63μg/m~3)、夏季(54μg/m~3);站点对比结果表明团泊洼站点污染最严重,而塘沽环保局优良率最高.从空间分布来看,PM_(10)、PM_(2.5)、SO_2、NO_2均表现出中部至南部区域为高值分布区域,说明天津市本地污染排放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贡献为主要影响因素;而O_3和CO均表现为市区浓度较低而天津市南北区域形成高值且呈现相反分布.  相似文献   

2.
PM_(2.5)是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已成为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无法直接获取城市内部空气污染的高分辨率空间分布情况,以上海市中心为研究区,引入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模拟PM_(2.5)质量浓度的高分辨率空间分布情况.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与PM_(2.5)质量浓度分布相关性最强的地理变量分别是国控点2 000 m缓冲区内的道路长度、2 500 m缓冲区内的建筑面积、2 500 m缓冲区内的绿地面积、500 m缓冲区内的水体面积以及人口密度.基于以上变量,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PM_(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的LUR模型.在研究区内建立1 km×1 km格网,用LUR模型模拟各格网交点的PM_(2.5)质量浓度,再通过空间插值分析得到上海市PM_(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模拟图.结果表明,PM_(2.5)模拟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整体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格局,并由人口密集区域向四周递减.人类活动是影响PM_(2.5)质量浓度分布的主要原因,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以大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6—2017年大连市9个国控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质量浓度逐小时监测数据,整理、筛选得到52 029个有效样本数据,探讨PM_(2.5)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年、季节、月份、日均值变化规律,进行PM_(2.5)质量浓度与SO2和CO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较2016年PM_(2.5)质量浓度有所下降,1a中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冬、春、秋、夏.PM_(2.5)质量浓度月均值呈V型分布,2016年和2017年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3月,最小值均出现在8月.日变化呈多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早高峰8:00前后及夜间22:00.各站点月均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呈V型分布.位于工业区的站点PM_(2.5)质量浓度都相对高于居民区,位于海边和郊区的居民区PM_(2.5)质量浓度相对低于市中心的居民区.PM_(2.5)质量浓度与SO_2和CO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是0.584和0.730,说明工厂废气排放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依据AOD与PM_(2.5)质量浓度的关系,利用TERRA卫星的MODIS AOD资料、中国区域气溶胶特性综合联网观测与研究计划和中国地区太阳分光观测网的地基数据,研究了四川盆地MODIS AOD精度及2017年研究区域17个市县级站点PM_(2.5)质量浓度的反演问题.结果表明,重庆、盐亭、贡嘎山站点地基观测AOD与MODIS AOD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86、0.87,满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精度要求,且与PM_(2.5)质量浓度呈较高的线性相关,由此构建了四川盆地订正后的AOD与PM_(2.5)质量浓度的拟合方程,反演了2017年四川盆地分辨率达到县级城市的PM_(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年均质量浓度为38.7μg/m3,呈现盆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仅用地市级分辨率的实际PM_(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研究得到的四川盆地2017年平均PM_(2.5)质量浓度50.8μg/m3相比,发现仅用地市级站点的实际PM_(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反映四川盆地区域污染状况会造成明显高估现象.  相似文献   

5.
利用福州市国控监测站点2013年4月-2017年3月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对福州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方面,福州市空气质量整体较好,PM_(2.5)和PM_(10)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M_(2.5)、PM_(10)、PM_(2.5)/PM_(10)时间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性特征;春季、夏季和秋季工作日浓度均高于周末的浓度,存在周末效应,冬季周末浓度则显著高于工作日浓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变化趋势.空间变化方面,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表现为工业区>市区>清洁区,清洁区PM_(2.5)/PM_(10)比值最高,其次是市区、工业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相关性明显受季节影响,夏季相关性最高.城市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SO_2、NO_2)复合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海市颗粒物的污染和防治问题,利用2014年4月14日—2015年3月24日10个国控监测点的PM2.5和PM10小时数据及对应的气象因素资料,以PM2.5质量浓度占PM10质量浓度的比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PM_(2.5)/PM_(10)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2.5和PM10的季节高低为冬春秋夏,PM_(2.5)/PM_(10)的季节分布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PM_(2.5)/PM_(10)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型趋势,峰值出现在05:00和14:00左右,上午PM_(2.5)/PM_(10)高于下午.颗粒物质量浓度及PM_(2.5)/PM_(10)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这与车辆通行政策与人类作息时间变动相关.在空间分布上,颗粒物质量浓度及PM_(2.5)/PM_(10)均表现为背景站浦西站浦东站.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太原市及周边采暖季PM_(2.5)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8年1月采集太原市及榆次大学城大气PM_(2.5)样品,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其中10种重金属元素,使用富集因子法和聚类分析法明确其来源,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两个区域的空间传输过程。结果表明,锌、铅和锰为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采暖季PM_(2.5)中重金属质量浓度最高的3种元素,分别占10种元素总浓度的77.80%和89.06%.铜、锌、砷、镉和铅在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PM_(2.5)中富集水平为中度以上,主要受人为源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采暖季PM_(2.5)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源。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受来自于西北方向的长距离传输气流影响而形成的扬尘是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PM_(2.5)中10种重金属的自然源之一。同年采暖季中,12月为PM_(2.5)中重金属质量浓度最高的月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2014年中国四大工业基地25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污染情况,对25个城市2014年1月~2015年2月的数据进行SPSS聚类分析,研究其整体分布情况,并应用统计学和GIS软件分析其主要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分布特征,同时利用SPSS软件对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CO、O_3和PM_(2.5)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5个城市PM_(2.5)年均质量浓度在32.94~100.23μg·m~(-3)之间,其中分布在40~70μg·m~(-3)之间的城市相对集中,占所有城市的68%,仅3个城市的PM_(2.5)年均质量浓度小于35μg·m~(-3);(2)PM_(2.5)季节变化特征大体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3)从空间分布上看,京津唐污染水平高于其他三个工业基地,珠三角污染水平最低;(4)四大工业基地城市群PM_(2.5)的浓度与PM_(10)、SO_2、NO_2、CO的浓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由于温度、气候等原因,在珠三角和长三角O3与PM_(2.5)呈正相关,而在京津唐和辽中南工业基地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理统计和后向轨迹方法,分析江苏省南京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指数(AQI)及1月21—27日各污染指标数据,探讨南京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5年南京市AQI达到污染程度的天数在瑞金路、迈皋桥最多,在玄武湖最少;AQI值在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推测南京市AQI主要受不同功能区污染排放和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控制.在1月21—27日大气污染事件中, AQI在仙林大学城最高,为211.094;玄武湖最低,为168.881. PM_(10)平均浓度在奥体中心最大,为229.472,玄武湖最小,为179.932. PM_(2.5)的空间分布情况与PM_(10)类似, SO_2, NO_2和O_3浓度空间差别不大.在此期间, AQI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1日、24日、26日出现3次高峰, 25日和27日下降. PM_(10)、PM_(2.5)、NO_2浓度变化趋势与AQI呈正相关关系, O_3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南京市大气污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在时间上具有累加特征,同时还受周末效应和天气作用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汽车尾气、燃煤燃气和工业废气.气团后向轨迹显示,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局地和西北地区, 25日气团方向改变,导致污染物浓度下降,推测南京市大气污染受气团带来的外地污染物及天气变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地学角度出发,基于土地利用、人口状况、道路交通和地形等自然人文因素构建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模拟西安市主城区2014年和2015年冬季采暖季PM_(2.5)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成因和年际变化原因。结果显示:LUR模型构建中,2014年采暖季选择的变量主要有500m缓冲区内植被面积、1 000m缓冲区内植被和居民地面积以及人口密度,2015年采暖季选择的变量主要有1 500m、2 000m、2 500m和3 000m缓冲区内道路总长度。2014年和2015年采暖季LUR模型的R2分别为0.933和0.832,拟合效果很好。2014年采暖季各城区PM_(2.5)平均浓度均较高,碑林区绝大部分区域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新城区次之,其他区空气质量基本为重度污染。2015年各城区PM_(2.5)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大部分区域为轻度污染。土地利用、污染源、道路交通、人口密度、国家环保相关政策、风向和DEM是西安市2014年和2015年采暖季PM_(2.5)浓度空间分布规律、成因、污染来源和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川盆地18个城市2015-2016年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采用了集中期、集中度和变异系数等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将四川盆地划分为3个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18个城市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自贡市,年均空气质量指数为100,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37.6%;污染最轻的是广元市,年均空气质量指数为57,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4.5%.四川盆地3个区域按照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低以及出现污染天数的长短排序均为:川南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研究时间段内,18个城市PM_(2.5)年均质量浓度达标的只有广元市;PM_(10)年均质量浓度达标的只有广元市和巴中市;SO_2年均质量浓度18个城市均达标;NO_2年均质量浓度除成都市和重庆市外,其他16个城市均达标;所有城市的CO和O_3日质量浓度均达标.近36年来,颗粒物和SO_2质量浓度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表明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措施对颗粒物和SO_2污染改善明显.污染物PM_(2.5)、PM_(10)、CO、NO_2和SO_2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为冬季高,夏季低;O_3质量浓度季节变化则为冬季低,夏季高.PM_(2.5)、PM_(10)和O_3质量浓度高的时段相对于SO_2、NO_2和CO来说更为集中,PM_(2.5)、PM_(10)、SO_2、NO_2和CO高质量浓度时段主要集中在1月左右,O_3高质量浓度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左右.不同城市间SO_2和NO_2质量浓度差异明显,其他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则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云南典型高原城市玉溪市5个监测点利用苏玛罐采样法采集VOCs样品,基于GC-MS分析方法获取了VOCs总质量浓度,同时利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监测了5个点位的大气NO_2、CO、SO_2、O_3(最大8 h)、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基于这些监测数据分析了玉溪市城区各种大气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可能的来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玉溪市城区环境空气中VOCs、SO_2、NO_2、O_3、PM_(10)和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9.02±18.31)、(20.11±25.53)、(16.08±11.21)、(34.54±32.79)、(49.51±34.09)μg·m~(-3)和(28.67±20.85)μg·m~(-3),CO质量浓度为(1.35±0.82)mg·m~(-3).从季节分布来看,各种污染物变化规律并不一致.VOCs质量浓度呈现秋、春高,冬、夏低的特点,O_3质量浓度呈现夏季高的明显特征,SO_2质量浓度呈现冬、秋高,春、夏低的特征,NO_2、CO、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则表现为冬、春高,夏、秋低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玉溪市中心交通密集区监测点大气环境中VOCs、NO_2、O_3、PM_(2.5)和CO质量浓度较其他监测点浓度较高,反映机动车尾气的显著贡献;而工业区监测点大气环境中SO_2和PM_(10)质量浓度较高,符合工业燃煤排放烟气显著影响的基本特征.另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气团轨迹研究表明除了本地人为活动影响外,区域传输源对玉溪城区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首先基于遥感平台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北京市4期各年份不透水表面数据并反演AOD值;然后,采用M估计稳健回归的思想,对AOD值与监测站点PM_(2.5)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和反演的AOD数据,生成空间连续的PM_(2.5)质量浓度数据.最后,探讨城市扩张对PM_(2.5)污染时空分布及演变的影响机制,定量分析两者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市2000、2006、2012年和2016年不透水表面面积分别为6 646.37、9 680.52、9 736.31 km~2和9 769.20 km~2,2000—2016年不透水表面面积增长率为46.99%,相应的PM_(2.5)质量浓度的增长率为56.61%.北京市2000—2016年的PM_(2.5)污染时间上呈现先加重后在波动中减轻,空间上呈现从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增高的趋势,严重污染区域为房山区的东部、大兴区、通州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东城区、西城区、前宣武区及前崇文区.在此期间,北京市不透水表面空间分布与PM_(2.5)污染空间分布高度一致.东南方向的通州区、顺义区、平谷区和大兴区不透水表面面积增长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这些区域PM_(2.5)质量浓度增长值也高于西北区域.  相似文献   

14.
以2009—2015年泰安市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其平均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2009—2015年泰安市SO_2、NO_2、PM_(10)浓度均呈下降趋势,PM_(10)浓度在2013年明显上升后平稳下降,PM_(2.5)浓度自2013年有观测记录以来就一直呈下降趋势;各污染物月变化曲线呈U字形,且季节变化明显,污染程度由高到低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空间变化显示:SO_2、NO_2、PM_(10)、PM_(2.5)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农业大学和电力学校污染物浓度较高,人口学校和交通技校污染物浓度较低;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改进,近年来泰安市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为空气污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7年西安市气象数据和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西安市2017年度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状况以及污染物质量浓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年平均风速为2.43 m/s,平均气温为19.00℃,总降水量为649 mm,冬春季PM_(2.5)、PM10质量浓度值普遍高于夏秋季.利用SPSS对污染物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颗粒物、气态污染物CO、SO2质量浓度变化与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呈负相关,而O3与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此外,通过拉格朗日混合粒子轨迹模型模拟了西安市48 h的气流后向轨迹,并将PM_(2.5)的质量浓度数据与气团轨迹相结合,利用潜在源贡献函数模型(PSCF)和浓度加权轨迹方法 (CWT),分析西安市PM_(2.5)质量浓度影响及潜在源区分布特征,其结果表明超过50%的气流后向轨迹来自西北方向,西安市PM_(2.5)的主要潜在来源位于陕南各城市以及陕南周边省份交界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南宁市地面8个监测站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值作为数据源,运用回归分析法,选取月、季、年三种时间尺度,分别对PM_(2.5)、PM_(10)浓度与AOD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PM_(2.5)与AOD相关性好于PM_(10),月尺度PM_(2.5)和PM_(10)与AOD值相关性强,除个别月份外,R2均在0.7以上;季尺度PM_(2.5)和PM_(10)与AOD值相关性,随季节变化显著,但R2均在0.5以上;年尺度PM_(2.5)和PM_(10)与AOD值拟合,采用一元二次模型,R2在0.5以上。上述结果表明AOD在月尺度上与地面站点污染物监测数据PM_(2.5)和PM_(10)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故可在月尺度上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反演的AOD推算地面PM_(2.5)和PM_(10)的空间浓度场。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吉安市城市PM_(10)及PM_(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对吉安市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4个城市环境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点的PM_(10)及PM_(2.5)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吉安市城市空气质量表现出冬季PM_(10)浓度明显高于春、夏、秋季,PM_(2.5)/PM_(10)比值为0.632~0.851,PM_(10)及PM_(2.5)均呈现出W型变化规律,6:00达到最低值,11:00-12:00达到最高值;12:00-17:00浓度下降,17:00-23:00浓度再次回升,至23:00再次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滇东城市曲靖2014-2018年2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逐日空气质量指数和6种空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PM_(2.5)、CO和O_3)逐小时浓度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要素数据,统计分析了曲靖主城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4至2018年,曲靖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99.7%,污染日数呈逐年减少趋势,首要污染物以PM_(10)、PM_(2.5)和O_3为主.②曲靖主城区空气质量呈现出夏秋季节较好、冬春季节较差的季节性特征.③6种污染物浓度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气象条件影响着曲靖主城区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变.④风速与SO_2、NO_2、CO和PM_(2.5)浓度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与O_3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风速对PM_(10)影响较复杂,当风速小于2 m/s时有利于PM_(10)扩散,当风速超过2 m/s时反而导致PM_(10)浓度增加.⑤地面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时,SO_2、NO_2、CO、PM_(10)和PM_(2.5)浓度较高;地面盛行西南风时,O_3浓度达到最高值.⑥降水对6种污染物具有显著冲刷清洁作用.⑦温度与O_3浓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与NO_2、CO、PM_(10)和PM_(2.5)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SO_2浓度关系不显著.⑧相对湿度与O_3、PM_(10)和PM_(2.5) 3种首要污染物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SO_2、NO_2和CO 3种非首要污染物浓度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4-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日报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插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等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探究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2014-2016年中国城市的AQI呈下降的趋势,空气污染城市数量减少,表明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中国城市AQI季节均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夏、秋两季空气质量空间分异格局不显著,春、冬两季的空间分异格局显著,呈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季节性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城市AQI空间分布呈现出持续增强的空间集聚态势,形成以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为核心并蔓延至湖北省中北部的中度污染区和以乌鲁木齐和阿图什市为核心的中度污染区,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地区是稳定的空气质量优良区。(3)从核密度估计图可以发现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6个显著核心密度区和3个次级核心密度区,2014-2016年内该基本格局在局部区域发生较明显变化。本文通过不同的时间尺度全面分析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中国各个城市制定相关的空气质量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河南科学》2016,(8):1301-1306
采用Mini Vol便携式采样器采集西安北稍门、格物楼和南斗角村2015年元旦、劳动节及节日前后各两天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仪(ICP—OES)测量元素As、Cr、Cu、Mn、Ni、Pb和Zn的含量,分析节日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元旦期间,PM_(2.5)浓度表现为节假日大于节前及节后;南斗角村大气中PM_(2.5)浓度于三个采样期间内均低于其他两个点.大气PM_(2.5)中Cu、Pb和Zn浓度变化与PM_(2.5)一致;As、Mn和Ni含量变化较小;Cr浓度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七种重金属空间表现不完全一致.劳动节期间,由于降雨影响,大气PM_(2.5)浓度表现为节假日期间最小,三个采样点空间差异相比元旦减小.细颗粒中重金属Cr、Ni、Pb和Zn与其PM_(2.5)的浓度变化一致;而As、Cu和Mn呈现逐渐递减趋势.空间表现为,BSM大气PM_(2.5)中Cu、Pb和Zn较高;其他四种重金属表现为在NDJC大气细颗粒物中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