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谭虹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19-119
庐隐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充满着悲哀的色调。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做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公,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挣脱,哀怨忧郁的命运,无不体现出作家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  相似文献   

2.
庐隐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她运用了"五四"时代作家惯用的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并将这种主题模式推向了更深层。庐隐是一个觉醒者,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她始终关心妇女的命运,寻找妇女解放的道路,但在无路的荒原上,只感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时代决定了庐隐小说的主题模式,也造就了一个悲哀的庐隐。她看不到前途,悲哀成为她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晶  陶建亚 《科技信息》2009,(16):123-123
宋代女作家表现出来的超越悲哀的孤独与觉醒,在“幽长”的时空下,隐藏着女性贫乏枯燥的精神生活与短暂的主观生命意识。本文将探究其孤独与觉醒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作品中表现的“深幽性”,并最终分析这种孤独所产生的现实凄美感。  相似文献   

4.
翻开庐隐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悲凉哀怨之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在人生苦海中艰难挣扎着的苦闷的灵魂;是一颗颗被眼泪浸透了的破碎的心灵;是一道道抚慰不平的伤痕;是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读庐隐的小说,总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伴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究其原因,在于庐隐小说的悲观的情调,郁闷的氛围。就连庐隐本人也说:“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悲哀的色调了”,“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庐隐自传》)。本文拟就庐隐的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古典文学的熏陶诸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庐隐小说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比照中对庐隐、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论述,探讨了两位女作家在反映我国女性意识觉醒方面的贡献,充分肯定这种贡献对当前健全女性意识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哥儿》,描写了主人公“哥儿”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过程,以及其他几位小说人物的“自我”迷失,批判了日本转型期的封建残余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夏目漱石将关注点放在小说人物的主体意识、“自我”的迷失与重塑上,生动描绘出新旧交替时期的日本社会群像,反映出新旧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时下关注度颇高的两部女性影视作品——《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深入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命运,明确阐释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和“他者”理论,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建构进程,并提出了理想的女性自我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羁绊与现实困难的压力下,自我意识觉醒的新青年普遍产生了“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正是这些困扰着新青年们的自我难题成为迫切要求表达的主题,就此而言,成为“问题”的自我恰恰成就了作为小说的自叙传。所以自叙传小说在更准确的意义上说乃是一种“自我问题小说”,属于“五四”以来问题文学的一支,而非一般所谓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小说或主观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艺复兴”三杰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意识激发了美国独立民族意识的觉醒,超越主义中对自我内在神性的过分强调使得主体思想陷入了唯我的泥淖,超越主义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反省。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汉学家安乐哲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角色伦理学作为走出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窘境的有效疗救手段。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书写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学、仁学思想有共通之处,由此可见对儒家思想研究、诠释和传播在未来世界文化秩序构建的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着分析庐隐小说的特点:浓厚的自叙传性质;以情感人的悲剧意识;对女性命运的追问;融情入景的笔调。旨在说明庐隐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应当切实加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成长于乡村,生活在城市的都市村姑田润叶这个人物形象,虽体现了作家路遥对传统女性的情感偏向,但在她身上更多地交织着的却是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性.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汇、矛盾和冲突,内在地决定了田润叶悲欢的命运,也使这个人物形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给予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褒扬,是因诗人中后期的创作。如今看来.诗人早期创作的四首叙事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它们包蕴的诗人生命意识的清醒姿态,诗人的“家园”意识,以及诗人在生命荒原中“无家可归”的惶惑和“寻家无着”的焦灼,无不使之带上了一种超越时代思想情绪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作为蕴涵人“生命意识”主题的悼挽伤逝文学,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险恶、民族纷争等原因在魏晋时期得到繁荣,形成以下的特点:建安士子生命安顿的“哀叹与进取”;西晋文人尴尬处境的“内儒而外庄”;东晋士人双重心性的“悲苦与旷达”;在南朝文坛的命运“从‘以文为情’到‘以文为戏’”。悼挽伤逝文学为后世文学及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4.
在其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波特娴熟地运用了多视角叙述、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等多种意识流技巧,生动、逼真地揭示出了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复杂的内心思想,多角度地塑造出了韦瑟罗尔奶奶立体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出了意识流技巧在其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一个个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但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从表面看,她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从强烈到弱化的过程,但事实上,无论是在早期还是晚期的创作,她的所谓的"女权话语"只不过是时代意识形态和特定文化内容在一个独特女性身上的独特体现.文章认为,湖湘文化和个性主义的交杂与此消彼长,形成了丁玲女权意识的实质内容及转变的内因,中国女权运动的基础和预设目标决定了丁玲女权意识发展的方向,而雄强的遗传个性和软弱动摇的文化基因,是促使丁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极端变化,却存在着一贯的逻辑和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6.
作为来自底层现场的诗人,郑小琼的诗歌总是力图在忧伤和疼痛的表述中追问存在的意义.尤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她的诗歌没有过度倾向于忧伤和疼痛的简单宣泄,而是在此之外还有着更为高远的写作理想.那就是面对生活的一切不幸和疼痛,始终保持一颗眺望幸福的心灵,从而彰显出其诗歌中蕴涵的温情与暖色.  相似文献   

17.
叶俊峰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2):61-64,82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致力于小说的改革和创新,主张通过表现人的意识流动来构建主观"内在的真实".在其早期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作者纯粹从个人心理反应的叙述角度,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诗化语言等写作技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创伤,表现了人们压抑、苦闷、空虚和绝望的心情.<墙上的斑点>堪称现代主义与意识流创作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小说阐释的生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毕生追求艺术创新的作家 ,她在小说中吸收了诗歌和戏剧的形式 ,接受了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 ,把意识流派的创作推向了高潮。但是 ,不管其形式如何创新 ,伍尔夫始终将其主题集中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上面 ,并将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存在的瞬间 ,在其作品中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杜十娘选择死亡是理想爱情被愚弄的绝望、人格尊严被亵渎的哀凉、社会信任被涤荡的反抗。杜十娘死亡叙事的情节建构让读者产生怜悯与悲伤、愤懑与惋惜、赞赏与批判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庐隐是一位感伤主观主义者,她把自身的悲惨经历融人她的小说,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感伤而哀怨。本文试探讨庐隐小说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在题材上,写自身的自叙传小说;在小说的组织形式上,运用书信、日记体形式;在抒情上,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并分析形成这种浓重的主观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