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日前揭晓。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他们的研究为什么能够获得大奖?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请看特约记者的解析。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奖:像橡皮筋一样想放松的夸克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对斑马鱼的研究中发现了诱导脊椎动物胚胎中胚层生长的转化生长因子的新调控机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日出版的Science上。●2004年诺贝尔奖10月揭晓,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3人因发现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3人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2人因在人体气味受体…  相似文献   

4.
李钊 《创新科技》2012,(11):42-43
<正>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由于在量子光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科学家大卫·瓦恩兰共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塞尔日·阿罗什出生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的妻子则是一名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他的祖父曾在摩洛哥"法语联盟"从事法语教学工作。在他12岁那年,阿罗什举家迁居法国。其实早在获得诺奖之前,阿罗什已经是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量子光学领域的杰出人物。2009年,阿罗什获得法国国家科  相似文献   

5.
日前,从遥远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传来消息,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称他 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倒不是奖项的本身,而是我们的近邻那个名叫小柴昌俊的日本  相似文献   

6.
亮子 《创新科技》2012,(11):52-53
<正>在2012年10月9日,全世界肯定有很多物理学家在内心忐忑而又故作镇定地等待一个来自瑞典的电话。在这一天,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揭晓。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早早地被博彩公司与媒体猜中不同,最终接到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电话的两位物理学家在得奖之前没有被任何预测诺贝尔奖的机构看好——来自法兰西学院的法国科学家赛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和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与科罗拉多大学的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将分享20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相似文献   

7.
 严格来说,屠呦呦并不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物理学家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因高锟拥有香港居民身份以及英、美双重国籍,加之内地民众对其并不熟悉,因此他的获奖并没有在国内掀起巨浪,也丝毫没有缓解中国人的“诺贝尔奖焦虑症”。  相似文献   

8.
一、氦3超流体的发现 本世纪初,荷兰物理学家翁奈恩将氦气液化成功,首次得到接近绝对零度(-273℃)的低温;接着又发现水银等金属在这样低温下突然失去了电阻,即变成了超导体,开创了低温的物理研究的新领域。美国科学家戴维·李、道格拉斯·奥谢罗夫和罗伯特·理查森因发现了可以在无摩擦的极低温度状态下流动的氦而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1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议会批准乔西奇总统的提议:任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埃西恩制药公司董事长、塞尔维亚人米兰·帕尼奇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任总理。一名拥有南斯拉夫和美国双重国籍的人担任联盟总理,这在南斯拉夫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加上帕尼奇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的任命也就格外受人关  相似文献   

10.
搜新吧     
《少儿科技》2011,(11):42-43
2011年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项揭晓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于10月初尘埃落定,来自多个国家的7名科学家共享此盛誉。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学领域的贡献,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  相似文献   

11.
<正>"因为从没想过获诺贝尔奖,昨天晚上睡得很踏实。"我会像平常一样走进办公室,继续努力工作,继续平常生活。"这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获奖后的感  相似文献   

12.
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1923),于1901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获奖原因是他发现了X射线。有人说,伦琴的发现纯属于一种偶然,偶然得甚至令人不可思议,因为X射线早已是有关科学家们“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3.
张笑  梅进 《前沿科学》2014,(4):78-79
<正>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30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及挪威三位科学家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Moser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John O'Keefe,19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拥有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1967年他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他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12月10日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举行。今年共有8位科学家分别获得物理、化学和医学奖,他们用自己开拓性的劳动,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做出了突出贡献。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马丁·珀尔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因为在轻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近代物理学研究认为,物质的最小构  相似文献   

15.
物理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利昂·莱德曼、梅尔文·施瓦茨和杰克·斯坦伯格,以表彰他们从事的中微子波束工作以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的贡献。 化学奖授予联邦德国科学家约翰·德森霍弗、罗伯特·休伯和哈特穆特·米歇尔。他们首先成功地阐明了带膜的蛋白质详细构成情况,揭示了分子内每个原子的结构。从而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受聘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国科学家沃尔夫·科特勒 (Wolfgang Kettrle)、美国科罗拉州玻尔德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卡尔·维曼 (Carl E.Wiemen)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埃里克·康奈尔 (Eric A.Cornell) ,他们根据玻色 -爱因斯坦理论成功地发现了新的物质状态——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 (BEC) ,从而分享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 (Barry Sharpless)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孟山都公司的威廉·诺尔斯 (Willian Knowles)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 (Ryoji Noyon) ,因发展了催…  相似文献   

17.
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中介绍了小时候父亲教育他的几个小故事,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18.
毛姆登上文坛时,必须面对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享利等短篇小说圣手,然而这位自诩为“较好的二流作家”竟然能在三位巨人身旁抢到一块地盘,并站稳了脚跟,这确实耐人寻味。法国文学评论家安东尼·柯狄斯在纪念毛姆百年诞辰所撰写的《毛  相似文献   

19.
外刊概要     
<正>俄裔移民双重国籍令芬兰人担忧1【美】《新闻周刊》2015年7月10日~16日12年前芬兰通过法律许可芬兰公民拥有双重国籍,随后超过2.4万名俄罗斯人获得了芬兰国籍,同时继续持有他们的俄罗斯护照。其中有上千人在两国均需服兵役。近年来,芬兰的国籍法引发了一些内部争议。历史上芬兰与俄罗斯有着特殊的关系。过去十年间大量俄罗斯人移民至芬兰,大约每年2000人入籍芬兰,目前俄裔已成为芬兰人口中第二大移民群体。然而,随着近年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不断进  相似文献   

20.
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Yves Chauvin)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Robert H Grubbs)、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 R Schrock)3人因为发展了烯烃复分解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而共享了200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简要介绍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应用和发展简况,以及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