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控制血糖、血脂及降血压等方法预防DN发生与发展,由于DN病因复杂,目前的治疗方法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亟需新的干预手段或治疗方法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动物模型在剖析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检验新疗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理想的动物模型能够探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并能确定药物靶点和检测新的治疗策略。然而,目前DN研究领域尚缺乏能够真实模拟人类DN主要特征的动物模型。本文讨论了当前DN动物模型的进展、局限性以及改进方式,以期未来能复制出与人类DN主要临床和分子表型相似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对DN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我院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中,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统计,糖尿病肾病约占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总数的13.5%[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终末期肾病接受透析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比例在逐年递增。目前血液透析仍是糖尿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危害糖尿病人生命健康.目前用于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代谢组学方法可一次性对待测样品中多种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高灵敏度分析.利用气相/液相色谱、质谱学方法、气质/液质联用,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检测糖尿病肾病潜在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结果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致病机理研究、疾病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代谢组学常用分析工具、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述近几年代谢组学方法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由于相关仪器设备本身分析能力的局限性及数据分析方法不全面,目前代谢组学方法距离临床应用仍有一定距离,但是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可以预见代谢组学策略终将可以被应用于糖尿病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并指导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第二位疾病。靳锋主任医师从事肾病临床工作27余年,学验俱丰,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见解。糖尿病肾病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气虚,标实为燥热,早期为气阴两虚,渐至阴阳两虚。早期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注重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肾病全程中的运用。强调温补肾阳,并重视固护胃气,强调维护肾气,重视脾胃调理,提出"保护肾元、顾护胃气、温肾活血健脾化湿"的整体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卫生保健问题,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糖尿病人1.2亿,我国也不下于2千万;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预测,至2010年全球糖尿病人将高达2.4亿。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在将诱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等,并已成为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  相似文献   

7.
税邦容 《遵义科技》2010,38(3):33-34,50
目前糖尿病所致的肾病已是导致慢性肾衰的首因,在我国此趋势在一些血透中心也渐显见,故本文着重分析糖尿病肾病的的发病机制和对它的诊断,以便有效地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8.
叶吉云  刘宇 《科技咨询导报》2009,(8):230-230,23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一旦形成,其治疗非常困难,因此应重在预防。为寻求预防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新策略,应针对不同的病理阶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本文从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透析、调整饮食等方面,阐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分析腹膜透析对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的治疗效果。观察对象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56例为观察组,非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64例为实验组,腹膜透析时间为两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经过腹膜透析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治疗结果差别较大,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腹膜炎的概率较大。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和腹膜炎的机率明显大于非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受检对象100例,其中单纯糖尿病组3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1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36例,测定3组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及VEGF。结果:单纯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水平依次上升(P0.05),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水平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血脂水平有关(P均0.05),VEGF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CRP有关(P均0.05),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水平与VEGF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水平升高,并与尿蛋白及血肌酐水平的升高是同步的,说明炎性反应因子以及炎性反应因子的相互作用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肾病者44例,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尿酸、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与糖尿病无肾病组比较血尿酸水平均显示有显著差异(P<0.001).糖尿病肾病组肾功失代偿者血尿酸水平高于肾功代偿者(P<0.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随肾功损害的加重而增高,二者互为因果,所以防治糖尿病肾病,应重视控制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2.
 验证与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相关的microRNAs的表达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靶基因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以db/db小鼠为模型组(DN组),db/m小鼠为正常组(NC组),定期测量小鼠的体重、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24 h尿蛋白排泄率。留取DN小鼠与NC小鼠肾脏组织,检测肾脏组织形态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croRNAs及其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血糖、24 h尿蛋白排泄率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与NC小鼠相比,DN小鼠肾脏miR-196a、miR-21、miR-200b表达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96a、miR-200b、miR-21的表达水平与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24 h尿蛋白排泄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利用miRNAs数据库预测miR-196a的靶基因有ANX1、HOXB7、PTEN、FOXO1、HOXB8、HOXA5等。与NC组比较,DN组ANX1、FOXO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NX1、FOXO1与24 h尿蛋白排泄率存在正相关(P<0.05)。MiR-196a可能通过调节ANX1、FOXO1的表达水平来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转铁蛋白(TRF)、血清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对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依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检查结果,将早期糖尿病肾病(DN)微量蛋白尿组患者40例(30 mg/24 h≤UAER≤300 mg/24 h)作为观察组A组,临床蛋白尿组患者40例(UAER300 mg/24 h)作为观察组B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TRF,Cys-C,RBP和Hcy水平.结果 1)TRF,Cys-C,RBP和Hcy在A,B组中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RF,Cys-C,RBP和Hcy在B组中明显升高,与A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F,Cys-C,RBP和Hcy联合检测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ngiotensin - converting enzyme, 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L/D)多态性在郴州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病程大于2年的郴州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hypertension,I-IT)、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finopathy,DR)等归类。采用PCR法确定其ACE基因多态性,高分辨彩超测量了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分析了I/D多态性与HT、DN、DR和CIMT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ACE基因型在本组患者中分布为:DD型21.4%,ID型38.1%,Ⅱ型40.5%。3个基因型之间CIMT(P=0.001)、并发DN的比例(P=0.001)和合并HT的比例(P=0.005)有统计学差异。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性别,DD基因型,并发DN和高龄。结论郴州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与HT、CIMT增厚及DN等血管病变正相关。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DD基因型,并发DN和高龄。  相似文献   

15.
张洁 《科技信息》2011,(21):I0394-I0395
在研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当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对疾病的防治机制、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目前糖尿病建模方法有很多,但各具优缺点,所以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国内常用的几种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建模方法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DM)是在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作用下,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糖尿病肾病(DN)是DM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有效防治DN的发生和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需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脂异常与尿蛋白关系.选取122例住院的DN患者,年龄(62.26±12.67)岁,女性49例,男性73例,测定血脂代谢各指标,同时留取24h尿蛋白定量(24h pro),依据蛋白尿定量分为肾病和非肾病综合征组,比较两组相关血脂指标,并行相关性分析比较.肾病综合征组患者的TC(总胆固醇)、NHDL、Lpa和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肾病综合征组(P0.05);TC、NHDL、Apo-B和Apo-E均分别与24h尿蛋白定量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关(P0.01),Lpa与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相关,LDL-C及TG仅与HbA1C相关(P0.01),Apo-A1仅与24hpro相关(P0.05);各血脂指标依据四分位法分组,TC、NHDL-C、TG、Apo-A1、Apo-B、Lpa及Apo-E随着数值升高,组内24h尿蛋白定量(≥3.5g)百分比例增高(P0.05),而LDL-C及HDL-C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N患者随着24h蛋白尿增多,血脂异常更为显著,尤其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以TC、NHDL、Lpa及Apo-B升高为主,而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肾脏病进展,有效控制血脂有望改善肾脏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对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不同时期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 dedismutase,SOD)进行检测,探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51例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大量白蛋白尿组(DM3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及实验组抽血做血清NO、SOD检测。结果显示:DM1、DM2组血清NO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为P=0.000),DM3组较对照组降低(P=0.024),DM1、DM2组较DM3组血清NO水平增高(均为P=0.000);DN各组血清总SOD均较对照组降低,但以DM2、DM3组降低显著(均为P=0.000);NO与SOD正相关(r=0.607,P=0.000)。表明,1)NO在DN早期增高,晚期降低。在DN早期减少NO合成,晚期增加NO合成,对减缓DN进展有重要意义。2)血清总SOD在DN是降低的,抗氧化治疗可能在DN防治中占重要地位。3)DN患者血清NO与总SOD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