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作用较为单纯的一种,它一般只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但副词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定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在近年来大量出现。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内部关系和表达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初步了解该结构中名词功能的游离以及在表达效果上的利弊。  相似文献   

2.
主要分析了金元时代助词“地”的五种用法,以及结构助词“的”的六种用法,并着重对“地”处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在金代频繁出现,“地”处于形容词、副词之后充当状语或谓语用例减少,“副词或形容词+的”用法增多,以及“副词或形容词+地”充当状语减少等四种现象,从功能转换或音变等角度作了分析说明和推断。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一般的用法是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加强程度,但是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我们把它统称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但是又颇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我们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但这一结构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其存在的语义基础就是名词丰富的内涵意义。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性状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转喻、凸显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4.
邓根芹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18-121
在句法平面上,限定副词“仅”的主要功能是对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起限制性作用,有时也限制其后的形容词成分、体词性成分、副词性成分或分句;在语义平面上,限定副词“仅”能指向其后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或分句。  相似文献   

5.
"程度副词+名词"与潜语言的显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是一种由潜在语言现象变成显性语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上下三个方面:潜词义的显性化;潜在功能的显性化;潜性效果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6.
“够呛”作为从方言发展而来的词汇,在语言使用的各种场合都有大量用例.“够呛”由“够”和“呛”的认知语义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否定]、[+超出承受范围]和[+难度大]之义.“够呛”在句中可作形容词、准副词和程度副词.“把(被)+主语+动词+得+够呛”结构的源构式是“动词+得+宾语+补语(够呛)”.“够呛”语义的虚化导致其语法功能变化,“够呛”演化成能凸显事物性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7.
“化”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甚至副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化”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动词,但不排除为形容词甚至是区别词,而其整体意义与词根“X”的联系也有很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副词是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现代汉语中,“再’’是时间副词、程度副词和关联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述宾结构和少数数量词。  相似文献   

9.
沈颖 《科技信息》2011,(35):3-3,30
副词+形容词结构是言语交际中最频繁出现的语言结构,笔者分析了芜湖方言中副词+形容词结构的规律,发现芜湖方言名词能呈现副词功能,并修饰形容词。笔者力求说明这一现象的本质是认知的非范畴化的过程,语言本身的隐喻性和语言的语法化过程是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大量语言材料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就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又”的几种用法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与解释,并从语用上找出使用条件,其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角度出发,解决教学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并为此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1.
分析莆仙方言的“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三种词性,指出莆仙方言“有/无+X”重叠式是受莆仙方言形容词重叠格式制约的,重叠后具有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特色鲜明,在汉语的重叠范畴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语法中,副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副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语法学界称为"副+名"现象。作为文学语言表达中较为特别的"副+名"语法现象,虽历史极为渊源,却也是语言学家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随着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层出不穷,语言学界对这种语法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本论述就"副+名"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的基本概念、构成原因和语法结构做一分析和梳理,并就其现实意义做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3.
张坚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0):116-120
叠词大量存在于汉语中,其英译颇为不易。应从效果对等和语义对等两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并具体介绍运用修辞手法,借助英语本身所具有的叠词现象,借用汉语拼音,运用形容词、副词、动词、量词、数量词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很”这个副词,如同挺、极、十分、非常等词一样,常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用以加强被修饰的那个形容词的程度。一般说来,它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very”和俄语中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可以互译。如:好! Good!加上副词,有增强形容词程度的作用:很好!Uery good!因此,很+形容词这个句式一般用来表示较高的程度。但也有例外,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直”是高频的形状形容词,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直”为个案考察形状形容词“直”在不同分布中的语义结构关系,旨在初步建立汉语形状形容词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可以为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侦侦 《科技信息》2007,(17):124-126
同义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词汇现象。从意义关系的角度同义词可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同义词的本质特点是“同”,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并不很多,所以不论等义词或近义词都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这就是同义词的“同中之异”。本文在坚持同义词“同”的这一本质特点的大前提下着重分析其不同之处,即:从形成原因的角度分析等义词的“同中之异”;从语言、语义、修辞、逻辑的角度分析近义词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7.
李金霞 《科技信息》2009,(30):135-135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是一种由潜性语言现象转变成显性语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认为,形容词在英语句中可充当定语、表语和补语。那么,它是否具有副词功能用作状语?语法界对此研究甚少。本文试就形容词作状语的现象来分析探究其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名词的语法特征时,一般都是说它不能受副词修饰,但在语言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名词的形式。本文从词性转变,语言的审美选择,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这种“副+名”结构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N”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高频出现的一个新词,其用法相当于数词(或数量形容词)和程度副词。通过超常变异的形式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态,体现了“极量”的语义特征,以“N”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语在表述数量多少、级别差异和程度高低时,总是通过现有语言体系中某些词语的“移位”、不同认知范畴符号的“移域”或从不同语言体系引介形成的“占位”来构建新的表述体系,显现出模糊性、形象性、多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