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拟从英语的语言形式和语义角度出发,探讨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在英语中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以便让更多的英语学习者进一步的理解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中的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理论表明:相同的语言现象可能存在于不同语言中,名词用作动词为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同时存在于英语及古汉语中,了解这类现象及其规律,对两种语言的教学将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中的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理论表明:相同的语言现象可能存在于不同语言中.名词用作动词为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同时存在于英语及古汉语中.了解这类现象及其规律,对两种语言的教学将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在现代英语中应用普遍,它能使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增强.从名词动用的语义理据、类别及其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英语名词动用对强化表达效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在现代英语中应用普遍,它能使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增强。从名词动用的语义理据、类别及其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英语名词动用对强化表达效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说过,语言就像一座冰山,语言符号中显而易见的东西仅仅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十二分之一,其他十二分之十一往往是隐含的,但是代表着共同的潜能。我们必须到水面下的语言冰山的那十二分之十一中去寻找语言科学的一般原理。现在,“特喜剧”之类的说法很流行。这种表达方法,难以断言是合乎规范的新的语言现象,但它在社会上却愈来愈流行开来。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本文就“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探讨该结构的潜性和显性特质。  相似文献   

7.
以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隐喻为切入点,对语法隐喻的功能作了论述,以期从一个语言运用的角度论证语法 隐喻这一语言现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英汉名词化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化现象共同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但其构成方式、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对比分析其异同,不仅有利于外语教学与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9.
"程度副词+名词"与潜语言的显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是一种由潜在语言现象变成显性语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上下三个方面:潜词义的显性化;潜在功能的显性化;潜性效果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10.
以认知和语言顺应理论为依据,讨论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出格"现象的问题.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们为了交际,就应掌握、运用语言;要交际成功,就应选择、理解语言,求得双方认知心理平衡,让语言顺应环境,并根据环境来顺应语言.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语的几种特殊空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3):112-116
维吾尔语中有几种与名词的形态变化有关的特殊空位,即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引起的语义空位、中心名词移位引起的句法空位和靠上下文解释的语用空位等,它们与名词构形成分的不规则重叠、其他词类带名词的构形成分等现象有着潜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体词性谓语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句子结构内不存在形态上的主谓一致关系制约是汉语存在体词性谓语句的外在条件,是否具有潜在的谓词性特征则是体词性词语直接充任谓语的内在动因;此外,语用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导致部分体词性谓语句的出现."名词动用"现象中被临时用作"动词"的名词本身并不内含谓词性特征,因此该现象的出现是词语在话语或篇章层面上形成的一种临时的功能变异,是语境因素、特殊的交际需要以及特殊句法手段的运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言语活动现象.  相似文献   

13.
“转喻”与“程度副词+名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转喻(或转指)现象,而且可分其为有标记转指和无标记转指两类。转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程度副词+名词”就不该是一种新现象,它长期存在于汉语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以动物名词设喻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言中,其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四个方面通过对一些常见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的比较,来揭示其在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西桂北平话及其相关土话是处于湘粤桂三省区交汇处通行的一种汉语方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了一些重要的语法特点,名词重叠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独特的类型、表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与周边方言比较得知,湘南、桂北一带的名词重叠现象可能是由于语言接触而形成的共同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实例说明英语中动词尤其是非谓语动词使用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动词的用法进行归纳分析,并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最新发展趋势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李雅琴  王玉峰  李娟 《科技信息》2013,(12):159-159
本文综述了国外四大主流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系统功能学派、转换生成学派以及认知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汉语名词化现象的一些争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汉语名词化现象所引发的思考:汉语的名词化现象是由于汉语中存在"兼类词"以及汉语词类界限的模糊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普遍的认知机制和特定文化对普追认知机制的处理结果所作的选择两方面来分析与"爱"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广泛存在的隐喻现象,进一步证明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从而有力地证明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束定方(2000)指出,范畴并非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它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及心智对真实世界的特征进行能动处理的结果;在客观现实因素以外,更有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名词是不能用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六种现象十分普遍。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作初步的归纳和整理,并就这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保留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一般的用法是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加强程度,但是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我们把它统称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但是又颇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我们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但这一结构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其存在的语义基础就是名词丰富的内涵意义。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性状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转喻、凸显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