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鲍迎迎 《科技信息》2010,(20):155-155,158
《觉醒》和《欢乐之家》这两部作品分别再现了当时女性的特点和境遇,顺应了女性解放和追求自我的潮流.本文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出发,分析了她们如何沦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探寻了导致她们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出为天下女儿们悲歌哭泣的大悲剧。这些在封建社会末世中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让人共掬一把悲悼怜悯之泪。她们的爱情婚姻、人生道路、性格命运的悲剧结局充分展示了人间美好事物与美好感情的惨遭毁灭。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一出为天下女儿们悲歌哭泣的大悲剧。这些在封建社会末世中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让人共掬一把悲悼怜悯之泪。她们的爱情婚姻、人生道路、性格命运的悲剧结局充分展示了人间美好事物与美好感情的惨遭毁灭。  相似文献   

4.
鸳鸯、晴雯和司棋是《红楼梦》中奴婢阶层的三位烈女,她们敢于抗争,但都难逃悲剧的命运结局;她们出身卑贱,因而都有相同的人生追求;她们勇于捍卫人格尊严,但个性和抗争的意义不同,在抗争中表现的德操也有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耗尽心血写下的《红楼梦》,既是女性的赞歌,又是女性的悲歌。贾府中同为庶出地位的迎春、探春,两者在外表、才干、性格及她们对自身地位的态度上都有不同,故其悲剧命运的成因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封建礼教的无奈奠品--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封建社会“弱者群”中的“强者”,她们都企图依恃美貌、睿智,发挥机巧权变,在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自我抗争、自我追求直至最后毁灭。她们的一生明显有着自我挣扎、自我奋斗的轨迹,但在封建礼教尚存的男权社会不能容忍她们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自我。因此,她们终究逃不出作为女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十日谈》和《聊斋志异》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十日谈》中的悲剧女性强调个人独立与尊严 ,肯定个体价值 ,主动积极地追求自由人格理想 ;而《聊斋志异》中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意识往往被纳入伦理的心理结构之中 ,肯定群体价值 ,其人格主导特征是人伦道德型的  相似文献   

8.
《苔丝》和《复活》中的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玛丝洛娃,她们有着相似的遭遇,但由于她们的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作家的思想体系的不同,导致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家》与《红楼梦》有着很大的相似与相近之处,尤其是其中一些悲剧女性的经历与命运:鸳鸯与鸣凤,黛玉与梅芬,宝钗与瑞珏。历来人们都认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与封建家族制度,男尊女卑与婚姻包办等结果。但从女性批评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们自身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浅论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与黑》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运用了悲剧的艺术特点,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等在主人公于连身上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及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无字》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张洁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爱情而排斥、恐惧甚至拒绝婚姻。《无字》中吴为的婚恋悲剧折射出张洁的婚恋观。张洁认为婚姻与爱情是一对混乱的矛盾,甚至婚姻与爱情完全是两码事;并且,张洁对现行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12.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马雯娜 《科技信息》2009,(21):I0174-I0174,I0187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苔丝是这部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她是一个美丽单纯的乡村姑娘,由于遭到纨绔子弟阿历克的引诱和玷污而改变了一生。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无不慨叹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阿历克的人物形象,也突破以往阿历克与苔丝之间的害人者与被害者的关系,就“恋爱”——人类这一话题来发掘出阿历克身上的闪光点。纵观阿历克对苔丝的追求.特别是从他悔悟之后,对苔丝的感情可以说是异乎强烈而真诚的。他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出发,不失时机地用金钱收服苔丝,他自认为待苔丝很不错,也许苔丝早晚有一天会对他心生情意的。但他忽略了苔丝的人生和情感,他不明白强迫苔丝做的一切都是她最痛恨的,早晚有一天会导致精神危机的爆发。阿历克无法理解苔丝,更无法理解自己的死。这个结局,不论是对阿历克来说,还是对苔丝来说都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把握《简·爱》作品主人公的艺术特征,从人格之美的“双性气质”视角分析了简·爱的自尊自爱、平等自由、独立自主的人物性格,探索了简·爱在“双性气质”下完美展现尊严与爱,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气质,进而引领当代青年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笔下的红牡丹,一生执着追求灵肉和谐的理想爱情,无所畏惧,不屈不挠,但一次又一次都陷入失败的深渊,最终无奈地走人灵肉背离的婚姻悲剧。本文通过对牡丹爱情悲剧的解读,发现导致牡丹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牡丹自己任性偏执冲动的极端个性,而操纵牡丹悲剧的命运之神,是根植于作者林语堂内心深处的不可动摇的“中庸”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16.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净化”最早源于宗教,文艺悲剧的“净化”说实质是指人的情感的净化作用。追溯“净化”概念的由来,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考察并阐述“净化”说在当下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观照功用和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艺术悲剧“净化”说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现象,它涉及到人的身心情感的过滤与净化功能。对当下忙于生计、焦虑不安和忘却自我灵魂的人如何保持净化的心境、走向审美人生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人之情爱成为古希腊人感情生活的基本内核,重视人的追求和个性解放,使古希腊人的情爱观较早具有理性的觉醒意识,情爱方式必须遵守古希腊传统的中道思想,防止过度或不及,主张以节制情欲来高尚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