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数字平台等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新媒体作为教育的手段和载体,给思政教育奠定了具有时代感的新阵地,结合传统教育拓展新媒体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志先 《科技资讯》2014,12(20):211-211
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水平与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以及网络等形式的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手段还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与质量.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政教学效率与水平.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政工作已经不能够满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由此,探索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的路径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政工作网络拓展的必要性,然后就当前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政网络拓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教育事业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产生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思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大数据信息的来临促进了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政教育问题。该文通过浅析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阐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所衍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通过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的融合转变为具有资源共享、内容互融、传播协作、效益分享为特点的融媒体时代。与此同时,创新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主题且对高校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视野下,高校思政课的创新环节更是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此该文对高校思政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展开讨论,并对此提出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有效创新途径,希望对教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赣西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和思政工作者的调查,了解自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自媒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以提高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和新媒体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的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高校在新媒体运用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尚未形成体系、大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及新媒体的运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等困境和挑战。为此,高校应当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加强改进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新媒体使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探索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拓宽思政教育工作的渠道,提高育人效果.结合实际,该文对如何利用新媒体渠道,处理好新媒体阵地应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带来了严重冲击。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的信息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高校应利用新媒体工具构建出更为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本文将首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依据思政教育的主要内涵与新媒体工具的传播特征,提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当中的引领者。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所用、融合贯通的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探索“融媒体+”下的育人形式,满足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需求,主动优化显性教育主阵地,持续抓牢隐性教育辅阵地,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立场,着力提升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自组织群体依托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赋予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新内容、新形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探索自组织管理的新思路,以提高自组织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培育创新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在重点分析当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的前提下,提出按照交流、实践和理念三个方向探索融合路径,构建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拥有思政教育内核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型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13.
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微信”等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首先对“渗透式”教育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分析了微时代下,高校“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与弊;最后探讨了依托新媒体创新“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华宝玉  江玉岚 《科技资讯》2013,(34):251-25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已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了解世界的最主要的媒介形态,给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挑战,最后提出依托新媒体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影响和挑战,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移动互联网特性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在面对新媒体时代时,高校思政工作者们给予他们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不但带来了机遇还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的剖析,对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核心环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打造思政教育新课堂、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等,而目前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面临着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思政教师队伍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较薄弱等问题,今后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从用活用好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培训等多措并举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式以及转变观念加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不断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各地陆续实施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应努力把疫情防控实践作为生动素材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好"云思政"、课程教学融合、"校家社"一轴两翼联动等模式的引领作用,着重从爱国奉献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树立道德法纪意识、生命观和自然观教育等方面,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及主体权威备受质疑与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上,充分发挥微时代中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力求搭建一个与时代发展主旋律相符的思政教育平台,以营造人文关怀和时代主旋律的校园微博为主导、以深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核心、以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前瞻性及可控性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自控力及鉴别力为核心,才是微时代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对此,通过有效使用思政教育的网络传播平台,创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夯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等措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