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美死刑的立法差别很大。中美死刑案件的诉讼程序差别也很大。中美死刑立法与司法比较研究的启示是:在立法上缩减死刑的适用范围,在刑法中既要明确规定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又要明确规定不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取消刑法中的绝对死刑,调整刑罚结构,构建死刑替代措施;在诉讼程序上建立死刑案件定罪和量刑分离程序,贯彻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死刑的裁量模式,完善死刑案件的辩护制度,实行死刑案件的强制上诉制度,构建我国的死刑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3.
死刑的价值已无疑义,基于我国现实情况而保留死刑也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①但是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否合理?有无改进的空间和必要?则是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本将以我国现行死刑制度为对象,从死刑立法、司法和执行三个方面对此予以简要分析,以全面和准确理解我国现行死刑制度,从而促成其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死刑缓期执行,是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于限制死刑、减少死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死刑缓期执行有关适用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一些认识误区,因而,有必要对死刑缓执行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据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彭程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2):130-133
为了避免死刑制度的滥用,贯彻我国刑法的少杀、慎杀原则,我国设置了死刑复核程序.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于死刑复核程序作出了部分修改,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以新《刑事诉讼法》为前提,对当前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针对其不足并寻求完善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国际法上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刑事审判实践,在国际层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揭示死刑问题在国际法上的演进,并得出废除死刑已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国际趋势的观点。同时结合我国新近刑法改革,对这种共识和趋势做出思考,对我国死刑制度在立法和司法上的改革带来启示,以期实现我国废除死刑的长远目标,践行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对干死刑的态度将是保留并尽量予以限制,这巳成为学界的共识。目前,我国学界大都是从“罪名限制论”以及“司法限制论”等角度展开探讨,而忽视了限制死刑的第三条道路——“死刑赦免限制论”。本文将首先对学界所主张的两种主要死刑限制论作一简要评价,进而论述在我国设立死刑赦免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死刑赦免制度提出完整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进行的七次死刑存废民意调查大体能够反映我国死刑存废民意状况,然而这些调查在问卷设计与被调查对象的范围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我国再进行死刑存废民意调查时应该从我国台湾、美、日、韩的死刑存废民意调查中吸取经验。  相似文献   

9.
死刑的废除,关系到生命权的保护问题,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国际条约及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对生命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一些仍然保存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死刑制度是否违宪,已成为一个宪法学的问题。保障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生命权保护的最终价值目标.但因地区性差异,死刑制度仍然存在于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在近期不可能完全废除死刑制度的情况下.应该在宪法上对此作更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将逐步以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它标志着我国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死刑执行制度正向文明化、人道化迈进。就我国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现状做了说明,分析了我国采取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同时,也就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争议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死刑在我国存在已久,现今关于它存在是否合理的争论也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要阐述了死刑的特点,重点说明了死刑目前在中国不宜废除的四个主要的原因,同时,本文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我国死刑制度以后的发展提出了简单的构想。相信在若干年后,死刑制度必然我国的司法制度上消失。  相似文献   

12.
张蕊鑫  马乐 《科技信息》2011,(10):I0161-I0161
在"慎刑"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古代死刑救济制度源远流长,死刑复核制度是典型代表,其体现了统治阶级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对儒家思想高度重视,发动刑罚要经过慎重考虑,不轻易地动用刑罚,因此针对死刑案件的审查核实慎之又慎,力求做到准确。本文主要从完善"天人合一"说和体现"慎刑"思想对死刑复核制度的依据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秋如 《科技信息》2007,(24):12-12,24
本文立足死刑的存废近年来引发的广泛讨论,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依据,废除死刑同样具有其相应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理由,二者的冲突争论越来越明显,正是社会、法制、文明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体现了重视人命、恤刑慎杀的价值取向,这种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今国际刑事人权理念遥遥相应,而我国当代死刑复核程序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抛开了少杀、慎杀,限制死刑的价值理念,其结果使重刑主义在立法和司法上大行其道。本文首先对古今死刑复核制度价值取向作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今国际人权理论,就当代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价值取向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死刑不引渡作为现代引渡制度的基本原则,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然而,我国传统上对此原则一直采取回避态度,对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造成障碍,我国应当理性地接受这一原则,并且对我国相关立法作出完善,以助于国际司法合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随着国际司法合作的步伐加快,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每个时期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体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刑罚方法与刑罚制度。各种死刑执行方法之所以成为与人类文明进程共生的现象,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的。本文通过中国古代死刑的沿革史考,来发现中国死刑制度随着中华法系的演进而反映出的客观发展规律,对于解决现在中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死刑困扰问题,以及构思改革我国的死刑制度,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限制、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刑法制度改革的趋势。中国作为迅速发展进步中的世界大国,其死刑大量适用的现状与国际潮流极不协调。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基于人权保护的共同理念,有必要对我国的死刑制度重新审视和变革。但就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而言,要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显然时机还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8.
死刑存废的讨论正在沸沸扬扬的进行,目前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不能废除死刑,只可以从立法及司法方面进行限制,以保护人权。司法限制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在逐步施行,已经初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各种问题及缺陷,死刑缓刑制度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司法限制的方式也存在着隐患,就死刑的司法限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死刑替代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刑替代措施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死刑制度改革。国外死刑替代措施的立法例与构想有四种:以绝对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以相对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以有期徒刑替代死刑;以不定期刑替代死刑。在我国应当以特殊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以特殊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时,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的内容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陆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有三种,即死刑逐步废除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也有三种,即死刑暂时保留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的死刑暂时保留论就是死刑逐步废除论,但它与我国大陆的死刑逐步废除论存在区别。我国大陆的死刑立即废除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立即废除论及我国大陆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之间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