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定义认知、建设模式和应用体系,智慧城市体系范畴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在智慧城市认知上存在差异,但包括纽约、伦敦、东京和首尔在内的国际大都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有关规划和建设."十二五"以来,我国也将智慧城市视作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实践,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完成规划部署.尤其是对上海这样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国际特大型城市来说,在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城市安全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均面临着严峻挑战,建设智慧城市无疑是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2013年,我国建立了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验证,这是建立智慧城市试点的初衷。文章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架构、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延伸,智慧城市主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来推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使城市运行更加高效智能,使城市迅速高效地服务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和商务活动等领域,让城市居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利于促进未来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确定,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版图在不断扩大.伴随着"蛋糕"做大的过程,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智慧孤岛"、业务系统不对接带来的"智慧碎片"、资源不共享带来的"智慧割据"等现象也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智慧标准的缺失.标准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行之事、必经之路.智慧标准的缺失和不依标建设,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硬伤".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光明的追求。1666年,牛顿成功测出了太阳光中的美丽色彩;1879年,爱迪生的发明照亮了整个世界,也创造了文明的新纪元。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智慧进步:从耕织陶艺到工业革命,从计算机诞生到移动互联的普及,对智慧的探索一次次促使人类走向文明与科技的革新。2014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着眼城市宜居,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并提出到2016年建立基本涵盖全体市民、网络智能化公共服务的目标。普罗娜抓住智慧照明这一"四新"产业机遇,助力智慧城市光明事业。  相似文献   

6.
<正>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双引擎驱动而来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可以预见,智慧城市在我国必将迎来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实际上,从引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的试点城市,前后不过5年时间。5年来,我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探索中成长,逐步从理念走  相似文献   

7.
行舟 《信息化建设》2012,(12):25-26
自2008年11月,IBM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来,尽管国内外对于智慧城市的观念、理解尚在争鸣,但在实践层面,各种建设探索已是热火朝天.在我国,目前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达到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整洁、有序、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我国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本文主要介绍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区别,详细阐述了传统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承担的角色以及发展智慧城市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指纹支付和人脸识别取代钱包,当路灯和电线杆成为集智能照明、微基站、充电桩、道路视频监控、风速温度气压信息发布屏于一体的智慧平台,当“市民云”APP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们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正在由理想照进现实. 智慧城市被视为未来城市发展大势所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而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有力支撑.随着《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上海将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全球背景下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国家"和"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将建设"智慧城市"提上了议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51个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管理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本文通过比较它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内容和差异化内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以期为我国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技》2014,(8):36-36
<正>2013年快威科技集团启动了"快威智慧城市大型软件研究院"建设工作。智慧城管大型专用软件研究院由快威科技集团、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城云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承担杭州市基于智慧城管专有云平台与系统的大型软件的研发。大型平台软件的开发思路,基于专有云的智慧城管大型软件将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面向政府业务部门提供管理服务的"智慧城管业务专有平台",面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智慧城管公共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智慧化城市浪潮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热点。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RFID等新技术的运用扩张到了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为图书馆向更高阶段发展提供了契机。介绍了智能城市及其特征,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智能服务、服务核心及理念、馆员培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涂平  陈磊 《科技智囊》2013,(8):64-69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则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着"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战略是近30年来欧美和亚洲先行国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一般认为,城市的发展历经传统城市、数字城市,最终将会进入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演进的高级阶段,这一理念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成为当前推动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已有累计超过200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国家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已开始展开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5.
"智慧城市"是个新兴事物,没有一整套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中国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国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在智慧城市的构建过程中,物联网技术是其核心手段和途径,提高物联网技术水平,也能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了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然后分析了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构建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措施,以期提升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以全球城市发展的视野,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面向未来,如何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和国家层面的发展蓝图,以此制定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策略,本文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具有借鉴意义。问题观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理想层面——智慧城市建设被视为化解城市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许多海外国家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逐步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将信息化和城市化理念相结合。城市老年化节奏加快,在这种趋势下,养老服务新型模式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重点,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化养老,拓宽新型养老模式思路。智慧养老整合传统养老模式的形式,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手段将时间、空间有效结合,打造互联网+健康养老。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正引领着人们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作为信息社会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可以用城市最少的资源支持最大的需求,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完美. 就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少数大城市纷纷从各自特色出发,酝酿着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时,2010年9月20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浙江海港城市宁波,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在国内率先迈出了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全面吹响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集结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全球城市发展的视野,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面向未来,如何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和国家层面的发展蓝图,以此制定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策略,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