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深化我国人事制度改...  相似文献   

2.
魏伟 《科技潮》2004,(12):20-20
我对“一二三”的认识和基本看法 首先,“一二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推动“二四八”的机制创新。在十六大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北京市科委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实现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转变”的战略决策,这种改革既符合中央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动力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体制动力;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等级结构秩序性和动态平衡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采取的重大决策,也是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已对成人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教育如何适应这个新形势,是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人教育何去何从?是盛是衰?是存是亡?人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文试就市场经济与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前途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对这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回答。一为什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珩 《甘肃科技》1999,15(3):46-4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图书档案部门要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以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改革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切实改革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旧的管理制度,旧的办事程序。1图书档案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充分...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来看,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减轻农民负担问题.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攻坚阶段。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将从根本上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种新形势下,进一步认清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贯彻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高教战线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就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高等教育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源动力思想,即需要和生产的矛盾运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思想是把握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丰富内涵的关键。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动力论”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源动力思想,很好的融“现代科学技术动力论”与“精神动力”论于一体,三者共同构成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本文谈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体会。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真理标准讨论的关系。指出这一理论是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教条式理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外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和“右”、特别是“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指出妥善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经济制度创新问题,着重论述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农村改革两大主题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亿万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再造基层社会的民主权威,使亿万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但由于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发展,一再拖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乡村社会也出现了“治理危机”。下一步,应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创新则是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社会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邓一个新高度,作出了更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推动社会全面、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从宏观上概括为:物质动力系统、精神动力系统、体制动力系统等。如果把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把改革看作社会主义发展的体制动力,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可持续发展既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物的要素固然重要,没有物的要素,人的能动性难以发挥,但是,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物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堆死物。因此,研究、探讨精神动力系统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作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高屋建领,深刻阐述了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十二大关系”的第一条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它是总揽全局的首要基本关系。在中外历史上,不注意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而引出的教训比比皆是。如前苏联由于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致使政治上动荡不安,经济上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由革命导师列宁亲手…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精神动力。“十五大”报告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并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成果被某些阶层占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体制弊端等。因此,要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历史的时期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将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认识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1、由“限制”到“补充”的飞跃 由于理论、经验的限制和“左”的思想束缚,长期以来,我们都认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商品与市场则是同社会主义本质不相容的。认为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会滋长资本主义.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政策。这种限制政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消除城乡之间的买卖关系和割除“资本主义尾巴”——农民自留地的荒谬地步。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实现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下决心深化改革,尽快渡过两种体制并存的难关;促进发展,从多方面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协调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8,(8)
县域经济置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持续适度健康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两者关系,不仅是企业领导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工作重心。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有国有集体企业那种旧体制、旧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变革。1993年底以来,我县先后对200多家国有二轻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和保护,使这些企业重新焕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