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20,(2):6-10
正南极一直是探险家的圣地、科学考察的宝库,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重要成果。新格"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2019年10月22日,"雪龙"号承载107名考察队员以及1?450吨物资,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于10月9日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首次实行"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首次执行南极科考的"雪  相似文献   

3.
《科学》2007,59(3):F0002-F0002
2007年3月1日。“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尽管我国在1984年就进行了首次南极考察,但参加具有125年历史的国际极地年活动还是第一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中的核心计划也入选其中。该计划全称为“南极普里兹湾一埃默里冰架一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4.
走近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惟一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南极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除沿岸的山脉、裸露的岩石外,98%的地方为冰雪所覆盖。这里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最低气温为零下82.8℃。为了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探险者登上了南极。最早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是苏格兰的一批气象学家。1904年2月20日,由布鲁斯领导的苏格兰考察队乘船抵达南极,在南奥克尼群岛上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开展了多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南极考察工作站。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印度、智利、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的有关情况,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2005年2月7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驾驶4辆雪地车安全顺利地返回中山站。在历时63天的考察中,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硕果累累。目前12名科考队员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及1200多km的沿途,冰盖队系统地开展了冰川学、气候学、气象学、测绘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在冰穹A顶点和距中山站806km处,考察队分别设立了2个简易观测站,并进行了详细的建站选址调查,建立了2个国际共享的自动气象观…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2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南极。第25次南极考察队由204人组成,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支考察队。考察队此番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执行此次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往返航程约为24800海里,计划于2009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8.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1964年8月29日,"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航行至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 km左右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工作,他们把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至4.5 km的海底进行水下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北极研究,从梦想走向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走向南极和北极,是多少代中国人的两大梦想。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将走向南极的梦想变成现实,并延续成长达28年的美丽画卷。然而,虽然北极距离中国更近,但走向北极的梦想实现起来要困难得多,北极科学考察的起步整整晚了11年。今天中国的北极研究与南极研究一样,正在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1.
正南极,被人类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遥远而神秘的冰雪大陆,冰封雪藏着气候变迁的自然密码。几百年来,人类对南极的认识经历了从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中国极地科考走过了30多个春秋。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起航赴南极洲;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标志着我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自1984年开启极地考察以来,已经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从当初仅有单一的南极长城站,迄今已建有长城、中山、泰山、昆仑4个南极站和北极黄河站。近期,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海岸的新考察站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我国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在南北两极同时建有多个考察站的少数极地大国之一。然而,两极基地建设,只是我们实现极地科学考察计划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我们的极地科考团队远涉重洋,能否确保人员如期登陆,科研设施安全送达,生活条件有充分保障等等则更为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20,(2):11-13
正南极大陆98%的地区被冰雪覆盖,内陆冰盖更被称为"生命禁区""白色沙漠"。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30多年间,从一无所知到建成多个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如今海陆空立体考察,中国正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有这样一群科考工作者,他们心怀祖国、心怀梦想,在极地绽放着别样青春……首赴南极考察是意外之喜1980年初,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了南极大陆,为南极探险考察史标上了"中国"注脚。这两位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南极的科学家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希夏邦马峯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雅风  刘东生 《科学通报》1964,9(10):928-928
一中国高山科学考察的简略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西部高山、高原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展开了登山运动和高山科学考察活动。早在1951—1953年,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对西藏高原进行了地学、生物学和农、牧业方面的综合考察。自此以后,不断地有各方面的科学家对西藏进行了考察,并设立了地质调查机构。  相似文献   

15.
浩瀚的海洋,瞬息万变,神秘莫测,在科学技术日臻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困惑着人们的谜团,在等待着解开……铁塔1964年8月29日,“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航行至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千米左右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工作。他们把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至4.5千米的海底进行水下拍摄工作。一天,考察结束后,当技术人员对当天拍摄的胶片进行显影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24日,上海民生路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鞭炮阵阵。刚刚结束南极征程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正徐徐靠岸。2004年10月25日,人们也是在这里欢送“雪龙号”出征,转眼150天过去了,“雪尼号”总航程超过26500余海里,破冰累计13海里。其间,“雪龙号”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7名考察队员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经受住了浩瀚大洋的颠簸和西风带最大浪高8米、风速11级以上的南极航行历史上最大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南极冰盖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除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和南大洋的遥感测绘、两站绝对重力测量、环境监测、特别保护区考察、磷虾资源研究、太平洋-印度洋暖流观测和Argo浮标投放等考察调研项目外,还首次向国际上称为“难以接近之极”的冰盖之巅发起冲顶挑战,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最终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这次冲顶活动填补了世界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一项空白,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建设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南极内陆考察站”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西北的新奥尔森镇,是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最北部地区。它是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大本营。 这里有挪威、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7个国家的北 极科考站,常年有15个国 家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 综合性考察。 在新奥尔森的北极 科学考察活动始于1964 年。当时挪威政府和欧洲 空间研究机构在这里联合成立了一个卫星遥感观测站,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在新奥尔森设立科考站的序幕。 在一座海拔450米的山峰顶上,建有挪威极地研究所的一座大气环境监测站,它的主要任务是监测低空大气的环境质量。而在挪…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澳科技文化合作协定,应澳大利亚政府邀请,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两同志组成南极考察组,于1980年1、2月间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访问。他们对于南极大陆的威尔克斯地沿岸,克拉克半岛和贝利半岛之间的纽卡姆  相似文献   

19.
二十五年以前,苏联第一次进行南极考察,向那里派遣了一支小规模的考察队。现在,在南极大陆上大约已有1,400名苏联人,其中包括着600多名科学家,从事苏联最大,最宏伟的计划,他们在勘探矿藏,在冰盖上打深钻井,绘制南极大陆图和考察电离层。目前在南极进行考察的共有12个国家,其中苏联人是最活跃的。由列宁格勒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派出的第26个考察队是最新的一支考察队,它在南极  相似文献   

20.
北极、南极、珠穆朗玛峰并称地球三极。在北极探险与科学考察史上,已有160余人死于非命。 ——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