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治疗中高度近视对青少年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180眼中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普通树脂镜片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予以角膜塑形镜治疗,于佩戴镜片前、佩戴后3,12个月分别检查其视力、屈光度、球镜、柱镜,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曲率,测量眼压,使用眼科A/B超测量眼轴长度,统计其不良反应.结果戴镜前两组的中度、高度近视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对照组中度、高度患者裸眼视力较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裸眼视力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戴镜后,对照组中高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球镜、柱镜比戴镜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等效球镜、球镜较戴镜前显著下降(P0.05),柱镜较戴镜前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各时间点的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等效球镜、球镜、柱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戴镜后,对照组角膜曲率、眼压较戴镜前无显著变化(P0.05),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角膜曲率较戴镜前显著下降(P0.05),其眼压、眼轴较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戴镜后观察组的角膜曲率、眼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戴镜期间,对照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较常规框架眼镜可有效缓解中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下降,且不良反应少,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人眼角膜曲率测量的方法和精度,设计了一套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测量角膜曲率参数的测量系统.该研究方法是以角膜反射成像原理为基础,将3个同心圆环投射到眼睛角膜,经角膜反射成像在CCD上,求取全局阈值算法进行二值化图像处理,并进行关键区域特征提取二值化图像,先用Sobel边缘提取方法检测出椭圆环的轮廓,然后用数学形态学的边界平滑及骨架提取方法得到关键区域骨架,最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计算出角膜的曲率参数.实验采用角膜曲率计用计量标准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全自动角膜曲率仪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使用全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参数方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蔗渣纤维作为模板材料制备纤维状无机材料的可行性,寻找蔗渣高值化利用的新方法。【方法】利用碱/双氧水法处理蔗渣纤维,再以不同阶段的蔗渣纤维为基体,模板法制备纤维状的氧化铁。【结果】蔗渣纤维处理前的直径为100~150μm,处理后蔗渣纤维素纤维的直径为10~30μm;碱/双氧水法处理过程中,蔗渣纤维灰分降低;模板法制备的氧化铁纤维的直径为5~30μm。【结论】蔗渣纤维向蔗渣纤维素纤维转变过程中,纤维直径和纤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蔗渣纤维作为模板材料制备纤维状无机材料可行,且方法简易。  相似文献   

4.
推导出新的角膜屈光力公式,并以此探讨由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引起的角膜屈光力变化.收集710只近视眼(362例)LASIK术前、术后数据,获得本组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增量(ΔSIMK)与眼总屈光力增量(ΔD)的回归方程:ΔD=1.209ΔSIMK-0.265(r=0.979,P=0.000).由角膜屈光率得出:正常角膜前表面屈光分力F1=K/[1-(n2-n3)/(n3-n1)];后表面屈光分力F2=K/[1-(n3-n1)/(n2-n3)].结合上述回归方程和角膜前表面屈光分力的关系式可以得出近视眼LASIK术后ΔD=1.065ΔF-0.265.结论:LASIK术后的角膜总屈光力:FL=1.135 14KL-0.135 14K;近视眼LASIK术后的角膜总屈光力增量(ΔF)与眼总屈光力增量(ΔD)基本一致;LASIK术后,常规角膜曲率测量仪测出的仅为角膜前表面曲率,不能代表整体的角膜曲率;近视眼LASIK术后的角膜总屈光力小于角膜曲率测量值;该角膜屈光力公式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盘薇  薛郁  卢伟真  何红第 《广西科学》2015,22(4):373-381
【目的】研究大都市道路交叉口车辆尾气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方法】在香港街谷一个典型的道路交叉口处,测量不同日期交通高峰时段内车辆排放的6种不同粒径(0.03~0.49μm,0.5~0.99μm,1~1.99μm,2~4.99μm,5~9.99μm,≥10μm)的颗粒物浓度,并通过自相关特性和功率谱分析对这些颗粒物浓度的时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粒径0.03~0.49μm颗粒物的相关性变化呈现多周期性.与此相反,粒径0.5~0.99μm,1~1.99μm和2~4.99μm颗粒物的相关性明显呈现出与交通红绿灯匹配的周期性,粒径5.0~9.99μm和≥10μm较大颗粒物的相关性较小.粒径较小颗粒物的长时间相关函数不趋于0表明存在长时持续作用.功率谱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6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浓度的周期性和长时持续性,特别是粒径0.03~0.49μm细微颗粒物,其功率谱呈现S(fk)~1fηk的标度关系,表明存在长时相关特性.【结论】城市道路交叉口车辆尾气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有较大的影响,6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浓度显示出周期性和长时相关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了解灌注桩桩底位移在不同土体中受超灌量影响的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有限元软件分析灌注桩在不同土体中和不同超灌量下,桩底竖向位移和桩侧土体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对于桩长20 m的灌注桩,超灌量在3 m以内时,对桩体竖向位移的影响不大,尚处于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在弹性模量小的土体中,桩底会发生更大的竖向位移,在弹性模量大的土体中则相反;桩底土体的竖向位移更多地集中在靠近桩体的部分,尤其是接近桩底的部分;土体的水平位移更多地集中在桩底两侧的扇形范围内。【结论】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实际工程中超灌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小,本研究成果对类似灌注桩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计算模型来引导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根据角膜非球面的生理特征,将手术前角膜表面假设成在2个主径线上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复曲面,在理论上建立屈光不正和角膜切削量的关系,按照规则散光的5种不同分类(研究复性近视散光、复性远视散光、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混合散光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数学模型)来计算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时角膜的切削量,达到矫正人眼规则散光的目的,经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治疗合并角膜散光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1例(34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分别于术前、术后首日、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检测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观察Toric人工晶体轴向位置和转动度数.结果术前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1~0.5,术后3个月时31例患眼裸眼视力0.5;26例患眼裸眼视力≥0.8;32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0.8.术前角膜散光度值、预期残余散光度值、术后3个月时残余散光均值三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251,P0.05).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均值明显低于术前角膜散光值,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7.264,P0.01);术后残余散光值与预期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7,P0.05).术后首日9眼偏离了预定轴位,平均偏差为4.02°±0.65°,其中4眼偏差大于10°.术后3个月时与术后首日相比,人工晶体旋转均值为2.48°±1.96°,其中仅1眼旋转幅度10°,余下的33眼旋转幅度均5°.结论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可有效提升合并角膜散光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且稳定性较佳.  相似文献   

9.
选取结构中常见的构件——简支梁,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跨中损伤,分析模态振型位移值,得出曲率模态值.对比分析曲率模态在损伤处的变化规律,得出损伤与相应参数的关系.总结曲率模态在损伤处的应用规律,以期使曲率模态辨识损伤理论在其他结构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动态地表变形对输电铁塔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塌陷区上典型输电铁塔为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动态地表变形(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对输电铁塔结构附加内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输电铁塔在从盆地边部到中部的过程中,首先经历正曲率与拉伸作用,经过拐点后,又经历负曲率与压缩作用;输电铁塔底部杆件的轴力变化较上部杆件变化幅度大,随着高度增加,其轴力变化值越来越小;下部杆件主要受地表水平变形(拉伸、压缩)的影响,而上部杆件受竖向变形(倾斜)影响较大;输电铁塔支座的最大垂直位移差值出现在盆地中部与边部之间的1/2处,支座最大水平位移差值出现在盆地中部与边部之间的1/4与3/4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水泥改良土融沉对地层位移场的影响规律,为水泥土改良冻结法应用于城市地下工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南京地铁10号线盾构出洞水平冻结加固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改良土融沉引起的地层位移进行了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融沉系数、覆土厚度、冻土壁尺寸对融沉位移场的影响规律。【结果】冻结区土体未经水泥土改良时,地表最大融沉量为12.811 cm; 水泥掺入比为12%时,地表最大融沉量为1.521 cm,表明水泥的掺入可明显减小冻土融沉。【结论】水泥土融沉时,土层越深,融沉位移越大,融沉范围越小; 地表融沉位移呈盆状沉降面,最大沉降位于出洞口处,随融沉系数增加,地表最大融沉量逐渐增大,但地层沉降分布规律不变; 覆土厚度越大,地表融沉量越小; 冻土壁尺寸增加时,地表位移发展速度变缓,地表沉降时间延长,最终融沉量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红外辐射处理极大螺旋藻以提高其产量。【方法】分别使用远红外(2~25μm)、近红外(940nm和850nm)处理极大螺旋藻,测定其最终干重和生长速率,研究不同波长红外线对极大螺旋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极大螺旋藻经远红外(2~25μm)辐射处理后的最大干重为对照组的3倍,经940nm红外处理后的最大干重为对照组的2.3倍,经850nm红外辐射处理后的最终干重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结论】远红外(2~25μm)和940nm波长的近红外对极大螺旋藻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而850nm红外对极大螺旋藻的生长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晶体相场模型中的弹性相互作用过程。【方法】通过连续的密度场,采用晶体相场模型提取和跟踪每个原子在时间演化过程中的位置,再通过求解PFC方程,并运用原子的位移来构建晶体的弹性能。最后通过调优波动参量和阻尼参数β,获得晶体的弹性及粘弹性行为特征。【结果】当β=0.9时,在力F的作用下,晶体响应是有弹性的。位置距离越远,其对应的应变越大,位移变化与原子对应位置大致成正比,具有弹性关系;当β=9时,在力F的作用下,位移变化与原子对应位置服从粘弹性响应关系。通过调优波动参量和阻尼参数,获得晶体的弹性及粘弹性行为特征。【结论】改变阻尼参数β后,可以采用晶体相场模型模拟晶体的弹性及粘弹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无有机模板剂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法于阳极氧化铝膜腔体内进行二氧化硅纳米纤维材料的合成研究。【方法】合成采用压力诱导的方法,考察了水解时间、化学剂量比对材料形貌的影响。实验制得的复合功能铝膜用于Fe2+的分离,同时考察了溶液的pH 值、流速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结果】纳米纤维仅在铝膜腔体内生长,而在铝膜表面没有残留,制得的纳米纤维长60μm,直径约为100nm。【结论】制得的纳米纤维高度有序,复合功能铝膜能成功应用于金属离子的吸附分离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晶体相场模型模拟衬底分别为平面和凸面时外延层的生长过程。【方法】研究晶格错配度较大(ε=0.10)且衬底倾角较小(2~5°)时,系统自由能和外延层总原子数的变化,分析衬底曲率和衬底倾角对系统自由能曲线和总原子数曲线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衬底曲率为平面时,系统自由能随着倾角的增加而增加,外延层总原子数也随着倾角的增加而增加;衬底曲率为凸面时,系统自由能随着倾角的增加而减少,外延层总原子数也随着倾角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通过微调衬底的倾角能改变系统的自由能和外延层总原子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无有机模板剂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法于阳极氧化铝膜腔体内进行二氧化硅纳米纤维材料的合成研究。【方法】合成采用压力诱导的方法,考察了水解时间、化学剂量比对材料形貌的影响。实验制得的复合功能铝膜用于Fe~(2+)的分离,同时考察了溶液的pH值、流速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结果】纳米纤维仅在铝膜腔体内生长,而在铝膜表面没有残留,制得的纳米纤维长60μm,直径约为100nm。【结论】制得的纳米纤维高度有序,复合功能铝膜能成功应用于金属离子的吸附分离领域。  相似文献   

17.
《河南科学》2017,(7):1083-1089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常出现在既有隧道附近开挖土体.通过三轴试验得出土体南水双屈服面模型参数,根据刚度折减法建立数值模型,分析隧道埋深和基坑偏移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开挖后基坑附近的隧道产生向上的位移,基坑中部位移较大,边缘位移较小.隧道埋深越大,上升位移量越小;埋深30 m时,基坑中心和边缘处隧道的竖向位移差最大,弯曲变形和弯曲拉应力也最大.基坑向右偏移12 m时,左侧隧道的上升位移较大,且基坑中心和边缘处的竖向位移差较大,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和弯曲应力;基坑位于右侧隧道正上方时,上升位移量和差异变形量均较大,其中拉应力和应力的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花背蟾蜍的胚胎(19~25期)为材料,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以~3H—氨基葡糖标记氨基多糖,并用链霉菌透明质酸酶和睾丸透明质酸酶处理作对照,在光镜水平上研究了透明质酸在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合成变化。结果表明:透时质酸的产生及消除与角膜的形成及分化有相应的关系,在内角膜基质原基开始形成的第20期,即间充质细胞向预定角膜上皮与晶状体之间迁移之际,透明质酸的合成量达到最高水平,此后透明质酸的合成量逐渐减少到最低水平,这相应于角膜上皮开始变薄、透明及分化。本文就透明质酸在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依据角膜的生物力学特点和结构特性,构造了角膜几何模型,以可视化模拟为原则、以有限元技术为基本方法,对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分析.探讨了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切削光区直径以及眼内压值等重要手术参数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眼压较大而角膜较薄的人不宜做LASIK手术,切削光区直径较小的矫正效果较好;采用现代工程分析知识及相关软件对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其结果对手术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库岸土质滑坡在库水周期性浸泡作用下对悬臂抗滑桩劣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广义Kelvin蠕变模型描述库岸土质滑坡的蠕变作用,将悬臂抗滑桩假定为Winkle弹性地基梁,研究蠕变作用对抗滑桩内力的不利影响。【结果】得到库岸土质滑坡体蠕变位移场,构建了库岸土质滑坡抗滑桩蠕变内力计算式。以三峡库区桥头北滑坡为实例,分析表明考虑滑坡体蠕变作用后,悬臂抗滑桩在工程竣工后的前30 d内桩体内力增长速率较快,在100 d后趋于平稳;桩顶位移、滑动面处弯矩、剪力与不考虑滑坡体蠕变时相比分别增大了约0.8倍、1.7倍和0.3倍。【结论】在采用抗滑支挡结构治理库岸土质滑坡时应考虑到由库水周期性浸泡引发的滑坡体蠕变作用,特别是蠕变应力对抗滑支挡结构服役性能有明显的劣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