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强国 《郴州师专学报》1997,18(2):57-59,68
本文对纯液体沸腾汽化过程的热力学问题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据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指出生成一个球形气泡新相时必须克服一个能峰,而且这个能峰随液体过热度的增大而变小,从而合理的解释了液体沸腾汽化的过热现象。  相似文献   

2.
脉冲激光加热下超急速爆发沸腾现象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体积配比的纯丙酮/乙醇混合液体为实验工质,进行了脉冲激光加热下超急速爆发沸腾的实验研究.采用快速瞬态温度检测系统测定了爆发沸腾过程中金属薄膜表面温度变化规律,采用显微放大摄影系统观测与拍摄了液体工质产生爆发沸腾时气泡生成与运动的系列照片,揭示了超急速爆发沸腾与常规沸腾的本质区别以及激光加热条件、混合工质体积配比及工质中加入纳米颗粒等因素对超急速爆发沸腾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研究恒热流壁面条件下沸腾液体的平衡温度问题,得到了沸腾液体饱和温度与热流率,沸腾液体质量和换热面等因素的关系,理论研究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从液体空化和沸腾机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两者的关系,揭示了液体空化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并成功地解释了声空化对水平圆管沸腾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化和沸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液体强度施加破坏的,标准状态下的空泡半径维持在微米量级以下,沸腾传热是否受到声空化的强化,取决于声空化是否给传热表面提供了核化汽泡胚胎。  相似文献   

5.
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是物理化学实验中的一个常规实验,通常用等压计法测定。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法能得到满意结果,但在学生实验中往往误差较大,有时甚至失败。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温度不平衡造成,抽气沸腾时液体气化带走气化热使自身温度降低,由于玻璃传热不良,被测液体又处于静止状态,液体和水温度达到平浴衡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实验中频繁抽气沸腾,平衡时间不足,盲目地以水温度代替体浴系温度,所得结果将误差甚大。我们用图<1>的装置摸拟等压计的条件,发现短时间抽气沸腾后即有3度多的温差(稍长时间可达10度以上)平衡10分钟后仍有明显的温差。因此严格操作时比较费时,测量点不易作多。测量体系也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固体颗粒强化泡状沸腾换热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液体中加入固体颗粒添加剂是强化沸腾换热的一项新技术,本文讨论了加热面附近颗粒-液体-蒸汽三相流动工况,着重分析了处于流化状态的固体颗粒强化沸腾的机理,获得了流化颗粒床泡状沸腾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7.
对纯工质及非菜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形光滑机加工多孔表面(MFPS)通道上的流动沸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纯工质在光滑表面、混合工质在MFPS上均存在流动沸腾滞后现象;MFPS对两种工质流动沸腾换热均有强化效应,但与池沸腾相比,其强化效应有所减弱,故需从强化对流换热和防止沸腾滞后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出了纯工质和混合工质在水平光滑表面、MFPS环形通道中的流动沸腾换算计算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偏差  相似文献   

8.
对沸腾液体扩展蒸汽爆炸发生初期,容器顶部突然出现开口,压力快速泄放导致容器内介质过热沸腾的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选取过热水及饱和水蒸气为容器内介质,分析了该过程中气液两相的变化过程。探讨了初始温度(初始压力)、初始充装量及开口大小等因素对前述物理过程及容器内压力、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内过热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压力响应会出现两次压力峰和一个压力平台期,两个压力峰值都会随初始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压力平台持续时间随初始温度先增大后减小;第一个压力峰值随初始充装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第二个压力峰值则随初始充装量的增加而增大,压力平台的持续时间和液体充装量成正比关系;开口越大两个压力峰值也越大,压力平台持续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9.
推荐了窄缝隙通道内双组分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系数计算式,初步探讨了强化传热的途径,研究还发现混合物沸腾的两相流不稳定性较纯组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推荐了窄缝隙通道内双组分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系数计算式- 初步探讨了强化传热的途径, 研究还发现混合物沸腾的两相流不稳定性较纯组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液体泡状沸腾换热的微层导热汽化机理,对加热壁面的热物性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不同物性、不同厚度的涂层,测定了相应的沸腾换热系数,证明了加热面材料热物性综合数(λρc)对泡状沸腾换热具有很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考虑壁面热物性效应的泡状沸腾换热的修正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12.
以容积对流模型为基础,考虑滑移气泡机制对管束沸腾换热的影响,建立了管束池沸腾的“组合模型”,总的换热效果由三部分组成:核态沸腾换热,滑移气泡形成的液体薄膜导热及自然驿流换热。在整个热流密度区域内,滑移气泡热流份额小于11%。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流体模型计算了液氮在垂直管内的上升流动沸腾过程,考察了壁面热通量和液体流量对流动及传热传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上升流动沸腾中重力压降占主导地位;根据截面液体温差的变化可判断沸腾模式的转变;壁面热通量与液相流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沸腾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电子结晶     
格兰姆斯和亚当斯首次证实了第一个由纯电子构成的结晶。他们使电子流入超液态的He—3,由于He—3的热传导性无穷大,不会沸腾,因而具有非常平的表面。电子则聚集在He—3的表面,无规则地分布,从而制造了一个象液态原子样的“液相电子”。这时,如果把温度降低到0.65K,那么在熔点以下的正常液体中,就可出现电子在He—3上面有规则的分布。就象晶格中的原子—  相似文献   

15.
强润湿性液体起沸状态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浸泡在强润湿性液体中的光滑传热表面的沸腾起始状态进行了实验及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用以起沸的活化胚胎的生成、长大及脱离均是在壁面孔穴内完成的,且沸腾起始对应的孔穴尺寸及最小平衡汽泡半径均随液体与壁面接触角增大和液体温度降低而增大,但都保持在微米量级。最后就各因素对沸腾起始温度的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沸腾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和阐述了沸腾传热的基本特征和有关机理,认为:沸腾要在液相中产生一个新的蒸气相,[过程要在一个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要有一个过热度ΔTsat沸腾泡核长大时,其底部产生了一极薄的液体微层,形成十分显著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使其产强,界面汽化热阱效应值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得;沸腾中包含了众多沸腾泡核的生长,长大,脱离以及由于沸腾气泡的扰动增强了的对流传热等一系列子过程,这些子过程按照自组织原理形成了一定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序列,情况十分复杂,要深入阐明沸腾传热的过程机理,应对这些子过程作过程动力学研究,并阐明其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另外还对“沸腾滞后”和“核沸开始时的壁温过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与液体沸腾、过热有关的一些概念。提出液体中蒸气气泡的凹面不影响液体蒸气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与液体沸腾、过热有关的一些概念。提出液体中蒸气气泡的凹面不影响液体蒸气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艾飞 《科技咨询导报》2010,(34):80-80,82
综合SFPE推荐的火球热辐射计算模型,结合热辐射伤害破坏准则,分析了LNG储罐区发生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的危险性,应用该方法计算分析了某LNG站发生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时的伤害破坏范围。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液化天然气罐区一旦发生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事故将对周围的人员及设备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应采取措施杜绝液化天然气泄漏事故的发生,同时,提出了人员及装备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20.
液化石油气(LPG)在其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与火灾和爆炸相关的危险性。由于LPG的泄漏可能导致包括闪火,不可控蒸气云爆炸,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等一系列灾害的发生,针对上述的各种灾害的具体发生条件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在事故后果评价中采用量化风险分析,提出了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和不可控蒸气云爆炸对周围人员可能造成伤害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