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快速发展超出了美国的心理预期。在中美短暂的“蜜月”后,美国人再次用警惕的目光看待中国。在惊讶之余,美国的政界、学界都在思考对华新定位以及相应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2.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已就如何定位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位置,以及采取何种对华政策,做出一系列表态。总体而言,美方明确将中国视为美“最严峻的竞争者”,以“战略竞争”作为处理对华关系的基本框架,力图综合、动态地运用竞争、对抗、合作三种政策手段同中国打交道。拜登政府强调对华外交要“务实且以结果为导向”,注重通过激活壮大盟友体系等方式,确立和巩固自身的“强势地位”,以赢得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相似文献   

3.
正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对美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相对地位与所占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从2016年起已经超过了对"大国外交"的重视程度。但就国别外交而言,对美外交依然排在第一位,并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准确判断美国对华战略干系甚大。笔者的基本判断是:美国对华战略已经从"两面下注"转变为"全面防范",但并没有把中国看成苏联那样需要加以遏制的敌人(enemy),而是看作需要严加防范的对手(rival)。  相似文献   

4.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借助“民主同盟”美国和日本防范中国,是澳对华战略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不过,澳对华战略更大的部分还是对中国崛起的“借重”。“冷战遏制的意味太浓了”在亚洲国家的关注之下,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在东京正式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宣言》。这是日本自1996年与美国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后,第二次与其他国家签署  相似文献   

7.
张洁 《世界知识》2023,(8):14-17
<正>大国博弈正在显著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作为进攻方的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持续以所谓“印太战略”为抓手,在地区层面发起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即使是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也未能迟滞美国遏制中国的步伐。这是因为,美国将中国视为“惟一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和能力的国家”,声称中国正在“胁迫”和“侵略”全球,尤其是“印太”地区,而“印太”的战略态势将“界定国际秩序的基本性质”。因此,美国必须“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在中国周边形成“规锁”中国之势。  相似文献   

8.
布什新政府上台后,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声称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战略竞争对手”。布什新政府貌似改变了上届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实则不然。布什新政府对华政策仍然是合作交往为主的“接触”政策,但加强了对华的“防范、遏制”。  相似文献   

9.
张华 《创新科技》2006,(7):36-36
我们都有朋友,也都有敌人,于是我们就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势推理“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敌人真的是朋友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各个国家之间可以说都是敌人,然而秦国最强大,可以说是其他六国的公敌,那么依照上面的推理六国不就是朋友了吗?如果六个国家联合,共同起来抗秦,还会遭到被覆灭的危险吗?事实证明敌人的敌人不是朋友,秦国也正是抓住这个弱点,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最后把六国彻底消灭掉,统一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是全世界的公敌,那么其他的国家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吗?笔者不否认当时的美国和苏…  相似文献   

10.
赵启光 《科技潮》2000,(11):76-77
美国哈瑞斯民意测验(HarrisPoll)最近调查了美国各地1010人对世界18个国家的态度。据其8月3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朋友的比例最低,认为是敌人的比例最高。把中国看作“亲密盟友”的只有百分之三,把中国看作朋友的只有24%。27%的人把中国看作敌人,这一比例几乎比排在第二位的敌人俄罗斯高一倍。哈瑞斯民意测验自称这一测验误差为3%。我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在特朗普政府不断深化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制定和发布《印太战略报告》是落实2017年底以来陆续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等文件的具体行动,体现了美国军方在所谓"全政府"对华政策中的特殊角色,也揭示了美国在印太地区加大对华制衡的若干重要动向。在这份报告中,五角大楼对中国的定位以及对中国外交安  相似文献   

12.
杨楠 《世界知识》2022,(13):59-61
<正>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对华政策演讲。这场演讲原定4月下旬发表,后因布林肯感染新冠病毒而推迟。在40多分钟的演讲中,布林肯继续渲染“中国威胁”,重申美对华开展“长期战略竞争”的定位和取向,并且概括出以“投资、协同、竞争”(invest,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其出台的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明确定位为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和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种新的对华定位认知指导下,美国在经贸、安全、南海、台海和人文交流等两国关系重大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高强度、高频次的强硬举动,给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中美互动正进入竞争为主的新阶段面对美国对中国的新定位和种种咄咄逼人的政策操作,中国战略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美关系的变化究竟是仍在发生"量变"还是已经迎来"质变"?判断这个问题,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判断冷战后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和对华战略走向,应当着眼于大处。类似那种以布什家族的“中国情结”作为判断根据的看法是靠不住的,因为中美关系不是两个家庭间的事情,而是世界上两个最大国家之间的关系。布什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二位总统,又是进入21世纪的美国第一任总统,这个政府的对外战略恐怕离不开美国在冷战后和新世纪要实现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华经贸战略将长期保持“两面性”——既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机遇论”,又配合政治需要宣扬“中国经济威胁论”;既发展对华经贸合作,又控制先进技术转让。“合作 竞争”将是今后中日经贸合作的核心关系,这就决定了中日经贸合作将在矛盾和冲突中向前推进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鹏 《世界知识》2023,(9):35-37
<正>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已两年有余,其对华政策不仅全盘继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极限打压,更冠以“战略竞争”的名义在策略、手段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理解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实质是我们精准把握美国对华政策并积极、有效应对的前提,而拜登政府频繁使用的out-compete China(“汰逐中国”)一词,为我们供了一个观察、研判、定性美国对华政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4月18日,胡锦涛主席开始了对美国的访问。胡主席这次访问,是在中美关系出现更上一层楼的良好势头下进行的。进入2006年以来,这种势头表现得非常明显。1月25日,美国贸易副代表巴迪亚大使在美中贸易委员会发表演讲,再次沿用了去年9月21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首次公开使用的“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等对华政策新概念,并从经贸方面详细阐述了中美发展合作关系的意义和思路。2月3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了四年一度的《防务审议报告》,也同样主张中国应发挥“利益攸关方”作用。这表明,在美国对华战略中,佐利克的对华政策“新思维”已经走出国务…  相似文献   

18.
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近年来美国一直在竭力阻止各国对华的武器销售:上升到“以美关系”损害的高度向以色列施压,最终使其屈服,取消了向中国销售先进武器装备的计划;软硬兼施,使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计划泡汤,迫使乌克兰停止了一些对华军售合同。所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冷战思维在美国仍有很大市场,不少人仍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相似文献   

19.
1月1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在下台前夕提前解密战略文件《美国印太战略框架》,提出要通过安全与经济“双轮驱动”方式推动落实“印太”战略。但自2017年提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太”框架下的经贸合作远远滞后于安全合作。然而进入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危机叠加中美战略竞争,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对华地缘经济围堵强度不断加码,试图为“印太”战略的地缘经济方面注入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将经济遏制战略的首要目标指向前苏联,同时积极调整对中国的贸易管制政策,逐步实行对华技术转让政策。前苏联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挑战,是美国对华实行技术转让政策的根本原因;前苏联对美国亚洲安全的威胁,是美国实行对华技术转让政策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对美倾斜外交,是美国实行对华技术转让政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