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探讨中法两国各自的人文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对不同诗风形成的影响为出发点, 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从中法爱情诗歌各自的源头 《诗经》和骑士抒情诗探究爱情诗歌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中法爱情诗歌的成熟及其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中国爱情诗歌的婉媚幽约和法国爱情诗歌的热烈奔放; 中国爱情诗歌的“怨” 和法国爱情诗歌的“慕”奠定了两国爱情诗歌抒情色彩的基调; 中国爱情诗歌内倾型与法国爱情诗歌外向型的不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林徽因的诗歌才华往往被她的爱情传奇所淹没,实际上她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清雅睿智,充满对生命的思考。由于生活范围所限,林徽因的诗作取材范围较狭窄,但是诗歌中所表现的意象却丰富而富有韵味,表达意象的不同类别也体现了其不同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席慕蓉爱情诗歌的魅力,在于她用高超的艺术画面表现出了所有普通人正在或曾做过的美丽的爱情梦幻,缠绵悱恻的爱情经历是梦的内核,优美的画面是其梦的衣裳,因此能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和喜爱.  相似文献   

4.
范晓静 《科技信息》2012,(22):156-15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凝练。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西方也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中西方的诗人用诗歌表达爱情的时候有同有异,既能从中透射出中西方情感的细微差异,又能深切的体会到中英文诗歌不同的美,感受各自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祝艳春 《科技信息》2009,(32):162-162,16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杰出经典女作家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奥斯汀借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口阐述了她自己的爱情婚姻观,即爱情和金钱同时拥有的婚姻才是幸福的。本文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分析了其形成这种爱情婚姻观的原因,并讨论了它对当代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本能感情的方式,爱情往往可以通过诗歌去承载和传递这种具有永恒意义的情感.而诗歌因为独特的表达和创造的唯美意境也就成了歌咏爱情的最好方式.对爱情诗歌的赏析就是对诗歌意境的再解读,也是一种美的再感受.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文化、文学、宗教、哲学的角度论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A.C.史文朋诗歌中的爱情观。史文朋的爱情诗歌用中世纪的题材和背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爱情神话体系,这个爱情神话体系是反传统、反道德、反宗教、反维多利亚的。  相似文献   

8.
吴海中 《科技信息》2010,(12):I0142-I0142
中国诗歌特别是乐府诗歌在中国艺术长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乐府诗歌以它无穷的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中,唐代的诗人李白更是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傲岸不群的诗歌风采、潇洒飘逸的诗歌风神,独立自如、汹涌澎湃的语言气势无不充满着极大的人格魅力,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张红红  冯青 《科技信息》2006,(4):274-275
爱情诗在诗歌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爱情诗更是表达了诗人们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们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而这种爱情也往往在他们的诗歌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但是一部分诗人特别是约翰·邓恩一反以往十四行诗中所歌咏的高不可攀的圣洁美人形象,把他的爱人降格为实在的女人,表现了独特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台湾女作家萧丽红的长篇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为我们描绘了一方水土所养育的人们之间美好的亲情、爱情、乡情和丰富的传统民间习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中华民族的宽恕与厚重.更重要的是,她为我们细腻地阐释了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宿命观影响下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是清朝女性中将丰厚的意蕴与词的特有体式美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也是李清照之后三百余年间成功地改造女性词作偏于轻软浅切词风的词人。她在词作《拙政园诗馀》中,成功地塑造了伤春悲秋的思妇、杨花飘零的羁旅者、归隐山林的隐者等词人形象,借此来表现自己深曲隐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克里斯蒂娜一生孤独迷离,她弃绝人间的舒适享乐全心追求永恒的精神快乐。诗歌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初恋失败,父亲病逝,到中年全方位的社交活动,再到孤独的晚年隐退。她的诗歌也呈现出统一协调的三部曲:从温婉细腻的抒情诗,到内涵丰富的叙事诗,再到热烈苍凉的祈祷文。爱是诗人背后最隐秘的缘由。为寻求心灵的平静,她试图在爱中找到永恒,却一次次被爱推着向前走:从人世爱恋到社会爱心,再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13.
对美籍华裔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代诗词研究作专题性探讨,着重其对六朝诗人及其诗歌创作和唐宋词人与词学所作的论析,指出,孙康宜的研究有其独到的眼光,她提出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看法,可资中国学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5.
陈敬容既深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熏陶和“五四”新诗精神的洗礼,又深受西方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使她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将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统一与音节和谐的传统诗美,同西方象征派诗歌注重象征、暗示、意象迭加的艺术手法和哲理思辩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紧扣除旧布新的时代脉搏,成为“九叶诗派”主体倾向的真正代表诗人。  相似文献   

16.
徐灿词是继易安词之后又一女性词的高峰,表现出异于以往女性词的某些特质。其词在主题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女性词的闺门情思的局限,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尽洗铅华"、"绝去纤佻之习"和词境深广、词意深隐等特征。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词学观念、所处时代以及自身身世所决定的。其词风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发展过程,且与时代大环境下文风的转变包括女性文风的转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的韩爱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一生经历磨难颇多,从给达官显贵做妾到沦落娼妓再到爱上陈经济,为他守节,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她从"娼妇"变成"贞妇"。韩爱姐这个人物在《金瓶梅》中是唯一的一个对爱情忠贞的女性,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尤其在那个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的悲剧一生的原因是自己过于悲观;她的悲剧是她对爱情绝望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控诉。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主题是"悲凉"———她借助于消解爱情来强化人们追求的空幻,以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的隔膜,强调这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严格遵照“诗言志,词言情”,词“别是一家”,诗词两种不同体裁的不同艺术特征写作,使其诗与词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诗气象宏敞,豪迈感人,其词则意味深浓,委婉曲折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在《慈悲》中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母亲为保全年幼的女儿免遭奴隶主侵犯而“卖女为奴”的故事,然而这份浓烈的母爱对女儿弗洛伦斯而言是份缺失的母爱;母爱的缺失给弗洛伦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在成长中无从了解黑人文化,无法建构黑人身份、建立和谐两性关系以及尽到“为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