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释“冓”     
"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2.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永佶 《科技信息》2007,(22):241-241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通过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相似文献   

4.
"建"义新考     
"建"之本义,自汉代"立朝律"以来众说纷纭,似各有局限,将其进行新的考释势在必行."建"中之"聿",理应为动词,并非以往认可的名词"笔"或"木柱";从殷墟卜辞等"建"字早期形态来看,构字中承担主要内涵的部分实为"|";"|"作动词,主要涵义为"由下而上、升高";以往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止"与"土","止"义为足,引申为下基,"土"为数"点",指扬土溅尘事.因此,将"建"字构形中"手""|""止""土"合而观之,"建"之本义实为"填土造垣以立城"."建"字之"廴",并非"从彳引之",而是从"L"而来;"L"亦非所谓的"庭中",而应是"区"的意思;"区"中有"品",品为众,以此使"聿"既不是只造一墙,亦不为笔、杖,而与"立城以盛民"关联契合.  相似文献   

5.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6.
道德说     
从训诂、义理两方面探求"道德"概念之本义,"道"即天道,"德"即天德。"道""德"二字同源,创生于一时,与上古天官之学、世畴制度相关。"文明"观念由此而出,"人文"观念亦由此而出。如果割裂天道,偏指人事,则不免流为以人治人之弊。后世种种引申泛论,率多违误。  相似文献   

7.
日语助数词有计量和修辞等多种语义功能。其中,"一+助数词"的语义尤其多,这与数词"一"的语义特征有很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关注日语数词"一"的语义变化,考察"一+助数词"的语义功能。通过分析,要提示数词"一"与其他语言表达形式相同,不仅具有语义的扩展,也作为惯用语法结构的一个成分起着重要的语义作用。  相似文献   

8.
释"白丁"     
本文主要以<矢令簋>铭文中之"白丁"两字为研究对象,结合郭沫若先生对此铭文之考释,并依据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之现存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白丁"并非一词,而实乃两个连用的单音词,"白"即为"伯","白"与"丁"之关系即为帅卒将士之关系.同时又引申发凡,由"白"字试探古代五等五爵制度之初始状态与产生原因,并最终认定五等五爵制度于殷、周时代并不存在等级之别,"公侯伯子",实为不同环境之不同称谓,"公"涉祭祀,"侯"关畋游,"伯"及征伐,"子"连成人,亦与狩猎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训诂的角度看,"孝"字有"善继"、"善述"之义.比较"学"、"教"二字,以及"肖"与"不肖"的用法,其"仿效"含义与"似其先"含义,均可显明"孝"字的继承性意义.古人重继承,现代"文化"一语本身即意味着继承,如果社会的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改变,就绝无彻底中断其文化而可以全然创造出一种"新文化"之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g。"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g。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一些数词单个可以表示数目,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还可以表示任意、无穷尽的数目。不过,这只是数词的普通、正常的数目用法。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在汉语中有些专门表示特定数目的字。它们的表义“功能”或“与生俱来”,  相似文献   

12.
梁滨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14
学界一直对汉语词类进行着研究,数词当然也会成为研究的对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数词的不同,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各家观点不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现代汉语中的分析方法综合考察,《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的用法有实指和虚指两种。  相似文献   

13.
"于"字的本体极有可能是一个表吹奏乐器之类的象形文字.但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早期材料中,其本义由于受到记词表义的限制,却很少在语言中使用.在古代文献里,"于"字一般都被用作借字记词的符号,除被用作国名和姓氏之外,多具有虚词中连词与介词的表达功能,有时也可与其他词共同构成复式虚词.  相似文献   

14.
一、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数词表示确切数目与不表示确切数目时的用法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数词表示确切数目时,其前必有基数词(或several等),其后不加s,并直接跟名词复数(货币单位元、角、分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记录一个词。甲骨文象形性极强,往往可以借助字形的分析而推知字的本义。本义是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掌握了本义,就可以提纲率领地掌握一个词的各种引申义。但甲骨文中大量的专用为专有名词的字,其字形意义与其所反映的名词意义没有任何联系,仅是以假借字来表示人名、地名等名称,因而无从由字形推知其词的本义。这样,我们对甲骨文名词本义的研究范围,只可能在250个左右普通名词中进行。一、甲骨文名词本义使用情况《说文解字》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讲述字的本义的字书,是研究甲骨文重要的桥梁。我们…  相似文献   

16.
“喻”字考     
"喻"字的产生年代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它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字形、语音、语义乃至作为姓氏都经历了长足的变化与发展。形体方面,"喻"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到了明代,其形体已经定型;语音方面,主要是yu、shu、tou(古音),发展到现代,只有yu音;语义方面,所有意义都是从"告诉"义引申发展出来的,这是"喻"的本义;通过对古人的考证,"喻"也可以作为姓氏。本文拟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喻"字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数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几千年来很少变化,这尤其表现在语法方面。我们观察事物总得心中有数。这些数既有大又有小,既有实又有虚。更有越出了数的范畴表示另一方面的意思的。关于由数词的本义推演而产生的抽象义,亦即通常所说的引伸义,拙撰《成语中数词所表示的抽象义》(《中国语文》80年第6期)和《从一到万一熟语数词  相似文献   

18.
古籍中表“率领”义的“以”字以往均释为介词。本文从甲骨文“以”字字形所示本义及用法、词义引申、语法分布、与矾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以及“以”字同动词同义连文诸方面 ,论证了其动词性炙 ,否定了以往的介词说  相似文献   

19.
夏国锋 《科技信息》2012,(10):162-162
助数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其意义和用法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日语助数词与名词的搭配不是唯一固定不变的,尤其对特性多样化的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须考量其性质属性进行深化逐层分析。助数词与其搭配的事物名词之间可以尝试从说话人的情感心理以及事物名词的表现样态等角度来分析其呼应习惯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虚词"正"的用法非常丰富,而特殊用法的产生和演变都发生在中古,这一时期它由本义引申出了表"程度之甚"和"范围限止"的副词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让步假设连词。在语义虚化和功能演变的过程中,语义作用点的一以贯之是前提,人类普遍的认知机制是基础,重新分析、语境吸收以及语用推理等在演化的具体阶段分别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