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高寒草甸植被特征与土壤全效养分含量对不同干扰(家畜、高原鼠兔)的响应,选择青海省玛沁县高寒草甸放牧+高原鼠兔干扰区、高原鼠兔干扰区、无干扰区(对照区),分析植被特征与土壤全效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干扰区植被群落特征变化显著,随干扰的发生,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说明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植物物种间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对照区分别与不同干扰区总盖度、禾本科植物盖度、杂类草盖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多样性指数和莎草科植物盖度差异显著(P0.05);同时,对照区与不同干扰区之间的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差异显著(P0.05),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扰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照区植物丰富度、密度和高度最大,放牧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降低了植物丰富度、密度与高度(P0.05)。对照区土壤全效养分含量很低,且与放牧+高原鼠兔干扰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放牧与高原鼠兔干扰降低了植被和生物土壤结皮盖度,但对土壤全效养分有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恢复改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后3 a的群落特征变化,分析了围栏封育和补播"高寒1号"生态组合草种对退化草甸的恢复改良效果.结果显示:仅封育3 a后,"黑土滩"退化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町食牧草比例均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0.75,多样性指数南0.07增加到了0.25;封育后补播"高寒1号"生态草种相对于封育前,使得退化草甸的盖度增加了56.00%,高度增加了11.74 cm,地上生物量增加了222.24 g/m2,可食牧草比例增加了55.98%,物种数由5种m2增加到了15种/m2,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了3.29,多样性指数由0.07增加到了1.85,均匀度指数由0.06增加到了0.27.相对围栏封育而言,封育后补播是一种更有效的"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恢复措施.围栏封育和补播配套实施可以显著改善"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群落貌相、草地生产力和组分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了查明若尔盖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各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变化趋势,2013年8月利用样方法对若尔盖县境内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和重度退化草甸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为:草地退化过程中,禾本科植物密度、高度和重要值均无显著变化,仅盖度呈显著波动性变化;莎草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在中度退化前均无显著变化,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降低,重要值呈持续显著下降趋势;豆科植物高度和盖度以中度退化阶段最高,但密度和重要值以草原草甸最高,重度退化阶段最低;蓼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和重要值从沼泽草甸到中度退化阶段均显著增加,重度退化阶段消失;杂类草植物密度和盖度在退化过程中呈波动变化,高度和重要值呈波动性增加趋势.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功能群植物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但严重退化可显著影响莎草科、豆科、蓼科和禾本科的生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氮、磷、钾含量是莎草科、豆科和蓼科的主要限制因子,这意味着向退化高寒草甸中同时施加氮、磷、钾三种肥料将可以促进莎草科、豆科和蓼科植物的生长,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从群落和功能群两个水平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恢复年限的鼢鼠土丘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特征差异,了解小尺度斑块扰动对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影响,探讨相应尺度上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亚高寒草甸围栏封育区内鼢鼠土丘植被的演替过程中,群落水平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对数增长模式,群落内物种均匀性指数亦逐渐增加,群落生产力线性显著增加;功能群水平上,短命类杂草的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其在群落中的相对盖度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多年生杂类草的物种丰富度、相对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的增加模式;豆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模式,而其相对盖度逐渐增加,但拟合结果不显著;禾本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相对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模式;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功能群水平上,4种类群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年生杂类草和豆科植物的香浓威纳指数与其相应类群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短命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的香浓威纳指数却与其相应类群的生产力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围封条件下,随鼢鼠土丘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不同功能群间生态位的差异、物种间对资源的互补性利用能力和扩散限制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以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检验了不同人工重建措施对植被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寒嵩草草甸草地退化导致植被稀疏、覆盖度下降、群落物种组成减少、群落中各功能群的比例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降低.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7年后,恢复最快的是一年生杂草,其次是禾草类;重度退化草地改建成人工草地7年后,禾本科植物仍然是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但原生植被中的优势功能群--莎草类在任何人工草地中没有出现;经相关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各群落之间种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表明,退化草地经过多年的封育,或经松耙补播后逐步向原生植被方向演替;人工草地逐步向退化演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与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为例,研究了施肥对植物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文报道了这个实验的初步结果,就施肥对草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施肥提高生产力.施肥第1年和第2年,植物群落生产力显著增加;施肥第3年,生产力是施肥前的2倍多;(2)施肥使物种多样性降低,施肥第1年物种丰富度变化不显著;第2年施肥梯度上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第3年最高施肥水平物种丰富度为对照的1/4;(3)施肥使草地质量提高.因为草地质量和生物量以及优良牧草比例直接相关,施肥使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毒杂草比例降低,禾草比例增加,所以草地质量提高,说明施肥对改良草地有显著作用;(4)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施肥水平高时群落结构接近于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随着施肥水平增加,各个物种重要值的最大值从0.107,0.183,0.585一直增加到0.775.不施肥时有10个物种地上生物量超过最大单种生物量的一半,最高施肥时只有一个。(5)对6个优势种进行的分析表明,只有垂穗鹅观草的生物量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持续增加,其它物种都是减少的趋势,说明垂穗鹅观草的急剧增加可能是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天然草地的组成类型及退化特征,对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生态的恢复治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白银地区天然草地资源组成、草地类型结构以及退化草地植被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时期草地植物生态型、生产力的构成变化规律.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从初期到后期,高位芽植物最先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和优势种密度急剧下降,群落盖度、生物量比、鲜草产量与可食草产量百分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提出了天然草地永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原生态退化提供新的措施,以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哈尔盖镇冬春草场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传统放牧样地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样地中植被群落的特征变化。试验以野外样方调查为主。结果表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能显著提高高寒草原群落盖度;同时,放牧时间改变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亚优势种与伴生种组成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禾本科牧草重要值显著增加,而常规放牧时间下耐牧性较强的莎草科牧草重要值增加,但两者对牧草优势种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放牧时间改变对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没有显著影响。放牧时间改变能一定程度缓解高寒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选取高寒草甸常见禾本科牧草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羊茅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进行试验.试验设计为施肥和对照,共4个密度,7种播种组合,连续3年调查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以及杂草丰富度和杂草生物量,分析施肥对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有效补充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给,使牧草获得较高的生物量,提高草地生产力.施肥使人工草地生产力连续2年增加,第3年的增加幅度变小.随着草地建植时间的增加,施肥能有效抑制杂草的入侵和生长,降低人工草地的杂草丰富度和杂草生物量,维护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氮素添加对不同坡度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恢复的影响,对青海省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不同坡度(7°缓坡25°,陡坡25°)的退化高寒草地进行氮添加试验,以探讨外源氮添加技术在不同坡度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恢复中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氮添加能提高植被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多度、总盖度以及物种分盖度之和,氮添加与坡度间的交互作用能显著改变植被地上生物量和平均高度(P0.05);坡度间植被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可促进禾草类物种优势度更低的缓坡地的植被恢复,而对禾草类物种相对重要值更高的陡坡地没有显著影响。在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中,外源氮添加的促进效应依赖于坡度,更适宜于缓坡退化高寒草地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黄河源区藏蒿草沼泽草甸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采用样方法,对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植物组成有11科32属49种。不同退化程度群落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都有很大变化,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平均高度由26.2 cm降低为7.3 cm,盖度由76%降低为31%;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排序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是一个旱化演替的过程,莎禾草类为主——莎禾草类+杂类草——杂类草为主;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物种丰富度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在重度退化阶段最高,均匀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群落的多样性。草甸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措施是围栏封育与划区轮牧。  相似文献   

12.
施肥作为改良草地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开始在天然草地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围封刈割天然草地添加氮、磷、钾肥及氮磷复合肥,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高寒草地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当年草地群落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不同程度增加,地上生物量禾本科分配增加,毒草分配降低,施肥改良了草地生长状况.施肥次年禾本科草类所占草地总生物量比例降低,毒草和杂类草所占比例增加,高寒围封刈割草地在冬季不适宜进行常规放牧.15.3 g/m2钾肥、7.5 g/m2复合肥和3.0 g/m2氮肥梯度为该地区围封刈割草地最佳的施肥水平.磷并不是该地区高寒围封刈割草地的养分限制性因子;施钾肥有效的增加了草地生物量及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青海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下黄绿卷毛菇适生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海拔的关系,采用样方调查法对青海高原4个海拔梯度(8个样地)共24个样方的黄绿卷毛菇适生草地植物进行调查,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分析高寒草甸黄绿卷毛菇适生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青海高原高寒草甸黄绿卷毛菇适生草地植物有32种,隶属于13科2...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作为青藏高原的优势鼠种,是栖息在高寒草甸的关键物种之一,其种群数量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影响深远.然而,目前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模拟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是基于经验关系的短期预测研究.根据现有文献数据获取高原鼠兔与鹰类的生活史特征,构建基于过程的高原鼠兔与鹰类耦合的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预测模型,并对其中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研究.预测结果表明在无外界干扰条件下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处于53只/公顷到278只/公顷之间,属于较高水平;在药物灭鼠80%的情况下,高原鼠兔4年便可以恢复至原本数量的70%,在6年后繁殖至峰值,仅药物灭鼠作用有限;药物灭鼠后设置招鹰架效果不佳,原因在于高原鼠兔繁殖数量大幅超过被捕食数量,天敌捕食没有起到抑制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寒草地-鼠兔-鹰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寒草甸演替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高原草甸类为主的天然草地演替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我省高寒草甸草地严重退化,演替呈逆向演替。其成因主要是日益不良的自然因素和人为的过度扰动,尤其鼠虫害、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挖掘,对高寒草甸逆向演替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对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踏查和对鸟岛、大通山,以及海晏湾3个地区的野外取样调查,比较讨论了重要值的各类计算公式.认为,在草地植物群落中用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频度)/2×100比较科学,并用组平均法(GAM)对该地区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划分为24个群落,分别属于沙生植被、沼泽草甸、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及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等7个植被型.  相似文献   

17.
高寒草甸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最主要的牧场资源,高原鼢鼠是当地最主要的鼠类之一,其扰动行为(采食、储食和掘洞)会破坏植物,扰动土壤,形成异质性微生境,从而影响植物群落.于2016年夏季采用植物样方调查法收集该地区高原鼢鼠扰动区域与无扰动对照区域的植物群落特征数据,结果表明:扰动区域共采集到植物24科80种,无扰动区域采集到16科60种,高原鼢鼠扰动后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R)均有所上升,而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变化.同时,相对于无扰动区域而言,扰动区域优质牧草比例下降6. 75%,杂草类比例上升6. 25%.量化研究高原鼢鼠对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原植物群落动态的扰动效应,可为该地区草地退化治理、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通河上游夏季牧场基于饮水点放牧半径范围的高寒植被演替过程,在祁连县默勒镇瓦日尕村夏季草场采用扣笼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饮水半径的缩小,草地植物由34种下降到25种,植物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草地优势种植物的株高、盖度、植物量、优势度均显著下降(P0.05);美丽风毛菊等阔叶杂类草的盖度、植物量、优势度均显著增加(P0.05);草地优良牧草比例显著下降(P0.05),杂类草比例逐渐增高。因此,草地植物种类、植被特征和群落组成均有一定变化,草地出现明显的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功能群组成与群落生产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不同类型草地功能群组成与其植物群落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中,藜科植物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其他功能群植物的作用较弱;在固定沙地中,禾本科、豆科植物的作用明显增强.不同类型草地群落植物功能群盖度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呈显著线性相关.功能群内植物种密度对群落的生产力也有显著的影响,流动和固定沙地植物功能群密度与功能群初级生产力呈线性相关,而半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宁夏东部干旱风沙区不同种植密度柠条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柠条灌丛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的人工柠条灌丛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在试验区共采集到种子植物32科77属83种,不同种植密度柠条灌丛草地中,植物物种数、群落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等变化趋势基本为:10m带距柠条灌丛〉6m带距柠条灌丛〉4m带距柠每灌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