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研究红树白骨壤(Avicennia mavina)果实中芳香酯类化合物。【方法】采用柱色谱、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芳香酯类单体化合物,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获得7个芳香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甲基(4-氯-4[N-羟氨基]苯基)醋酸酯(1)、4-(2-羟基乙氧基)苯甲酸甲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3)、咖啡酸甲酯(4)、原儿茶酸甲酯(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结论】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种海洋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白骨壤果实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获得高效的抗氧化先导化合物,对红树白骨壤(犃狏犻犮犲狀狀犻犪犿犪狉犻狀犪)果实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及细胞定量分析方法,对白骨壤果实中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并运用色谱分析和文献对照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鉴定了4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分别为tamarixetin-3-O-β-D-glucopyranoside(1)、3,4-dihydroxyphenethylalcohol-6-O-caffeoyl-β-D-glucoside(2)、类叶升麻苷(3)、焦地黄苯乙醇甙C(4).化合物1~4的EC50值分别为(16.0±0.98)μM,(18.5±1.47)μM,(9.5±1.09)μM 和(12.0±0.89)μM.【结论】红树白骨壤果实中存在着具有强抗氧化活性成分(1~4),且上述活性成份均为首次从该物种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骨壤Avicennia mavina(Forsk.)Vierh.果实的抗菌活性部位及其有效成分。【方法】以6株致病菌为抗菌活性部位筛选模型,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白骨壤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不同极性部位,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Diameter of inhitition zone,DIZ)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并采用GC-MS技术对经过甲酯化后的石油醚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白骨壤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藤黄八叠球菌3株指示菌株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从白骨壤果实石油醚相中鉴定出19个化合物,主要为脂肪类,均为首次从白骨壤果实中鉴定出。【结论】白骨壤果实石油醚相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的脂肪酸类是主要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月柳珊瑚(Menella kanisa)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方法和波谱分析方法,对小月柳珊瑚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试部分生物碱类化合物抗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活性。【结果】从小月柳珊瑚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1′-purine-6′,8′-dionyl)suberosanone(1)、1-(3′-carbonylbutyl)purine-6,8-dione(2)、腺嘌呤脱氧核苷(3)、次黄嘌呤(4)、7-甲基腺嘌呤(5)、胸腺嘧啶脱氧核苷(6)、尿嘧啶脱氧核苷(7)。化合物1和2对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显示出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3.3μg/mL和55.0μg/mL。【结论】化合物1~7均首次从小月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的抗骨肉瘤细胞活性也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红树木榄胚轴中芳香环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多种现代分析手段,探究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胚轴中芳香环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现代柱色谱、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木榄胚轴中芳香环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运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木榄胚轴中分离鉴定了7个芳香环类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methyl caffeate(3)、原儿茶酸甲酯(4)、异香兰酸(5)、4-羟基苯甲酸(6)、4-甲氧基苯乙酸(7)。【结论】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种海洋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lea共生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柳珊瑚A.caerulea共生菌B.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共生细菌B.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分离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甘)二肽(1)、环(S-脯-R-亮)二肽(2)、胸苷(3)、尿苷(4)、原儿茶酸(5)、3-Furancarboxylic acid-5-(hydroxmenthy)-Furan(6)。【结论】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种细菌中分离得到,丰富了柳珊瑚共生菌B.methylotrophicus的化学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背清风藤Sabia discolor Dunn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它们为白桦脂醇(1),齐墩果酸(2),imberic acid(3),槲皮素(4),芦丁(5),5-氧阿朴菲碱(6),-谷甾醇(7),-胡萝卜苷(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证明疣状柳珊瑚(Verrucella umbraculum)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八放二萜类化合物,并获得结构新颖的八放二萜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以及文献对照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从疣状柳珊瑚分离得到10个八放二萜类化合物,鉴定为junceellin A(1)、renillafoulin A(2)、praelolide(3)、(-)-11α,20α?epoxy-4-deacetyljunceellolide(4)、umbraculolide A(5)、umbraculolide C(6)、junceellolide A(7)、13-deacetylnui-inoalide A(8)、erythrolide T(9)、erythrolide U(10)。【结论】化合物3~10为首次从疣状柳珊瑚中分离得到,丰富了该属柳珊瑚中的化学成分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新疆苦豆子茎秆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采用酸水提取法提取苦豆子茎秆中的生物碱,采用多种柱层析、重结晶方法分离纯化,运用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显示,从苦豆子茎秆中共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槐啶碱(1)、槐果碱(2)、槐胺碱(3)、黄华碱(4)和左旋-O-乙酰基膺靛叶碱(5)。本研究中的化合物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周荷盈  张霞  高银清  何燕 《广西科学》2015,22(6):631-636
【目的】为探讨灰毛豆属植物Tephrosia purpurea化学成分中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对其枝、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解析。【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溶剂萃取、柱层析分离方法得到多种灰毛豆属T.purpurea化学成分,并用波谱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从灰毛豆属T.purpurea中共分离鉴定出11个查尔酮类化合物,分别为elatadihydrochalcone(1),spinochalcone A(2),3′,5′-diisopentenyl-2′,4′-dihydroxychalcone(3),candidachalcone(4),O-methylpongamol(5),(+)-tephrosone(6),spinochalcone C(7),epoxyobovatachalcone(8),tunicatachalcone(9),crassichalone(10),(S)-elatadihydrochalcone(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查尔酮,且均属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合成了三种含异(口恶)唑二芳基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1-(3,5-二甲基异(口恶)唑-4-基),2-[2-甲基-5-(2-甲氧基苯基)噻吩-3-基])全氟环戊烯(1o),{1-(3,5-二甲基异(口恶)唑-4-基),2-[2-甲基-5-(3-甲氧基苯基)噻吩-3-基]}全氟环戊烯(2o)和{1-(3,5-二甲基异(口恶)唑-4-基),2-[2-甲基-5-(4-甲氧基苯基)噻吩-3-基]}全氟环戊烯(3o),研究了取代基位置对三种化合物的UV/Vis光谱和荧光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 3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质和荧光性质;取代基的位置对化合物的性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莲叶桐(Hernandia ovigeraL.)树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应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的鉴定,并对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研究。结果从莲叶桐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化合物鉴定分别是Tetrahydrofurofuranlignan 5-[(1S,3aR,4S,6aR)-4-(3,4,5-trimethoxyphenyl)-hexahydrofuror3,4-elfuran-1-v1]-2H-1,3-benzo—dioxole(1)、Yatein(2)、去氧鬼臼毒素(3)、6p羟基-胆甾-4-烯-3-酮(4)、(3β,5α,6β,22E)-Ergosterol-△^8,14,22-Diene-3,5,6-triol(5)、伊谷甾醇(6),化合物(1)~(3)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所得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莲叶桐树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海红树植物老鼠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柱层析和HPLC从中国南海红树植物老鼠簕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1DNMR、2DNMR(HCOSY,HMQC,HMBC)谱图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1为(+)-lyon 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2为(-)-lyon 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3为(+)-lyon iresinol,化合物4为1H-Indole-3-carboxylic ac id,化合物5为1H-Indole-3-carboxal-dehyde,化合物6为1H-Indole-3-acetic ac id.  相似文献   

14.
以2-氯甲基-3-苯并喹啉甲酸乙酯(1)为底物与α-萘酚、β-萘酚反应经“一锅法”合成了中间体2-(α-萘氧甲基)苯并[ h]喹啉-3-羧酸(2a)、2-(β-萘氧甲基)苯并[ H]喹啉-3-羧酸(2b)。化合物2a,2b在Eaton′s试剂作用下合成两种新型六环稠杂环化合物萘并[2′,1′,6,7]氧杂卓并[3,4-b]苯并喹啉-7(14H)-酮(3a)和萘并[1′,2′,6,7]氧杂卓并[3,4-b]苯并喹啉-15(8H)-酮(3b)。化合物2a,2b发生分子内傅一克酰基化闭环反应,所合成的新化合物2a、2b、3a、3b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等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15.
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红树植物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树皮样品中分离出125株内生真菌。采用MTT法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检测,发现11株红树植物内生真菌对KB(人口腔上皮癌)或HL-60(人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8.8%。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的抗肿瘤活性菌株分别占供测菌株的11.6%、5.7%和4.8%。抗肿瘤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拟青霉属及曲霉属。在所分离的菌株中,归属于拟青霉属的活性菌株占供测菌株的比例最高、活性最强。结果显示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内源真菌2524号的肽类成分(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自香港的红树林内源真菌 (No 2 5 2 4)能产生丰富的肽类代谢产物 ,从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 5个环二肽 :环 (酪_亮 )二肽 ,环 (苯丙_丙 )二肽 ,环 (丙_缬 )二肽 ,环 (脯_甘 )二肽和 5_异丁基_2 ,4_二酮咪唑烷。它们的结构通过IR ,FABMS ,NMR以及 2DNMR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青龙衣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开放ODS柱色谱等分离技术从青龙衣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选取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乳腺癌细胞株(MCF7),结肠癌细胞株(Lo Vo)对化合物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筛选.从青龙衣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九烷醇(nonacosanol)(1),[1-(4'-甲氧基苯基)-7-(3'-甲氧基,2'-羟基苯基)-3',4'-环氧-3-庚酮[3',4'-epoxy-1-(4'-methoxylphenyl)-7-(3'-methoxyl-2'-hydroxyphenyl)-heptane-3-one](2),正三十一烷醇(hentriacontanal)(3),1-(4'-羟基苯基)-7-(3'-甲氧基-4'-羟基苯基)-庚烷-3-醇[1-(4'-hydorxyphenyl)-7-(3'-methoxy-4'-hydorxyphenyl)-hepta-3-ol](4),4,6-二羟基-3,4-二氢-1-萘酮(4,6-dihydroxy-3,4-dihydro-naphthalenone)(5),胡桃醌(5-hydroxy-1,4-naphthoquinone)(6),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7),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8),香草酸(vanillic acid)(9),槲皮素(quercetin)(10),香草醛(vanillin)(11).化合物5、10对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35μmol/L.化合物8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58μmol/L.化合物2、3、6和7对个别肿瘤细胞有作用,其他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没有生长抑制作用.11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10,11为属内首分,化合物5、8和10均具有较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2-[1-(2-吡啶)乙氧基]乙酸2-取代胺基乙酯衍生物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使用2-乙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Whol-ziegler反应得到2-(1-溴乙基)吡啶(2),再与羟基乙酸乙酯的醇钠盐缩合得到2-[1-(2-吡啶)乙氧基]乙酸乙酯(3),化合物3与2-取代胺基乙醇在二丁基氧化锡催化下反应,得到目标产物2-[1-(2-吡啶)乙氧基]乙酸-2-取代胺基乙酯(4~12)。采用通道式水迷宫法测定了化合物(5,6,10)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6和10对400 mL/L乙醇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再现困难具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9.
以多氮杂环配体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和[2,3-f]吡嗪并[1,10]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Zn(DPPZ)2SO4]·2H2O(1)和[Cd(Pyphen)2Cl2](2),利用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都为C2/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7.500 7(9),b=7.234 4(5),c=23.182 2(14),β=94.942(5)°,V=2 924.1(3)3,Z=4;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8.509 8(17),b=12.524(3),c=22.683(5),β=95.31(3)°,V=2 407.0(8)3,Z=4.配合物(1)和(2)均为零维结构单元,配合物(1)的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的配位单元之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