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仿佛明暗之间游离的“影子”,它不仅是时代的写照而且成为走进鲁迅精神世界的屏障。葛兰西的“有机的”革命,虽然可以用来描述鲁迅的革命状态,但革命与个体的交错,时代的进化式发展,使鲁迅感到融入的困难与脱离的艰辛。真正懂得革命主体和主体革命的鲁迅,却不被“真正”的革命者所懂。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教师作为指导的主体能动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他们将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比皆是。“满堂灌”、“注入式”、机械训练等,都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社会生存、作者主体精神和启蒙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的三个层面对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进行解读。“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场大众对先知者不理解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场“五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命运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接受理论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主体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视阈下的文学主体之间形成的是交流对话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在“期待视野”和“隐在读者”的接受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实现。笔者在接受理论视阈下审视文学主体的关系,以期最终实现文学活动的优化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言语主体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文外叙述者,一类是文内叙述者,一类是小说中的人物。这些言语主体的抒情的话语,虽然由于言语主体的身份不同,在小说中所担任的角色也不同,因此,这些抒情话语,不仅意味各不相同,而且,采用的修辞手段也各异,但无论是哪一类言语主体的抒情话语,从小说来看,都符合作为言语主体的身份及所扮演的角色,也都具有话语修辞与语用修辞的匠心,并包含了众多可资分析的内容。当然,在鲁迅的小说中,言语主体的设置,有时又是较为灵活和较为复杂的,而言语主体设置的这种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鲁迅小说的艺术匠心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共同美”现象曾经是美学研究中的热点,本从审美主体、客体以及审美情境诸方面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人的现实”,对美与人的“分离说”以及美的纯碎“形式说”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论为共同美寻找理论依据大失之偏颇,进而试图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美”是难以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是以成人作家为创作主体以儿童为接受主体的文学。这一界定显示了儿童文学的困惑和矛盾所在,即作者是成人而读者是儿童。本文试图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个角度说明这一矛盾的难以调和以及特殊之处,并指出这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现象,,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透过这一空前激烈而又混乱的文学现象,分析了在转型期的社会背号下,我国文学批评存在的倾向及产生的原因,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建立一种正常的“三角关系”,以利于文学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无论是论鉴赏还是论批评,他都十分关注接受主体,并非常重视接受主体──读者的关键作用。为了纠正不良的心理偏向,刘勰提出了接受主体必备的条件──“博观”,即“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产生,按照荷兰人类学家皮尔森的观点.“文化”这个词。意指一个某种实体.这种实体更多具有了动词的含义,意指一个过程。因此人类产生后。所进行的劳动、交换、分配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人类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商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群体的活动.它的每个行为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不是僵化地单指某种实体.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作为与行动。是不同文化主体不断相互互动、背离的过程。这表现在闽台商贸文化上犹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断乳”成因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断乳”指的是大学生入学后不久出现的一种心理波动现象。这一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但大学生的心理结构简单、思维模式单一、人格内容具有理想性等主体方面的因素是这一现象发生的基础,而大学生主体的心理与人格特点的形成又和他在高中阶段的生活环境与方式、学习内容与方式密切相关。实际上,“心理断乳”现象产生于高中同大学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换之中。  相似文献   

13.
周玲 《科技信息》2012,(35):225-225
有的人因为头脑简单、天生弱智而被称作傻子;有的人因行为不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常理而被称作傻子。尽管被称为傻子,但他们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却是大智若愚的另类,用现在人的话来说,他们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处世原则的人。事实上,不管是真的傻子,还是大智若愚的“傻子”们,他们的人生路较常人而言,是一次更为艰难的历程。而我们对这一“傻子现象”,应该报以一种平常的态度来面对。不管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一种生活面貌,不关乎标新立异,不关乎人世常情。本文将对比中外文本中的两个典型的人物,从背景和形象来分析傻子这一现象,并从中体会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14.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真实反映。这种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所致,由此导致了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结合实际事例,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具体表现形式概括为四类:“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添油加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软拖硬抗,相互推诿”,并全方位地从政策制定、执行、监控以及评估等各个政策主体方面来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完善政策制定主体沟通机制,增进制定主体之间有效协调”、“提高政策执行者自我约束力,强化执行主体外部约束机制”、“增强内部政策监控主体权威,提升外部监控主体专业水平”、“加强官方客观政策评估意识,建立独立公共政策评估组织”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良好师生关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的主体部分,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普遍层次性表现形式:一是“基本不接受型”,这种关系一般表现为有厌烦心理,不喜欢,不尊重,不愿合作;二是“表层接受型”,一般表现为表面接受,表面合作,实质逆反;三是“接受合作型”,一般表现为思想基础稳固,情感相对稳定,能够互谅互让正常合作,但感情还欠深厚;四是“尊拜合作型”,表现为了解透彻,相互喜欢,情感浓郁,相互激励。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应该是第三和第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丛春美 《奇闻怪事》2010,(11):40-42
个人是不是国际法的主体,是一个复杂的争议问题。我国的主流看法是否定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但在国际法学界有一部分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从广泛和务实的观点来审视,国际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若将国际法简单地界定为“国家间法”,则可能限制其自身的发展。我们不应排斥个人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也不能消极地予以认可和接受,而应以“合法、合理”为原则,适时、适度地接纳个人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马宪明 《科技信息》2007,(18):191-191,223
当前,日语在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广大日语爱好者来说了解日语中的“砕しナた表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对日语中的“砕しナた表現”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认为“砕しナた表現”虽然不是日语中所特有的,但却是日常会话中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研究这一问题对日语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无论从国际社会,还是从我国来看,法人犯罪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法人完全能够成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应当坚持“罪刑相应”的原则,实行“两罚制”给予刑罚处罚。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教育哲学中的“双主体”思想,是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总结,最终对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深刻探究。王船山教育思想中的“双主体”思想,既涵盖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客体的基本思想,又涵盖了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相对主客互动与辩证统一的思想。王船山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双主体”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