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稻新品种“测—48”,是我省当前推广的主要晚粳当家品种。去年,慈溪县彭桥公社农科站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秧田播种量和不同插秧本数试验,在1:7.5固定的秧本田比例条件下,秧田的每亩播种量分别为40斤、80斤、120斤、160斤和200斤五个处理。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韶关市2001—2002年晚稻新品种(组合)试验材料进行多个主要性状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华优86综合性状最好,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最大,表明该组合在粤北地区生态条件下,是最适宜本地推广栽培的晚稻新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3.
一、两省杂优稻的生产及科研进展。1976年湖南省推广杂优稻占全国1976年推广面积的65%。全省每一个县都不同程度地试种了杂优稻。绝大多数比当地当家常规种增产。据统计,全省双季晚杂优稻平均亩产610斤。比常规种一般都能增产150—200多斤。该省过去双季晚稻的亩产水平一向比较低,1975年全省双季晚稻平均单产仅为350斤,对比之下,显得杂优稻的增产幅度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作物局联合组织实施“水稻双优双抛双千斤技术”,在奉化市江口镇王溆浦村的16.67hm~2示范田中试验研究和生产.1998年经宁波市农业局测产验收,15.97hm~2抛栽早稻,平均每666.7m~2(亩)产 487kg,其中1.8hm~2嘉早935平均单产492kg,1666.75m~2攻关田单产558kg;16.4hm~2抛栽晚稻,平均单产524kg,其中1.8hm~2丙 93—390平均单产541kg,1666.75m~2攻关田单产593kg;全年  相似文献   

5.
连晚杂交稻秧田抽行留苗,是夺取晚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龙泉县城郊区1981年推广395亩,去年又推广910亩,占连晚迟插秧田50%面积,均获显著高产。它的好处是:一、产量高。如大沙公社抽行留苗81年218亩亩产782斤,比拔插秧每亩增产170至280斤,去年282亩,占连晚秧田91%,亩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大米草的肥效对晚稻的增产作用,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利用大米草作肥料提供依据,我们对大米草进行了肥效试验。现将两年来的试验结果整理如下:试验情况与结果一、大米草作晚稻基肥试验一九七四年晚季,在古顺和外塘公社进行用大米草作晚稻基肥试验。试验设大米草1000斤与栏肥1000斤、尿素10斤比较;大米草2000斤与栏肥2000斤、尿素20斤和不施基肥比较;  相似文献   

7.
褐稻虱为本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1962年在诸暨、嵊县、新昌等县,1963年在台州、温州、杭州等地区部分平原稻区,1968和1969两年在全省多数平原稻区大发生,造成晚稻严重减产;特别是1969年在温州、台州平原稻区,早、晚稻均严重受害,为近数十年来未遇到的特大虫灾,晚稻受害尤重。广大贫下中农在各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2015年宜丰县历史气象资料,综合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生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寒露风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出现规律。根据宜丰县晚稻历年受灾情况,分析了寒露风持续日数对晚稻造成的灾害程度。结果表明,宜丰县寒露风发生频率为78%,近10年内寒露风发生频率降低,且以轻度寒露风为主,中度及重度寒露风均呈明显减弱的趋势。寒露风出现时间主要在9月中下旬,9月上旬及10月上旬偶有出现,因此寒露风灾害主要出现在晚稻抽穗扬花期,常常导致晚稻空壳率上升、结实率下降,宜丰县双季晚稻主要受中、重度寒露风影响较大,受轻度寒露风影响较小。该研究以避免和减轻当地寒露风危害为目的,为宜丰县双季晚稻提供科学制定合理的预警预报及农事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荆州地区历年的晚稻男产与气候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在与晚稻产量可能有关的7个气候因子中,找出了两个显著性气候因子,即9月中旬旬平均气愠与10月月平均气温,进而建立它们与晚稻脉动产量之间的二元回归方程。还用其它的统计方法,发现9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和10月月甲均气温,一般具有同步升降规律,并大体上具有6—7年左右的准周期;而且各地升降的相似性很高,对晚稻利弊的影响,具有金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寒露风对晚稻为害极大,严重影响我省水稻的产量。根据气象资料,寒露风入侵时,气温往往从23—25℃突然降至16—19℃并伴随2—3级的北风。我们采用人工控温,研究短期降温对晚稻花期不同发育期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们大队地处丘陵地带,是个人多田少、粮棉兼作地区。自1955年单季改双季以来,种植连作稻已有23年历史。1966年开始实现晚稻超早稻,1972年以批林整风为纲,大搞科学种田,第一年上了《纲要》,1976年晚稻亩产重新上了《纲要》,平均亩产805斤。1977年晚稻亩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亩产达到843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二年中,有九年  相似文献   

12.
1971年11月和1972年3~7月在县良种场和室内进行少量的水稻种子药剂浸种试验,按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浸种后,水洗数次,放培养皿中,在恒温箱内保湿培养,镜检抑制效果,其结果如下:1.10%抗菌剂401:加水500倍,早稻浸种72小时,能完全抑制稻瘟病菌,浸种48小时,效果97.9%;连作晚稻种子用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抑菌效果97.5%。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一年是龙泉县连作稻向400公尺以上山区多点试验和大面积扩种的一年。一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里就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原则简要叙述如下。稻瘟病是当前影响连作稻上山的主要病害。但其发病情况随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拔400公尺以下发病较轻,在400—600公尺和700公尺的局部地区发病最重,在700公尺以上发病率又趋下降,而且发病时期较迟。在海拔400—600公尺的山区,无论早、晚稻发病都很重,但损失一般早稻轻于晚稻。早稻以分蘖期的叶瘟为主,秧苗期的苗瘟和后期穗颈瘟发生较轻。晚稻无论秧田苗期、本田分蘖期和穗期受害都比较严重,尤其是抽穗以后发病普遍而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新讯     
连晚稻瘟病中期测报有新技术一套以连作晚稻抽穗前10—30天内日平均空中孢子量为预测因子的稻瘟病中期测报技术,已于不久前由省科委委托省农科院主持通过鉴定。连作晚稻稻瘟病中期测报技术是省科委一九七六年下达,省稻瘟病科研协作组主持,台州地区农科所负责的研究课题。现经八年系统观察研究,已得出了一套以抽穗前10—30天内日平均空中孢子量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从一九七三年起陆续进行了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苗的试验。三年来的部分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育秧对早稻产量有些影响,但种一亩这种宽窄行的早稻,其行间可利用作为晚稻秧田的面积约0.4~0.5亩,所育出的秧苗(大秧)可供4~5亩晚稻用秧。这样,与留晚稻专用秧田相比较还是很合算的,而且播种不受早稻生育期迟早所限制。现就有关秧苗等的植株性状再报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经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内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使有限的化肥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措施。在去年的晚稻生产中,我县不少社队改变了过去化肥表层撒施的习惯,采用基肥深施和耘田深施的方法,收效显著。石堰、天华和丰南等公社有2000余亩晚稻推广球肥深施,丰南公社群联大队,1224亩晚稻,球肥深施的有834亩,石堰公社马堰五队81亩晚稻全部采用球肥深施。现将对我县各地的调查材料综合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SPOT卫星影像数据和地面样方数据提取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的相对变化率,解决单靠遥感进行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监测产生的信息误差,以湖北省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为研究区,选取一季稻晚稻光谱特征显著的7 8月份SPOT卫星数据作为遥感数据源,对比分析2009年和2010年湖北省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湖北省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总体变化率为-1.39%.  相似文献   

18.
目前所推广的杂交水稻组合由于生育期偏长,带来一系列矛盾。现有杂交水稻组合作晚稻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为此必须尽快地选育比较早熟、优势好、抗病强、丰产性好的组合,使杂交水稻的插秧界线推迟到立秋边;另一方面积极选配粳型三系。使杂交水稻有多种类型,便于早、晚稻合理搭配从而取得全年高产。我区晚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都较重,选育恢复系时对抗病问题也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午岳大队广大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和“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实验活动。一九七○年,在季节推迟的情况下,他们把一些生长期长的晚稻,采用冷水淋种催长芽播种,争取了时间,全大队349亩晚稻平均亩产较一九六九年增加31.6%,全年粮食亩产达到1367斤。他们为晚稻不留专用秧田又闯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丽水地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双季杂交稻,1988~1988年全区种植双季杂交稻23.96万亩,平均亩产794.39公斤,比常规早稻——杂交晚稻每亩增产83.56公斤。丽水地区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区138万亩水田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河谷和丘陵地带近70万亩。这一耕作区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8~18.4℃,从早稻安全播种到晚稻安全齐穗期间≥10℃的活动积温为4155~4650℃,日照时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