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陆贽民为邦本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势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限制封建地主滥占土地的主张,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要求统治者对百姓轻敛薄赋,“剑其余财”,“资国”要建立在“养民”的基础上,同时他还要求政府“量入制出”,使财政收入与开支保持相对平衡,节约其用,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也就是他“民为邦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项级数审敛法的“替换原理”是对正项级数审敛法的一般性推广。本文还给出了一个任意项级数的“加括弧”判别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比较原则”和“p 级数”的敛散性,对形如■的正项级数的敛散性建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有用的判别法及其推论  相似文献   

4.
1982年10月18日一期的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如下的报道:55岁的美国人保尔·琼斯,当过工程师和赛车驾驶员,以后用各种卑劣手段横敛钱财,一跃而为拥有1,200万美元财产的暴发户。他依仗财势,在居住地衣阿华州伯灵顿镇上横行霸道,居民无不切齿痛恨,称他是小镇的“迫害狂”和“地头蛇”。  相似文献   

5.
变与不变     
不久前去采访一位农民企业家,我们的谈话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他的创业经历。企业家说,他二十多年的创业经历可以用“变与不变”几个字来概括。二十多年前,这位企业家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村里调整土地的时候,他分到了一块最不肥沃的土地,他尝试着种了好几样庄稼,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收成。面对贫瘠的土地,他想到了“变”。他四处打听后得知,贫瘠的土地只适合栽种树苗,况且栽种树苗投资少,劳动强度低,于是他一下子购置了上千株树苗,栽到了地里。他盘算着,这些树苗能够给他带来一些收入。然而,三年之后,等他的树苗可以上市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  相似文献   

6.
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土地情结”,对于土地的深爱使他的作品浸润在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之中。其长篇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通过对作品主题、结构、人物等具体要素的分析与理解,可以看出端木蕻良“土地情结”的缘由及内蕴。  相似文献   

7.
尹珍籍贯考     
尹珍的籍贯问题,历来都是围绕着《华阳国志》所载:“毋敛人尹珍”一语,争论不休。《綦江县志》列綦江为汉毋敛;《四川省志》列南川为毋敛;《贵州图经》将毋列敛入思南、石阡一带;乾隆《一统志》列为清代平越;嘉庆《一统志》列为清代曲靖;于钟岳认为珍州即汉之毋敛。诸说均因缺乏有力的依据而被史家所否定。唯清代道光年间,郑珍修《遵义府志》时,考证毋敛在今贵阳、都匀之间。近人贵阳师院教授周春元等著《贵州古代史》援郑之说进一步考证毋敛在今独山、荔波一带,现在王燕玉教授仍持此说。但毋敛在后什么地方,是一个问题;尹珍是否为毋敛人?又是一个问题。我们只讨论尹珍的籍贯,对毋敛的归属不考虑。  相似文献   

8.
他说:“我是搞经济的”,“是被推上政治舞台的。”他对出任南联盟新总理“并不感到兴高采烈”。多灾多难的南斯拉夫土地上出现的每一位新领导都会引起全世界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土地情结”,对于土地的深爱使他的作品浸润在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之中.其长篇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通过对作品主题、结构、人物等具体要素的分析与理解,可以看出端木蕻良“土地情结”的缘由及内蕴.  相似文献   

10.
怎样看待民主革命中“平分土地”的政策张永泉,郑生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消灭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满足亿万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采取了“平分土地”的政策。对于此项政策的正确与否,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这是一项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  相似文献   

11.
土地关系问题是封建经济研究中的核心之一,宋代实施“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促进了立田制思想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为中心,探讨了郭嵩焘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与思考,指出郭嵩焘的政治文化心态的开放性、进步性。通过对中西社会政治制度的比较,郭嵩焘对封建君主专制弊端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代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人生道路跌宕起落,其人生领悟丰富深刻。他将自己的人生抱负与时代课题结合起来,确立起以恢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为己任的人生目的,明确否定以功名利禄为终极目标的人生价值观,以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现点来看待生死、贵贱、贫富等人生问题,并形成以积极用世、旷达自适、宁折不弯、真情待人为主要特点的人生态度,达到了封建士大夫在人生哲学思想方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认为中华法系典型代表的<唐律>集中体现了封建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综合考察<唐律>全文和仔细分析传统思想,唐律处处为官吏提供了种种法律上特权的,官吏作为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和政策忠实执行者,为了达到驱使他们统治人民维护政权的最终目的,封建君主竭尽所能的为犯罪官吏予以种种特权免于刑事处罚,"爱吏不爱民"才是封建法律制定的真实目的,是封建统治体制的根本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河北省的耕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章士钊反对"尚同""无容"的封建专制政制,主张"有容""尚异"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基;在宪政方面,厘清了人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以及私权与公权的正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独到的制宪主张;此外,章士钊还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司法保护,提出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总之,章士钊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制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路遥前辈是真正用“土地”和“劳动”,为陕北的平凡者而深情歌唱的第一人。本文主要论及路遥先生在陕北的特殊地位;路遥生平及其创作成果;分析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筒评《平凡的世界》并非《人生〉之继续;综述路遥创作思想倾向以及路遥先生对我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与意义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着重以史籍文献中关于瑶族迁徙及分布记载为依据 ,探讨粤西江流域瑶族外迁之成因 ,以为有三大成因 :一是封建官兵的残酷剿杀 ,导致瑶族人口大量流失 ;二是封建官府的“移民实边” ,侵占了瑶民的土地家园 ;三是封建王朝的剿抚兼施 ,导致瑶民逐步向化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的主旨并不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不是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也不是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孔乙己》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孤独与虚无,它是困扰了鲁迅一生的森森鬼气的形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