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一种双核铜(Ⅰ)磷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四氮杂菲衍生物作为配体的双核配位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优势,以及Cu(Ⅰ)配合物的优点,合成以联四氮杂菲衍生物作为配体的双核Cu(Ⅰ)磷光配位化合物,并以其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2.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电致发光原理、器件结构、电致发光材料。介绍了目前研究状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电致发光材料酚基-吡啶硼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成一种新型硼配合物蓝光电致发光材料(酚基吡啶氟化硼PPBF2, PP: 2-(2-酚基吡啶)). 配合物PPBF2在溶液和固态下均显示强的蓝色荧光(440 nm). 用PPBF2作发光层电发光器件, 依靠不同器件结构能显示不同颜色的发光.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不同发光颜色的磷光材料,合成了一种新的磷光铱()配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在溶液中表现为强的绿光发射(λem=529 nm),其薄膜则表现为橙红色发光(λem=618 nm).以其作为发光材料制备的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t)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3 157 cd/m2,外量子效率为13.6%.  相似文献   

5.
为了以ZnS为基质材料获得蓝色电致发光 ,烧结了ZnS :Cu ,进而制备了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测量了其电致发光光谱 ,发现它具有 4个峰 .研究了发光强度随电压、频率变化的规律 .结果表明 ,利用ZnS :Cu可获得蓝色电致发光 .  相似文献   

6.
文章合成了双核铜(Ⅰ)-膦配合物Cu2(u-Cl)2(PPh3)3,并经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荧光光谱特征.研究表明,配合物的固体荧光光谱性质主要来源干配体PPh3.  相似文献   

7.
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基于联吡啶衍生物的离子型铱配合物,并通过1H-NMR、元素分析和质谱进行了结构分析,详细研究了其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结果发现,配合物[Ir(piq)2(FbpyF)](PF6)具有较高的发光量子效率和很好的成膜性.通过旋涂成膜,制备了以配合物[Ir(piq)2(FbpyF)](PF6)为发光层的非掺杂的单层红光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8.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发展非常迅速.文章概述了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的材料与结构,特别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展望了器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8-羟基喹啉合锂作为发光层的明亮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iOH与 8_羟基喹啉反应合成了 8_羟基喹啉合锂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确定了其组成为Li (C9H7NO)·4H2 O ,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是热稳定性高、升华性好、光致发光性能优越的蓝色发光材料 ;以该配合物作为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 ,用真空镀膜法得到了结构为ITO TPD LiQ Al的明亮的蓝 -绿色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10.
以有机配合物(PPQ)2Ir(acac)为发光掺杂剂,稀土配合物Tb(eb-PMIP)3(TPPO)为主体材料,用铟锡氧化物(ITO)和铝分别作正负电极,采用真空蒸镀制备电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该器件发射红色光,主峰位于615nm,是磷光分子(PPQ)2Ir(acac)的特征发射通过器件结构和浓度优化,器件的最大发光效率达3.14cd/A,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下,该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无明显衰减.实验结果表明,带有相对较宽能隙配体的稀土配合物可能是制备高电流密度且稳定的电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较好的主体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有机小分子及金属有机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有机小分子及金属有机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的研究进展,对由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构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发光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小分子材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将氰基水解反应和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结合起来,一步法制备了3-酰胺-6-(2,4-二氟苯基)吡啶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以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蓝色磷光材料的过渡金属铱配合物的配体分子。  相似文献   

13.
首次用Cu(CH3CN)4ClO4与新型配体9'-(4,5-二烷基硫-1,3-二硫杂环戊烯-2-叉)4',5'-二氮杂芴合成了两种Cu(Ⅰ)配合物,并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光谱的测定.提出了一维链状的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密度泛函结合对称性破损(DFT-BS)方法,研究了铜(I)、银(I)氮氧自由基配合物磁构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在考察改变两个氮氧自由基二面角(θ)而引起磁交换偶合常数(J)的变化时发现,将AgⅠ和CuⅠ配合物中氮氧自由基的正交排列逐渐转为平行排列,最终都实现由铁磁性偶合转变为反铁磁性偶合,但转变的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分子轨道和自旋集居数分析都很好解释了计算结果.分析还表明,AgⅠ和CuⅠ两个结构相似的配合物,磁构效应之所以不同,实际上是由它们的磁偶合机理不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三个新型的有机二氟化磷双核铜(Ⅰ)配合物[Cu_2Cl_2(2.5-Me_2PhPF_2)_2]、[Cu_2Cl_2(Ne_2NPF_2)_2]和[Cu_2Cl_2(F_2POCH_2CH_2OPF_2)_2]。通过元素分析、分子量测定、红外光谱和~(31)P-NMR光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在这些配合物的结构中,Cl~(-1)桥联两个Cu(Ⅰ)使其具有桥式结构,配体中的两个P原子分别与两个Cu(Ⅰ),P—Cu(Ⅰ)反馈π键的强度随着和P相联原子的电负性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二(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DPEphos)和6,7-二氰基二吡啶并[2,2-d:2′,3 ′-f]喹喔啉(Dicnq)为配体,合成一种Cu(Ⅰ)配合物磷光材料[Cu (DPEphos) (Dicnq)] BF4,研究了该材料的光物理特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溶液的低温发射光谱与溶剂的极性和溶液的浓度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和溶液浓度的增大,配合物的低温光致发光光谱发生明显的红移.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证实了该配合物的发光跃迁类型为MLCT跃迁.该材料在320℃时才开始分解,说明其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适合真空镀膜工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合成了含N、O配位原子的吡啶基多齿异烟肼Schiff碱配体(2-pyridylcarbaldehyde isonicotinoyl hydrazone,L1).通过分层法,以L1作为配体与Cu I在不同的溶剂条件下合成出含不同溶剂分子的超分子异构体配合物[Cu2(L1)2I·5H2O](1)和[Cu2(L1)2I·2DMF](2),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单晶衍射结果对几种配合物的组成和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单晶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和2中,为了满足分子中电荷的平衡金属铜原子均以混价CuⅠCuⅡ的形式存在.在配合物1和2中发现溶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对于配合物异构体结构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起着模板的作用.本文还通过热重分析研究探讨了这两种互为异构体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室温下,以dppp(双二苯基膦丙烷)和铜盐[Cu(ClO4)2.3H2O]为原料,合成了铜(Ⅰ)配合物[Cu(dppp)2](ClO4).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电导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吸引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8-羟基喹啉衍生物及其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质,许多研究人员在该方面做了研究。以5-硝基-8-羟基喹啉和Zn(NO3)2·6,H2O用常温搅拌的方式合成了锌配合物Zn(C9H5N2O3)2(CH3OH)2,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测定等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以398,nm为激发波长,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配合物在560,nm处有发射峰。与配体及其他类似配合物相比,配合物发光波长有明显的红移,能起到调控发光颜色的作用,可开发成为新的电致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20.
光功能Cu(Ⅰ)配合物是近年来新材料领域的一个亮点,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光学传感器、非线性光学材料(NLO)、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表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文中评述了这类材料在配体、立体化学控制和超分子构筑、激发态设计、高能发射(HE)和低能发射(LE)、Cu…Cu间相互作用、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