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长安区地名及其用字的数理统计特征,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异特征与文化内涵。借助GIS平台矢量化地图,对录入地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利用GIS建立专题地图,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地名文化景观内涵。长安区地名中涉及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的地名最多,山水类地名分布与地貌类型一致,地名景观反映了区域内南部山区—东北川塬—西北平原的地貌特征,蕴含了长安区独特的移民、军防、宗教等文化及当地语言特征与人们情感意愿等信息。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既与区域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又能凸显区域文化特征,用字构词富有规律性,空间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分布,对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陆良县地名志》所载的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揭示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陆良县地名以人文景观类地名为主,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70.88%,人文景观类地名中,人工建筑类地名最多,也是陆良县地名总数中占比最多的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6.24%,蕴含着区域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和频繁的人类活动;自然景观类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9.12%,其中,山类地名最多,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18.57%,是陆良县地名总数占比居第二的地名。2)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坝子地区,与人类活动和人口分布趋于一致性。3)陆良县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爨文化、农耕文化、军垦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共同造就了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3.
地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承载着一定地域历史时期以来的地理、历史或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上海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法和GIS技术,对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对探索上海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借鉴意义.研究指出:自然景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东部、西南部,与上海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东部与东南部是文化类地名的集中区,但各类文化地名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上海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反映出历史以来上海市独特的盐文化、海防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省石城县客家地名为研究对象,借助K均值聚类和空间插值方法对自然景观地名和人文景观地名进行聚类分析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城县地名点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状态,中部地区的地名密度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这与石城县的自然地貌特征相一致.在聚类结果中,从自然景观角度来看,山貌、水系地名多于动植物、耕作地名,反映出石城县"八山半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客家"山地文化"的特色;从人文景观角度来看,建筑交通地名少于方位、方言和美愿地名,印证了石城县"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人文景观特征和客家方言的特色.说明石城县的地名文化景观深植于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中,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相似文献   

5.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不仅可揭示区域的地名文脉,反映区域的历史文化,而且可揭示地区的功能分区。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以南昌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方法,按照地名的类型进行分类,对该市的地名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的地名稠密度与人口分布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东部和南部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较少,这与南昌市的自然地貌特征一致;中部以及下属各个县政府所在地为文化景观类地名集中区。  相似文献   

6.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它也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研究吉林省的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数理统计法、地图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对其空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做出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自然类地名和人文类地名在空间的分布是不同的:自然类的主要集中在以吉林市为主的东半部分,而人文类的地名主要分布在以长春市为主的西半部分.而这种空间的分布状况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挖掘古村落现存地名文化景观的文化信息,加强对古村落文化传承保护,以汾 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不同类型地名文化景观空 间分异与形成机制,为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流域古村落地名以人文 景观类地名为主,占地名总数的64.01%,人文景观类地名中姓氏类地名最多,自然景观类地名占流 域地名总数的35.99%,自然景观类地名中方位类地名最多,明清以降地名数增长突出,地名空间演 进呈现从下游至上游的趋势;(2)自然景观类地名受地形起伏度、土壤厚度、河距、坡度、坡向和年 均降水等因子影响,呈现中部密集、北部和南部稀疏的分布模式;(3)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异明显,受 移民、传统家族观和军事防御等影响的姓氏类、聚落类和军事类地名集中于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受 流域产生的历史名人影响的人名类地名散布各处,流域中部依托商贸活动和居民主观情感成为建 筑、颜色和数量程度类地名的集聚地,表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福类地名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
基于核密度的宝鸡地名文化特征与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分析宝鸡市乡镇地名表现的地理环境特征、宝鸡市地名命名规律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分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方法借助Arc-GIS10.2核密度分析工具,以宝鸡市152个乡镇名作为离散点,绘制宝鸡市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结果与结论地名中凝结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姓氏和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在整个宝鸡市分布形成不同的核密度分布中心。而其他类别的地名的形成和分布也呈现各自的规律性,水文植被类地名受气候与河流的影响,历史文化传说类地名分布与人文现象紧密相关,方位数字类地名分布与地理位置空间密切相关,人们选择以吉祥类动物为地方名称的代表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吉祥,联系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地名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体现,通过分析蓝田县行政村地名,从自然和人文角度了解蓝田县地名命名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基于蓝田县291个行政村地名数据,通过查阅文献,利用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对各行政村地名的命名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地形类地名用字繁复多样,包含有峪、山、沟、岭、坡、岱、坪等;方位类地名用字以东南西北为主,该类地名一般成对出现;水文类地名多以河流或所在河流的区位命名;动植物类地名多以经济作物和家畜命名。(2)姓氏类地名的分布体现了蓝田地区的宗族聚居现象;历史文化类地名的分布与各种文化现象密切相关。(3)自然类地名多位于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塬和丘陵等地区,与自然地理类型变化多样有关;受水源交通等条件限制,人文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绿洲乡村文化、乡愁景观的文脉基线及其演进轨迹,文章运用GIS分析技术,借助核密度估计法,探究民勤绿洲乡村地名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主要分布于绿洲中部及北部的四大历史水系沿线,反映出绿洲以水定人、临水择居的村落布局特征;人文景观类乡村地名呈哑铃状"双核"集聚分布于县城周边及绿洲东北部,反映出绿洲的移民屯垦、近城择居等活动特征。此外,使用习惯、时代要求、移民迁徙等因素则推动乡村地名的时空变迁,反映出该区域地名信息的动态修正轨迹。结论为绿洲区开展历史水系修复、地域文脉传承、特色风貌营造、迁村并点规划、新村命名优化等工作提供了研究依据与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实本的专有名称.受地理、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的影响,地名命名被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本文采用统计法、历史文献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所有乡级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将地名按地理属性分为自然地理类名称和人文地理类名称两大类,并从地名的语源类型,探析内蒙古地区的地名空间分布规律及折射出的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体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反映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北京房山区为例,统计区域内28个乡镇及地区下辖的村级、社区地名,根据其得名原因分为自然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空间位置类地名,运用GIS分析,探讨各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房山区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内自然类地名分布较为...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慈江道和两江道共1 228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角度,对慈江道和两江道地名进行分类与分布特征分析.将两道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2个大类,以及山系、水系、方位、交通、意愿等14个亚类.两道总体地名类型分布为自然地名数量高于人文地名数量.两道在人文地名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为意愿地名、军事地名和交通地名的数量为前3位.在自然地名中,慈江道的方位地名数量最高,两江道的山系地名数量最高.基于ArcGIS软件,对两道地名分别进行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得出两道地名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两道地名在高程、坡度和坡向上分布具有一致性特征.两道地名均集中于高程较低、坡度偏小、日照条件和强度良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河南省村级粒度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地理编码,实现数据空间化,然后运用统计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手段对地名的统计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河南省地名景观的区域件特征进行探讨,最后完成河南省地名景观区划.分析表明,河南省地名景观具有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是千百年来该区域人类活动和文化交融的结果,河南省域内不仅"山水"地名景观丰富,而且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较多,突出了根植于中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历史积淀与集聚性.同时河南省的地名景观在地域上表现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赋予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的语言文字代号,它借助语言符号来表示一定的地理部位,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融合.采用归纳法、历史文献法、统计法等方法,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级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环境学角度和人文地理学角度,将地名按地理属性划分为自然地理类名称和人文地理类名称两大类,并从地名的语言类型,探析新疆地区的地名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省的乡级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统计法、分类法,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入手,对青海省373个乡级地名的语源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得出,青海省的乡级地名主要由地形、水文、意愿等构成,且反映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名在所有地名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地名更多地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地名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相吻合;人文地名则无明显的空间规律性,受地域文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 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人们所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所属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制约,所以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福建省乡镇地名运用统计法、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的研究,得到的自然类地名分布与福建省内降水分布、山地丘陵等的分布有较高的契合度,人文类地名分布也与福建所处地域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对福建乡镇地名的研究对福建地理环境、人文情怀以及历史变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侯楚  李志文  孙丽 《江西科学》2021,39(1):115-121
地名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可以反映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还可以为研究其历史、方言、民俗等提供可靠依据.以阳江市为例,从地理角度出发,在收集和整理聚落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字义并结合地名起源将其分为自然地名、方位地名、壮语地名、姓氏地名、经济活动地名、人工建筑地名、生物地名和其它地名共8类.通过对地名进行数字高程模型与核密度的叠加分析,认为阳江市地名分布在水平向度上呈现出沿河、沿海的趋势,垂直向度上呈现出向低平地区集聚的趋势,符合人类择居的普遍规律.不同类型的地名各自呈现出了与其自身特色有关的分布规律,总体上反映出了阳江市自然环境、人文经济以及历史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