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以褐飞虱为研究对象,首次使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和具有蜕皮激素活性的新型化合物RH-2485表面处理飞虱3龄或4龄若虫,来研究外源激素对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ZR-515可诱导短翅型分化,当用1μg/μL的ZR-515处理3龄若虫时,短翅率达到60.48%;而用1μg/μL及100 ng/μL的ZR-515对4龄期若虫进行处理时,短翅率则分别达到59.09%和77.78%;同时发现ZR-515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作用也表现出性别的差异,形成的雄虫个体中短翅型明显增多,如用1μg/μL和100 ng/μL的ZR-515分别处理3龄若虫,形成的雄虫中短翅型个体分别达到98.74%和83.33%,若处理4龄若虫,雄虫短翅型个体也分别高达86.67%和94.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RH-2485对翅型分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连香树精油为试材,探究其对桃蚜和台湾韭蚜的杀虫活性,旨在寻找天然有效的杀虫剂.通过对2种受试蚜虫实施熏蒸实验和触杀实验,求得其校正死亡率.分析在不同时间段的回归方程,进而评估连香树精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在熏蒸实验中,对桃蚜来说,随着连香树精油处理体积分数的增加,杀虫效果逐渐增强,当体积分数达到200μL/m L且处理时间为48 h,校正死亡率达到最大,为100%;而对台湾韭蚜来说,体积分数为200μL/m L的连香树精油处理12 h,校正死亡率即可达到100%,表明台湾韭蚜对连香树精油的敏感性更强.另外,在对台湾韭蚜的研究中还发现,低体积分数的连香树精油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也有100%的校正死亡率,即体积分数为100μL/m L的连香树精油在处理72 h和体积分数为50μL/m L的连香树精油处理96 h后,校正死亡率亦可以达到100%.在触杀实验中,对于桃蚜来说,随着连香树精油处理体积分数的增加,杀虫效果越明显,当200μL/m L的连香树精油处理96 h后,校正死亡率为100%;同样,对于台湾韭蚜来说,随着连香树精油处理体积分数的增加,杀虫效果亦明显,且200μL/m L的连香树精油在处理12 h后,校正死亡率就达到了100%.该结果亦表明台湾韭蚜对连香树精油的敏感性更强.综上所述,连香树精油具有较好的杀蚜活性,且对台湾韭蚜的杀伤能力要高于桃蚜.该研究为开发天然杀虫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对于抗虫品种的布局、选育和褐飞虱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用标准苗期鉴定法对重庆市秀山县田间褐飞虱种群进行生物型测定,种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5个水稻鉴别品种TN1,Mudgo,ASD7,Rathu-heerati和Babawee,在苗期接入采自秀山县清溪镇和平凯镇杂交稻田的褐飞虱2~3龄若虫,按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鉴别标准测定褐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除了敏感品种TN1稻株100%死亡外,具有Bph1抗性基因的Mudgo品种及具有bph2抗性基因的ASD7品种稻株也全部死亡,而分别具有抗性基因Bph3和bph4的Rathu-heerati和Babawee品种稻株未出现死亡现象,由此初步推断重庆市秀山县褐飞虱属于生物型1、生物型2和生物型3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ASD7、IR36、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及感性品种TN1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羧酸酯酶活力的影响.两种稻飞虱在各供试的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羧酸酯酶活力均低于在感性品种TN1上的羧酸酯酶活力.在抗性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羧酸酯酶活力只在Mudgo上低于褐飞虱,而在其余3个抗性品种上均较褐飞虱高.结果表明,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羧酸酸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褐飞虱的抑制作用显然要大于对白背飞虱的抑制作用.供试水稻品种的这种低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白背飞虱持续取食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从而致使其在这类品种种区植内种群数量上升.  相似文献   

5.
黄杜鹃叶提取物对桔二叉蚜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黄杜鹃(Rhododendron molle)叶提取物对桔二又蚜(Toxoptera aurantii)有较强的毒杀作用.黄杜鹃叶的乙醇总提取物对桔二叉蚜无翅成蚜的半致死浓度(LG50)为1558mg/L.在黄杜鹃叶提取物的4种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桔二叉蚜的毒力最强,其LC30为364mg/L,表明黄杜鹃叶含有的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  相似文献   

6.
银杏外种皮杀虫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性追踪法从银杏外种皮中分离出杀虫活性成分银杏酚和白果酸.银杏酚对萝卜蚜的LD50为0.582 4μg/头,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为2.0613g/L;白果酸对萝卜蚜的LD50为0.332 8 μg/头,对柑橘红蜘蛛、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9110g/L、4.6002g/L.  相似文献   

7.
本项目为顺式构型IPP系列硝基亚甲基类化合物。申请了2项中国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生测表明,IPP对褐飞虱、菜蚜、桃蚜、棉蚜、烟粉虱、稻水象甲、红蜘蛛及卫生害虫白蚁、印属客蚤高活性而且与传统的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特征有一定的差异。IPP对吡虫啉高抗性稻飞虱活性显著高于吡虫啉,且有杀螨活性。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可能具有新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稻敏感品系TN1和抗性品系中浙优、IR56饲养褐飞虱,研究褐飞虱产卵量等繁殖情况,测定解毒酶系中酯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卵黄原蛋白(Vg)等基因在mRNA上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褐飞虱在抗性水稻上产卵量减少,Vg2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表明水稻抗性对褐飞虱的产卵量有抑制作用且Vg2调控产卵.酯酶和P450中的部分基因均在取食抗性水稻的褐飞虱体内表达量较高,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粉虱座壳孢菌毒素杀虫活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柑桔园内分离出的粉虱座壳孢菌(Aschersonia aleyrodis),经发酵培养,萃取得到内、外毒素的粗提物,并将其应用于防治烟粉虱和桃蚜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龄粉虱和蚜虫对外毒素敏感,处理2d后的粉虱死亡率在80%以上,处理后的蚜虫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内毒素对粉虱也具有杀虫活性,而对蚜虫未检测到活性。座壳孢菌外毒素对蚜虫具有杀虫活性未见报道,是新的毒素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昆虫可溶性海藻糖酶的潜在功能,在获得褐飞虱2个可溶性海藻糖酶NlTRE1-1和NlTRE1-2的cDNA全长序列的基础上,采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其序列特征以及二级、三级结构等分子特性及生理功能,同时构建不同昆虫海藻糖酶的系统进化树,进一步采用RNAi技术分析单个海藻糖酶基因抑制效果.结果显示,褐飞虱可溶性海藻糖酶NlTRE1-1和NlTRE1-2蛋白相似性高,其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均类似,二级结构中含有相似比例的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褐飞虱海藻糖酶与大豆蚜、豌豆蚜和灰飞虱等昆虫的TRE1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两个褐飞虱特异性TRE1-1和TRE1-2的dsRNA注射后48h,本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下降.研究结果为以抑制海藻糖酶基因表达来进行的害虫防治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有毒植物中发现新的农药活性化合物进行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采用浸叶法测定了6种有毒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臭灵丹乙醇提取物在2000 mg/L、5000 mg/L和10000 mg/L浓度时,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83%、92.85%和100%;采用浸虫浸草法测定了6种有毒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东亚飞蝗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臭灵丹乙醇提取物在10000 mg/L、作用120 h时,对东亚飞蝗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2.00%;采用活性跟踪法对臭灵丹杀蝗虫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活性较好的化合物1,在1000 mg/L、作用72 h时,对东亚飞蝗的校正死亡率为67.86%,为进一步研究臭灵丹的杀虫活性成分提供了一定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甲基异柳磷大量用于防治稻瘿蚊,各地报道施用甲基异柳磷会引起稻飞虱大量发生.为了探讨甲基异柳磷诱发褐稻虱再增猖獗的原因,本文就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2000倍液对褐稻虱的防治效果平均只有50%,4000倍以上防治效果都在35%以下.甲基异柳磷2000倍,4000倍液对褐稻虱天敌杀伤力达100%,6000倍液达90%以上.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差异很大,是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采用杀虫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巴东醉鱼草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活性成分分离,在5mg/mL的体积质量分数下,石油醚萃取物经一级柱层析所得馏分AG的活性最高,对3龄粘虫24h,48h和72h拒食率分别达58.44%,79.77%和71.52%,对5龄菜青虫24h和48h拒食率分别达89.03%和72.73%;乙酸乙酯萃取物经一级柱层析所得馏分BB对3龄粘虫24h,48h和72h拒食率分别达97.34%,100%和100%,对3龄小菜蛾24h和48h拒食率最高分别达97.33%和99.46%.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级柱层析后,石油醚萃取物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AG段,乙酸乙酯萃取物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BA,BB和BC段.  相似文献   

14.
新疆15种植物粗提物对棉蚜的杀虫活性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新疆15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棉蚜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豆子、骆驼蓬、刺山柑、天仙子有较强的生物活性,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66%、86.21%、85.06%和83.91%;通过毒力回归分析得到其LC50值分别为:716.20、98.88、47.86和76.71mg/L。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稀释涂布法从青藏高原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杀蝗虫活性真菌D3-19.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的分析,初步将D3-19鉴定为曲霉属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as).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日本曲霉D3-19发酵液和孢子均有杀东亚飞蝗活性.其中,真菌发酵液对东亚飞蝗校正死亡率为:96h(86.67%),144h(100%).与此同时,真菌孢子悬液对东亚飞蝗的LC50(致死中浓度)为3.42×105孢子/mL.研究结果表明,3×108孢子/mL的D3-19孢子悬液对不同年龄阶段东亚飞蝗均有致死效果.其LT50(半致死时间)值分别为:羽化成虫(155h),四至五龄成虫(104.8h),三龄幼虫(54.6h),二龄幼虫(30.6h).  相似文献   

16.
非农田生境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Stl 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在我国, 其间歇性大发生的局面仍没有改观. 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的控制策略正日益受到重视. 在田埂和路边2 个亚种库中, 共收集到能寄生褐飞虱卵的寄生蜂20 种, 分别属于缨小蜂科和赤眼蜂科. 其种类和数量在1 月份有所下降, 在3 月底和4 月初开始上升. 水稻移植后稍有下降. 早稻收割后和晚稻生长后期, 又明显增加. 两个亚种库的群落优势种类也基本相同, 通常为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 但优势度指数不同. 飞虱卵寄生蜂的种库对稻田寄生蜂群落的重建、结构及功能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达氟沙星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史氏鲟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体外抑菌试验测得达氟沙星(Danofloxaxin)对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0.05m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0.1mg/L,四种培养条件对其抑菌效果均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镁离子和pH对MIC和MBC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对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则较小.体内药效试验表明,达氟沙星以2.5,10,20mg/kg口灌给药,连续给药4次,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史氏鲟的死亡率分别为15%,0,0,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新诺明分别以50,10,100mg/kg给药,感染鱼的死亡率均为0,而感染不给药组(阳性对照组)的史氏鲟的死亡率为45%.达氟沙星组试验鱼肝脏感染率分别为40%,0,0,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新诺组感染率分别为40%,0和60%,而感染不给药组史氏鲟的肝脏感染率为100%.中、高剂量的达氟沙星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史氏鲟的治疗效果与恩诺沙星(10mg/kg)相近,而优于氟苯尼考(50mg/kg)和新诺明(100mg/kg).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药膜法,以清水为阴性对照,测定了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菇蝇的毒杀活性,结果显示:在供试的5个浓度下,百部和苦参对菇蝇的毒杀活性显著,在50 mg/mL质量浓度下,处理12 h后,百部、苦参对菇蝇的毒杀活性分别是85.00%和81.67%,处理24 h,均达到了100.00%.川楝子、龙胆草、透骨草次之.通过LC50的测定,结果显示,百部、苦参24 h毒杀LC50分别是13.790 mg/mL和18.668 mg/mL.田间防效试验表明:百部和苦参提取物对菇蝇具有良好的药效,用药3天的防效分别达到73.66%和71.27%,用药7天后维持在75.00 %左右,与清水对照相比防效显著.建议在生产中轮流使用50 mg/mL的百部提取物和75 mg/mL的苦参提取物,在菇蝇发生初期及时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得到γ-聚谷氨酸(γ-PGA),并采用静态阻垢法评价γ-PGA的阻垢性能.研究了温度、pH值、Ca~(2+)浓度、γ-PGA分子量以及γ-PGA浓度对于该阻垢性能的影响,并对其阻垢产物进行结构表征以及对阻垢原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γ-PGA大分子和小分子均具有较强的阻垢作用,而小分子具有比大分子更加优良的阻垢特性.在阻CaSO_4垢和阻CaCO_3垢实验中,达到100%阻垢率时,小分子γ-PGA的最低浓度分别为4 mg/L和2 mg/L,而在相同条件下大分子γ-PGA的最低浓度均为20 mg/L.  相似文献   

20.
谷胱苷肽转移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系之一,研究水稻害虫褐飞虱的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表达变化,可为有效防治褐飞虱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了褐飞虱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编码区的eDNA片段,并使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对两种不同抗性水稻的分子反应。结果表明,所克隆到的eDNA片段长度为201bp,该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来自大劣按蚊、细小按蚊、冈比亚按蚊、果蝇和木瓜果实蝇的谷胱苷肽转移酶的片段存在高度同源性。Northern杂交显示,在褐飞虱取食抗性水稻后,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褐飞虱取食感虫水稻TN1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