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5月15日,科技部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科技支撑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言献策,针对《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江苏、广东、江西等十几个省科技厅负责人及我省相关大学、科研院所负责人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外部资源进入乡村社会,乡村组织在承接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却呈现出既"脱嵌"于乡村社会又"脱嵌"于乡镇政府的双重"脱嵌"情境,其发展逐渐"悬浮化".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文章基于嵌入性理论,从政治嵌入、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和关系嵌入四个维度探索乡村组织嵌入性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乡村组织嵌入乡村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乡村教育“劝农留农”的传统久远,在地化教育样态也较为多元,表现出较强的内部自给性。在历代有志有识人士的深度参与下,乡村教育能够较好地契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近满足了乡村社会的多元教育诉求。当前,乡村教育发展正面临着师生持续流出、教育资源要素严重外部依赖、教育样态单一低质、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参考借鉴历史经验,通过分层分类规划设计、重建在多样态在地化乡村教育体系、吸引多元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和强化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能力等举措,来逐步满足乡村社会的多元教育需求,使乡村教育能够真正支持并服务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4.
贫困是近代中国乡村的普遍状态,其根源与土地问题密切相关,解决民生的关键就在于土地问题。中央苏区建立以后,中共为解决乡村贫困及民生问题进行了土地改革,但在推行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了贫雇农阶层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共在当时革命的形势下所做出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一开始是在城市知识分子中萌动、破土,后来转移到农村进行发动、发展而成为一场乡村革命,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了政权。在这一渐次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乡村教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先锋、桥梁作用。这与中共党人初期成员的构成特点密切相关。较早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乡村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革命宣传和发动。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为其开展乡村革命积聚了强大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文章运用自然辩证研究方法,阐述了当前“三农”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近五年的粮食生产总值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中,要明晰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尊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重视我国“三农”发展的真正需求、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农业强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深入持续地进行,中国乡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乡村社会在"城市化"面前,其发展的出路就是趋同城市化吗?在"现代化"面前,其发展有没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空间?李庆真的《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作者认为,中国乡村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的大局,加快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司哇”作为迭部民间纠纷调解人,熟识本土性资源和地域性规范,在新时代背景下其组成主体、解纷范围、职责功能均呈多元化转型趋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激活“司哇”的活力,以其特有的调解实践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宝贵经验,培养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裕的养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治乡村建设是深化农村社会改革的基本保障,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的传统因素影响了法治乡村的建设速度,乡村治理水平的不均衡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法治国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依法治村这一社会性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乡村司法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法律文化品质;积极推进城乡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数字法治”网络智慧型司法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各地正在按照"五个振兴"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大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形成。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这也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品质,让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无缝对接,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在2017年于北京正式召开,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将农村的振兴工作列入共产党发展的总章程之中,在最新召开的有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议上又再一次将农村振兴工作的实施作为2019年最首要的任务。随着我国进入新世纪,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而保证农村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了解决当前社会矛盾最为核心的一个步骤。所以,该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实际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还为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和实现途径,而全面共同富裕则是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图景。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我国已在乡村品质提升方面取得卓著成效,但囿于乡村地区长期存在产业粗放化、人才空心化、文化荒漠化、生态零散化、组织碎片化等桎梏,制约了乡村振兴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变。因此,持续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需要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厘清其内涵特征和战略目标,坚定推进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领域高质量的整体性振兴,方能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美好图景,促进全面共同富裕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3.
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图书馆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乡村自身条件所限,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短板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将从社会流动的视角分析当下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情况,阐明其建设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对乡村图书馆建设有所促进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脱贫攻坚阶段,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在后脱贫时代,如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十八洞村,应继续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历史责任,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基于多年实地调研与思考,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片区联动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洞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精准脱贫首倡之地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在前、作示范,展现首倡之为,发出首倡之声.  相似文献   

15.
在脱贫攻坚阶段,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在后脱贫时代,如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十八洞村,应继续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历史责任,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基于多年实地调研与思考,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片区联动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洞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精准脱贫首倡之地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在前、作示范,展现首倡之为,发出首倡之声.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高职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的阵地,在服务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深入调查当前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情况,全面掌握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不足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提升的措施,有效促进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关键。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存续断层、文化发展滞后、文化传承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文化强村战略为核心,坚持文化强村战略、经济强村战略、人才强村战略以及生态强村战略的有机统一,促进乡村文化健康顺利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建设铸造灵魂。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风文明作为总要求之一,体现了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着眼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合理利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并发挥其积极功能。本文以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为例,重点从挖掘与整理优秀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推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力,以乡村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9.
红军挺进师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较闭塞的斗争环境里,及时果断地实现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本文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转变过程,较全面地分析了战略转变得以及时实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汪铮  肖康 《工程与建设》2023,(5):1417-1420+149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本文以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立足建筑规划设计学科视角对其概念性质、空间时空类型和形态布局进行系统分述,就公共空间各历史阶段发展嬗变因素及进程、重构路径及策略进行深入剖析,结合量化与质性维度阐释相关研究方法与更新优化方略;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研究阶段进展和空间现状的归纳总结,从静态空间尺度与动态时间维度探究了公共空间与乡村社会、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全方位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意义,并可为后续相关研究开展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