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四百多年的八股文,对当时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社会风习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学问之一的音韵学也不例外.通过对明代科举内容的考察,并与宋代科举相对照,认为八股举业并未限制明人的诗赋创作,八股文讲究骈偶对仗的声律要求,客观上对明代音韵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主编二十二卷本《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之后,陈文新教授最近又推出四卷本的煌煌巨著《明代八股文编年史》(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是迄今第一部明代八股文编年史。本书的问世不仪揭示了八股文自身演变的历程,还反映了明代礼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为相关的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作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八股文被尊称为"古今至文"~①,曾经辉煌一时,六百年问,它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汤显祖和八股文的关系,大致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参加八股科举的经历;八股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创新,八股文的影响,写作八股文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4.
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对科举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包括对只会作八股文的进士进行批判、揭露科举考试执行过程中的黑暗现象等方面,有的作品甚至出现了否定科举道路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确立于明代的八股文,对明清文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既带给文人荣华富贵的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虑。其程式化、格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独创性和个性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后世才子背离八股文写作从而获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确立于明代的八股文,对明清文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既带给文人荣华富贵的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虑.其程式化、格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独创性和个性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后世才子背离八股文写作从而获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举史上,经义与论是两种主要的科举文体。它们同源,但在行文的要求上又有所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南宋以后,经义与论相互影响,在形式上趋于相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格式,最终成为后世程式化的两种文体,为八股文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评介和发掘新发现的文廷式一篇传记佚文中蕴含的科举文化精神,并从文氏撰写该文的独特经历,传主的人事特色着手,剖析文延式对八股文的态度,与科举制的关系。兼探讨萍乡“右文之乡”诞生文廷式等士绅家族的深厚文化土壤,以纪念废除科举百周年。  相似文献   

9.
石建国 《世界知识》2008,(10):58-59
求学日本 曹汝霖,字润田,1877年1月出生于上海县城的一个职员家庭。和那时中国的普通家庭一样,曹家企盼曹汝霖走科举之路,考取功名。15岁起,曹汝霖开始跟随上海知名塾师学习八股文,并参加科举考试。18岁时他考中秀才,1899年转入汉阳铁路学堂学习。  相似文献   

10.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均以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者为进士。贵州科举起于宋而兴于明,清代又胜于明代。晚清时期,贵州科举异军突起,表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全国士林学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它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抨击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流传扩散,毒化了人们的灵魂,浸染了社会风气。作品中的小人物胡屠户的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折光,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人物最富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语言行动,刻划了一个自私至极、势利透顶、庸俗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创作遵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可以说,它既是艺术表现,也是民俗表现,它与民俗文化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四个层面,即民间传说、民俗语言、民间信仰、民间礼仪与《窦娥冤》的文本创作之联系,来具体阐述这样一个主题——作为元代时代精神的元杂剧,它的出现,是由民俗文化整合的结果,是由民俗文化赋予这个时代以鲜明个性,并以元杂剧这种文学体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明代科举制度特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试科目及文体,中试后的择录和授官程序等三个角度对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考试科目及文体上具有重进士与创设八股,在进士之后的择选上具有馆选庶常和授官程序上具有观政进士这三点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代八股时文与明清文学关系非常密切。八股时文在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汉语言文字表达技巧,与文学创作中的某些因素、表现方法互为融通,形成与明代诗歌、戏曲、小说、文学批评等相互作用的局面,从而影响了明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内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小品文史上,郁达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吸取了晚明小品抒写性灵的精髓,又得力于西方随笔的影响,既有理论的建树,又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个人话语.其山水小品既是自然的清丽的画卷,也是自己的人格史、心灵史.他的创作风格对其后山水小品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六朝、唐代、宋明3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创作概况探讨记体文文体观念的演进,表明不同的社会阶段,文人对记体文的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别:六朝时期,虽有记体文作品存世,却没有创作的自觉;唐代出现了记体文创作的自觉,但尚未建立相应的文体理论;有宋以降,人们在继续写作记体文的同时,还表现出理论认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小品发展至晚明而趋于极盛,呈现出了崭新而鲜明的审美特质。作为晚明小品创作繁盛时期的一朵奇葩,汤显祖的小品文是其文学主张的积极创作实践,有着鲜明的美学特质和独树一帜的真、灵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邹丽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110-112
众所周知,形合与意合、主观表达法与客观表达法均在英汉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海恋》原文和译文之对比分析,试从语言本身与民族心理差异的角度论述这两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