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建构与算理看戴震的《勾股割圜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对中算的贡献,一向被认为只局限于算书的整理上,如校《九章算术》、恢复《算经十书》,等等。他的数学成就,常被批评为无足轻重。文章从学术建构的角度,来分析戴震的《勾股割圜记》,认为戴震著书的目的是希望由中算固有的性质中,创造出一个具文化传承且能与西方三角学匹敌的勾股割圆术。由此观点,戴书中许多被诟病之处,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在研究戴震算学的文献中,很少谈到戴震对算理的强调。文章的另一目的是讨论算理在《勾股割圜记》中的重要性。戴震宣称割圜之法尽于勾股互权(相似直角三角形三边互求)。而在其书中勾股术的推导过程,除了图式,戴更明确地列出相似勾股形的对应边。无论是平面或是球面,戴的确是用该性质推导出所有的勾股术。  相似文献   

2.
《测圆海镜》(1248)记载的勾股测圆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项重要成果。晚清数学家又将这一成果予以发展和完善。其中,刘岳云(1849~1917)《测圆海镜通释》(1896)具有独到的见解。因传本缺少必要的解说,兼有文字脱误,故准确理解该书的内容存在困难。本文在校正原文的基础上,依据计算结果,就其难点予以分析,试图阐明其理论与方法,从而说明在晚清勾股测圆术的研究中刘岳云的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勾股术、河图洛书、贾宪三角形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黄金分割率的内在联系,证明中国古代数学实际上蕴涵了黄金分割问题,只是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不像欧几里德几何那样演绎得清楚明白。这一方面说明,中西数学是可以会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有其独特的路数与价值,任何简单的比附或贬抑都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晚清是中西数学深入对话的关键时期,对当时中算家数学观的考察可以加深对晚清数学发展的理解。通过研读晚清的数学著作,梳理了此时中算家对数学重要性,数学的理、法、用,数学最精之诣以及古今、中西数学关系的看法,并总结出了晚清中算家数学观的特点,即在统一的基调上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明清西方力学在华的传播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关键。《奇器图说》是中西力学知识会通的里程碑式作品,对于研究明清西方科学知识在华的传播极具代表性。在比较明末中西力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不同路径;以明清学者对《奇器图说》的认知为例研究受众群体对西方力学的认知特点,并分析明清受众特质对其影响,揭示出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力学知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与阻碍,及传播模式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万历年间,西方数学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同时,徐光启等士人也向传教士学习,并提出了“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想,试图融合中西数学;《同文算指》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不仅翻译了丁先生《实用算术概论》的部分内容,同时还参考了明代算学家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算会》和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著作。这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的历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邓可卉  杨坤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29-35,125,126
帕普斯的《数学汇编》是世界数学史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数学著作,它对希腊经典数学问题的研究为后来的数学指出了方向,拓展和预见了许多数学新领域。本文分析了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传入的《数学汇编》中的典型问题,探讨了中算家对古希腊传统问题的理解、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其在中国和在希腊发展的差异,西方由此导致了数学的进化,而中国延续了中算以算为主和重视实用的传统,发展了不严谨的证明方法,在西学的引导下触及到了数学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所有这些为中国进一步接受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整勾股数在我国出现甚早。《周髀》所载“勾广三,股脩四,径隅五”,据说在相传的大禹治水时期便已发现和应用。古算书中对整勾股弦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九章算术》“勾股”题中所设整勾股弦仅互质者就有八组之多,足见秦汉以前我国数学家们在寻求整勾股弦方面已有过许多的工作。而关于整勾股弦的一般求法,过去一些数学史家认为在中国乃始于明代以后,甚至还有“‘定勾股弦无零数法’,本于欧几里(Euclid)”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同文算指》主要是一部翻译作品,大部分内容来自丁先生的《实用算术概论》,同时也参考了一些传统的数学著作。事实上,《同文算指》有更广泛的资料来源,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著作。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来自德国数学大师斯蒂弗尔的《整数算术》。这种方法与传统算学中的立成释锁法类似,李之藻认为比传统的方法更先进而收录。明清时期的算学家根据《同文算指》的记录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推广,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李之藻会通中西数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明末中国学者王徵与传教士邓玉函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这部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传入了西方的杠杆力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杠杆平衡计算问题以及杠杆原理在分析简单机械上的应用等。《奇器图说》的杠杆平衡计算问题与明末《算法统宗》的杆秤平衡算题在出题方式、问题种类、算法、复杂程度等方面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1.
清末度政混乱,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造成很大阻碍。随着新政的陆续出台,清政府颁布《度量权衡画一制度图说总表推行章程》。在此之前,学者对度量衡划一呼声虽高,但少有系统研究中西度量衡的著作,晚清学者叶在扬所著《度量衡新议》是唯一的一部研究专著。该书在对中西度量衡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度量衡基准,拟定和设计了度量权衡单位、器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价值。文章对叶在扬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梳理和考证,详细分析其拟定度量衡新制的数理原理及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不足的弊端;对其工作在清末度量衡改制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指出1908年清廷颁布的《度量权衡画一制度图说总表推行章程》直接参考了叶在扬的《度量衡新议》,并推测叶在扬本人也可能参与了章程的起草。  相似文献   

12.
明末《几何原本》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数学,传播到海外,在日本等东亚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此尚未有详细论著出现。甚者,一些珍贵抄本的存在也未被中日学者所关注。本文考察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传日,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到珍藏于日本各地图书馆和文库的明末《几何原本》版本,介绍了未被学界关注的几种珍贵的抄本,探讨了其学术价值。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传统数学"和算"中没有证明的观点,所以江户时期的人们无法理解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化体系和演绎体系,传日的《几何原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文中笔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通过考察和研究指出了《几何原本》在德川幕府"禁书令"颁布前后均大量传日,上到掌权的幕府官员或皇室成员,下到平民百姓,广泛收藏各种版本,一些学者也认识到演绎证明的重要性,学习和研究西方几何学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几何图示与算术结构的相似性,往往被作为中国与"西方"之间开展数学知识与方法交流的证据。比对《九章算术》第八章"方程"中某些问题与源自古希腊的相似问题,第九章即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勾股"部分与塞琉西的一部关于矩形的问题集,得出如下两点结论:(1)关于一些算术难题(但不含解法)的交流很可能存在——并非"来自希腊",而是来自商贾们的跨国团体,这些算题激发了中国"方程"解法的创生,《九章算术》第八章就是其系统阐述;(2)相反,关于几何问题的交流则不太可能(除了一个可能的例外),《九章算术》第九章"勾股"的系统阐述乃是基于本土的几何学实践之上。  相似文献   

14.
清末华蘅芳和傅兰雅合译的《代数术》、《微积溯源》东传日本,促进了明治时和算西化。本文介绍训点本《代数术》的作者神保长致及其数学研究,比较汉译本和训点本,分析训点本的特点,阐述该书的西算知识和数学史料;讨论明治时日本学者学习、研究、翻译西方算书时参考和引用《微积溯源》等汉译数学著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几何是中国传统数学和传统文化的固有词汇,伴随着《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传播,"几何"变为一个数学专门术语。经过近300年演变,它作为几何学而成为中国数学学科的一个固定分支,这期间它曾经有几何学、数学、《几何原本》、测量学、形学等多重含义。几何学科兴起的动力主要来自西方数学文化,特别是《几何原本》确立了"几何"一词的典范意义。中国初等几何学科的兴起,见证了《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分科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数学的近代化如分为算术、几何和代数等分支学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刘徽的数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注《九章算术》,它与《九章算书》成书一样,是中国数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九章算术》到刘徽注,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九章算术》的风格和特点。《九章算术》分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部分,包括近百年基本公式和解法,其中有许多世界意义的成就,全国概括了东汉初年以前中国数学的主要内容和成就,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晚明以降,耶稣会发现科学及博物与知识系统对明朝社会所起到的作用。从罗明坚《中华地图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到嘉靖时许论彩绘《九边图》、郑若曾《筹海图编》和冯时《海图》等水系舆图,显示出明人对沿海水系之关注,名儒章潢辑刻《图书编》等图籍是晚明开始的海洋交流和明代学者们了解欧洲科学的互文见证。同时,崇祯十六年教士汤若望编著《火攻挈要》,将欧洲火药武器之学口授于明末学者焦勖,此时火炮战术兵书已为人所知。"水与火"的知识在明清鼎革之险恶环境中为传教士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方知识体系在中西交流时期的晚明社会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莉拉沃蒂》(Lilavati)著于十二世纪,是古代印度最有影响的数学著作。本文基于对原著的翻译,系统介绍《莉拉沃蒂》作者以及该书的各种版本流传情况,并通过该书中的具体算例,介绍《莉拉沃蒂》的内容及特色,以呈现印度传统数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在晚明内忧外患之际,晚明"四贤"作为受洗入教的开明士大夫,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以道自担,力主科技救世。在科技思想上,主张缘数寻理,以数学为科技之根基;以经世致用为择取科技之标准;以会通中西科技为超越西方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实践上,他们积极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建构科技文本;依照西方科技,制器用器,推广科学技术,并建立"仁会"、"兴仁会"等社团组织培养科技人才。晚明"四贤"的科技救世主张,虽然并没有改变明朝灭亡的历史命运,但却推动儒学"格物致知"的诠释转向实证化,引发受洗入教的热潮,推动与传教士的合作,形成丰富的科技著作和器械,在晚明乃至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0.
1607年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问世开启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新纪元。《几何原本》是西方公理化数学的典范,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为了帮助中国学者理解《几何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利玛窦写下一篇长长的"导言"《译几何原本引》。在"导言"中,利玛窦阐明"几何之理"有助于"明达物理","几何之用"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几何之学"更关乎社稷安危。在"导言"中,利玛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其业师"丁先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唤起了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