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是以工程为载体的秩序寻求过程中所展现的矛盾性和悖论性。现代工程作为现代性的最高成果,兼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引发工程风险,而现代性的工程化后果又直接导致工程的异化和人的新异化。所以,按照生存论的解释原则,必须看到源自工程异化的人的新异化的工程人类学意味,进而探索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军事技术之间除对象化的物化关系外也存在着异化向度,即军事技术对人主体功能的僭越,这一异化关系构成了"人"在作战模拟技术中可以被量化的前提条件.研究者们在模型中用对技术效能的精确测量遮蔽了人在军事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当我们接受作为"存在"的作战模拟技术时可以发现,这一异化向度的物化在揭示作战模拟技术先天局限的同时,也为...  相似文献   

3.
工具理性源自西方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行为手段与最终目的、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产物。医患关系中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退场,导致人自身、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而出现了:基于"超然模型"的"去情感化"的医生、基于交换的"物化"的医患关系和基于"简单化约"的"医学万能"观。克服医患关系中的工具理性主义并不要求全盘放弃工具理性,而是要让它回到自己的合法范围内,最终重建:基于"人是目的"的"情感回归"的医生、基于"信任委托"的"对话"的医患关系和基于"敬畏自然"的"医学有限"观。  相似文献   

4.
数字身份是网络时代人的一种新的身份类型,它建构于网络空间中,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多重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是主体在使用数字身份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异化现象,主体沉溺于虚拟实践的体验或对多重的数字身份过分关注,具体表现为将数字身份塑造成虚拟自我以满足虚荣心或获取尊重,以数字身份倾吐隐私、过度宣泄情绪,以及以数字身份在网络上放纵个人行为、伤害他人或造成恶劣影响。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反映了主体在身份转换过程中的伦理困惑,直接影响了主体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5.
1.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的必要性.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愈演愈烈.所谓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而是"反我"的."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所从属并为之服务的实践,就好像某种在科学界限之外的东西一样;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1],p.229)科学技术本来是"人为"的和"为人"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则成了压抑人的异己性力量.对此,西方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未来学家等都曾作过深刻的反省与追问,但他们大都把科技异化归源于科技自身,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原罪"、是"罪恶之源",而没有从人本身及人与科技关系对科技的制约来反思科技活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6.
在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人机关系,不同于以往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机关系。机器智能愈来愈逼近人类智能,甚至有超越人类智能的势头,人机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因受到人类理性的滥用、利益的零和博弈、智能机器的奴役,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异化的渗透,导致人机关系的矛盾冲突愈来愈明显,需要从技术文化哲学的视角辨别人机关系的伦理本质,以期从敢于批判与重塑现实、对人机伦理进行赋值、对非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在拥抱理性选择中坚守"帕累托最优法则"、以社会规范弥补伦理失范加固伦理根基、以文化和谐超越文化冲突等维度,对人机关系进行伦理解构与伦理重构,从而走向人机关系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7.
以反思现代性科学为主题的后现代主义是怀疑论在当代的表现,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焦虑的理论表达。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使这种焦虑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构成现代精神的科学、理性和主体性。在思维方式上,后现代主义集中批判的是一直以来作为西方文化基础的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的思维逻辑。在理论追求上,与近代怀疑论对确定性的追求不同,后现代主义作为怀疑论的现代形式,旨在消解人们对确定性的信仰。费耶阿本德“什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个人同一性是个体在不同时间历程中的自我产生和实现过程,帕菲特主张在祛个人化理念下用不同时间历程中许多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这个人的大脑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在正确理解物理连续性与心理连续性的前提下,帕菲特的重要关系R仍需要给予重新解读,因为它不过涉及关系R:自然状态中人的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假如这种生命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并不呈现一个"分支"形式且有着正确原因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是指滥用辅助生殖技术通过多种医源性途径选择胎儿的数量、性别以及通过遗传检测与筛查和产前诊断获取胎儿遗传信息,并利用基因改造技术试图生育"完美婴儿",人为造成双胞胎或多胞胎数目逐年上升、性别比例失调、婴儿身体素质低下等所谓"优生化"浪潮。情感、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规范化体系是导致"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试图引起整个社会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异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化认知。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8):108-113
弗洛里迪仅仅以熵量多少来评判善恶的伦理原则是建立在简单性和单极化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按照他所制定的对熵的绝对排斥的至善原则来实践的话,那么,在自然界和生物圈领域只能导致运动变化活力的终结,在人的思想和科学发展的领域只能导致僵化和停滞,在社会领域则只能导致法西斯式的专制集权体制。事物的有序化和无序化发展都是有极限的,熵和熵增并不就是绝对的"恶",信息和熵减也并不就是绝对的"善"。一个合理的伦理原则应当把诸如信息和熵、有序和无序、整体性和还原性、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目的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些看似对立的因素兼容起来,并在这些相关对立因素之间保持某种合理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理性关注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离与融合问题,乃是科学展开自我反思的结果。基于哲学层面的反思,源自休谟对"是"和"应当"之间的区分;基于文化形而上学层面的反思,正是马克思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关于自然的人化的论述。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理解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是科学的,但它又是处于人文层面的,是有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导致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对立的社会历史根源,其在协调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走出技术批判的误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技术异化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技术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异化具体内容来自三个方面: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不可消除的技术异化、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技术异化以及由于人的异化所导致的技术异化。其中的第三个方面是各种技术批判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此,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理论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1月24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焦虑和担忧较多的中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患上心脏病、中风和Ⅱ型糖尿病(也称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可能更大. "虽然参与者主要是白人男性,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中较高程度的焦虑或担忧与可能导致心脏病和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生物过程有关,这些关系出现的时间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19-124
现代医学在使人类健康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异化现象。系统考察现代医学异化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如医学主体变更、医患关系变异、医疗劳动异化、医学宗旨背离和对人的异化等,并从哲学上反思其产生的根源和本质,对于正确认识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本质,改善医疗环境,完善医改顶层设计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技"关系的观念对技术发展有着深刻影响。这种观念对近现代技术发展也有重要价值。"道"作为"技"的理想境界,通过直观体验的途径,从思想方法、结构功能和文化特色等方面引导"技"的进步。以"道""技"关系为核心形成的技术文化理念,有益于当代技术活动相关要素的和谐,克服技术异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2,(13):45-45
恶劣情绪NO.1:敌意专家发现:"敌视情绪"引发的焦虑、悲观每上升1%,患心脏病的危险就增长6个百分点。因为"敌视情绪"长期郁积会破坏男性身体的免疫系统,更能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脏受损。制"敌"有方:修炼心性,心态平和地与人合作,要知道懂得成全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不同于物理空间的虚拟场所.网络数字化、符号化、虚拟化特质遮蔽了人们的真实面目,使人际交往陷入伦理困境.呈现为:网络身心分裂导致自我同一性的丧失;网络人我疏离加剧了群体认同危机;自我与群体的认同危机带来多元价值观的泛滥,这也是"去中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网络空间施展的结果.缺乏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规导,交往行为势必会走向无序.  相似文献   

18.
焦虑社会人     
正过去的2017年度,有媒体将之称为"中国焦虑元年"。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网络让焦虑碰撞到一起,从个体的内心独白变成集体大合唱。心理学家说,焦虑属于欲望,它是欲望的化身,反映了人们对于那些"想要但尚未获得的东西"(欲望)的向往与期待;社会学家说,在当下中国,持续超过160多年的社会大变迁与转型让"民族落后""追赶先进"这个共同的、整体的焦虑,叠加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叠加到每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19.
科技时代的人性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离不开科技,科技甚至成为使一切问题都成为问题的总问题,特别是人性这个人们一直都在进行自我关注和探索的古老问题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显得格外醒目.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实践深入研究现代科技与人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包括人性异化的科技根源和科技异化的人性根源,以及人类走出这种双重异化困境的途径,进而获得深刻的人性自觉,重塑科技,重建文明.  相似文献   

20.
敬意的自然观在把自然当作人类主体的认识和改造对象时,更强调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伦理价值关系以及敬畏关系,自然与人有着主体性的精神交流。本文认为"敬意的自然观"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人对自然的敬意关系。第二,人对自身的敬意关系。两种敬意关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人正是在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展开与自然的包括敬意在内的全面关系;同时,在展开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人自身得到了包括敬意在内的全面发展。这种进路叫做"非去人化的敬意的自然观"。在此,怀特海的创生的经验学说与孔子的创生的成人学说提供了巨大的智慧资源。他们的有关学说引导出了本文的主题:参天地,做全人:做全人;参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