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揭示濒危药用植物云南黄连不同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抽取5个天然居群和2个栽培居群为研究材料,对其20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云南黄连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黄连表型性状在居群内与居群间变异丰富,2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0.9%~75.1%,平均为33.6%,其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634~1.839之间;7个居群的变异程度也不同,变异系数在27.4%~37.1%之间,变异最大的为腾冲明光乡自治(TCZ)居群,变异最小的为贡县普拉底乡(GSP)居群;通过表型分化分析,居群间与居群内的表型分化不同,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为74.405%,居群内为25.595%,表明云南黄连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居群间;20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现出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性,采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7个云南黄连在阈值为10~15时被分为3类,但结果不以地理位置的远近作为分类的依据,且栽培居群与野生居群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种子形态特征与营养成分的地理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米槠天然分布区13个种源357个单株的种子,测定种子表型(种子长、种子宽、长宽比、体积、表面积和千粒质量)及其营养成分(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米槠种子6个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江西定南(JXDN)的种子长、宽、体积、表面积及千粒质量均最大,且与其他种源差异显著;而安徽祁门(AHQM)的千粒质量最小,仅为江西定南的66.23%,且种子长、宽、体积、表面积均较小。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31.80%和21.76%,而且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种源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营养成分含量在不同种源间相差很大,存在丰富的变异,种源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06%和30.62%。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8.15%,种源内变异是其表型特征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淀粉含量与千粒质量和种子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糖含量与种子长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核桃(Juglans regia)资源表型特征和多样性状况,为湖南省核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湖南省龙山县、泸溪县、靖州县、石门县采集的223份核桃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坚果表型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对其21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湘西地区核桃坚果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62%~79.21%,Simpson指数为0.171~0.823,Shannon-Wiener指数0.450~2.760,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8.37%~27.49%。单果质量5.28~31.70 g,<7 g的小果资源和>22 g的大果资源各有4份。基于核桃属DUS测试指南描述的坚果表型性状,补充了3种种形、3种沿缝合线纵切面形状、1种横切面形状和1种核仁皮色等质量性状。表型性状分析表明,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64.03%,21个坚果表型性状的群体间变异大于群体内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5处,可以将15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的欧氏距离与其地理距离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502,P=0.023)。【结论】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采集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4个省9个居群的174个白木香样品,分别测量其10项形态性状,并进行方差、相关和聚类分析.文中还以欧式平均距离10为阈值,采用UPGMA法将白木香聚成了4组.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在白木香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广泛的变异性,居群间F值在6.520~13.867之间,而居群内F值在24.033~94.081之间.居群内平均方差分量为52.62%,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白木香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白木香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38%,说明居群内的多样性程度大于居群间.多重比较还表明,白木香各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各地理因子中,海拔对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年均气温和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5.
云南木香花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天然分布区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木香花居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木香花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香花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局群内存在广泛的变异,15个性状的F值范围为1.92~370.6,绝大多数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1.10%,居群间变异(35.92%)大于居群内变异(20.44%),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木香花的主要变异来源;对其地理因子与15个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经度对性状的影响较大;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2类.  相似文献   

6.
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通过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特点来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更好地开发及利用藏杏种质资源.对30组藏杏果实样本的横径、厚度、纵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果形指数几项形态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除横径与果形指数外均较小,其中,果实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高(14.10%),厚度的变异系数最低(5.37%),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不大;藏杏果实各表型性状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间的相关性不大,果实横径却与其他表型性状高度相关;同时在聚类分析后可将不同样本种质资源整体分为3个类群,其中横径和单果重较小的2个类群可首先聚为一类.横径是藏杏表型性状中遗传变异程度较大且是影响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藏药材喜马拉雅紫茉莉6个不同种源地的66个个体的14项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喜马拉雅紫茉莉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656,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低于数量性状,其平均变异系数为27.08%,变化趋势同多样性指数相反;主成分分析显示花的大小、颜色、花梗及花萼腺毛粘性和叶的形状、大小能反映喜马拉雅紫茉莉形态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水平上,66个个体分化为3个类群,不同居群的个体多混聚在一起,仅居群B个体出现明显分化;在居群水平上,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栽培群体可划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8.
基于居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对云南省分布的川滇蔷薇7个自然居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对它们的12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表型性状的F值在1.06~20.56,其中有8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其表型性状不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具有变异多样性.它们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3.00%,居群间变异(34.42%)大于居群内变异(20.29%),该结果表明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为居群间变异.对其表型性状和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其结果显示:4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正相关,其余8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负相关.对其进行居群表型聚类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些自然居群的表型变异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致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2种不同表型主刺盖鱼及形态和地理分布差异,采用形态度量学和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从形态和分子水平研究主刺盖鱼不同背鳍表型个体的差异,为珊瑚礁鱼类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主成分分析表明主刺盖鱼背鳍后缘形态分化与个体大小密切相关外,无其他形态性状分化.基于mtDNA Cyt b和D-loop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背鳍圆弧形个体与延长形个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分别为0.97%和1.75%,不同表型个体间的分子遗传差异不显著.综合外部形态特征和mtDNA Cyt b和D-loop基因片段分析结果,认为南海西沙水域不同表型主刺盖鱼背鳍后缘的形态变化是种内个体发育过程的变异,即随着个体的生长,主刺盖鱼背鳍后缘由圆弧形逐渐演变成延长形.  相似文献   

10.
桂花表型变化的环境依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的表型分化程度和地理变异规律。【方法】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26个桂花居群叶表型及9个桂花居群花表型变异情况及与地理-气候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桂花叶表型性状存在相当程度的变异,叶片8个性状变异程度各有差异; 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居群间变异占75.04%, 居群内占13.28%,居群间的变异是主要的变异来源。以地区而言,平均变异系数为19.08%,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湖北桂花镇居群(29.73%),而贵州夫子坝居群最小(13.68%)。就花表型而言,花序数目及花梗长变异离散程度最大。桂花与经纬度、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最热月最高温度等7个环境影响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叶先端角度呈现由西向东减小的趋势,花瓣性状呈现由南到北逐渐变大的趋势。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明显将26个群体分成3组。【结论】桂花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相当丰富,且与地理-气候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密切,研究结果可以为桂花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旨在通过光核桃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特点来揭示影响表型性状遗传变异的因素,更好地开发及利用光核桃资源.对林芝地区50处的光核桃种子样本的横径、厚度、纵径、果形指数及单粒重几项形态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P值均小于0.01,说明光核桃种子的表型性状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中,单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28.71%),厚度的变异系数最低(10.43%);聚类分析后可将不同样本种质资源整体分为3个类群,但不同样本的形态分类与地理来源无一致关系,而海拔高度与光核桃种子的各表型性状高度相关,同时果形指数及单粒重与果肉可溶性固形物高度相关.因此,西藏林芝地区光核桃在表型性状上存在由海拔梯度引起的变异,而非地理区隔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果实表型分析和评价是良种选育的基础,分析核桃(Julans regia)坚果表型多样性并开展性状综合评价,可筛选出具有优良坚果性状的核桃品系。【方法】以北京农林科学院核桃选种圃109份丰产性较好的核桃单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18个坚果表型性状,分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并进行方差、相关性、主成分、聚类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1)109份核桃坚果的18个表型性状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4.70%~25.00%,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2.849~3.023,表征坚果大小和干质量的指标在个体间具有较高的离散程度,而坚果形状指标的个体间变异较小;(2)坚果各部分的干质量指标与反映坚果大小的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坚果形状指标与坚果三径关系密切,种壳厚度和种壳干质量会显著影响坚果出仁率;(3)坚果大小、形状和外在品质指标能反映坚果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1.596%,以这3个主成分共筛选出几何平均直径、坚果体积、单果干质量、核仁干质量、球形度、壳厚、出仁率和体积出仁率等8个重要性状;(4)在欧氏距离9.0处将109份种质资源聚为4大类群,可用于...  相似文献   

13.
番茄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是番茄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研究基于31个表型性状对收集到的166份番茄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熟性(1.248);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宽(2.07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果重(55.21%).数量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绝大部分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提取的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1.96%.供试材料在欧氏距离为17.5处聚为六大类,相对于其他组群,第Ⅵ组群整体性状表现良好,是优良的种质资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番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编号为64的番茄综合评价值(D值)最高,综合性状最为优异,研究为进一步丰富宁夏番茄种质资源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秦岭地区华中五味子遗传多样性水平,选取3个华中五味子天然居群进行表型性状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华中五味子除最大花瓣长宽比(LPLW)以外的其余12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CV)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叶柄长(PtL)28.01%和花瓣数(PN)9.53%;心皮数(CN)的相对极差值(Ri′)高达89.12%;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变异范围0~37.23%,平均值13.01%,表明表型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根据UPGMA聚类将3个天然居群分成2类,华县和太白县为一类,柞水县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分布区选择8个居群,代表山西省西南、东南和北部地区,对叶片、种子、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Cv)在3.1%~26.5%之间,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营养性状变异度水平最大,平均变异系数(Cv)为20.1%;种子性状最小,平均为8.98%;西南地区果实性状有较高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Cv)达到2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和地区间多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O.01);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种源多穗柯叶表型性状变异规律,提高优异多穗柯资源的利用率,以11个不同种源30个多穗柯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分析6个叶表型特征和3个叶脉特征.结果表明:除叶长外,8个性状指标变异系数皆达到10%以上,且无性系间皆达到差异极显著,可见多穗柯叶表型特征和叶脉结构变异极丰富;性状指标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面积和叶宽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叶脉密度较稀,由东北向西南叶形逐渐狭长.平均气温越高,降水量越低,叶面积越小,叶脉密度越大.叶形偏长椭圆形;采用聚类分析可将30个无性系分为4类,其中ZJ5的叶面积和叶宽最大,长宽比和叶片厚度最小,且与其他无性系差异较大,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单独分为1类.TL3,TL5,JYS7和DB6的叶长较长,长宽比皆在4.00以上,为第2类.YJ3,YJ4,TL6和TL8叶面积较小,长宽比皆在4.00以上,为第3类.其余21个无性系为第4类.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Pritz)Chang)8个居群112株个体各50枚种子的10项形态指标,同时测定了各居群所在群落的4项环境指标;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和各环境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居群间存在着极明显的种子形态分化,来自相同演替群落的居群间存在着极大的种子形态相似性;环境因子在四川大头茶居群种子形态分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在不同居群的种子形态分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群落演替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种子形态分化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同时,地理种源却对该物种的种子形态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13个形态性状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不同生境8个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 种群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8个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8个种群分为两大支.中部区的7个种群为一支,东部区的1个种群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种群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体长、体宽和前足胫节第4外缘齿后小齿数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调查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分布区的基础上,对9个自然居群的滇橄榄果实、种子、子代幼苗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滇橄榄种实和子代幼苗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2个性状在居群间、居群内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31%,居群内变异(50.81%)远高于居群间(12.67%),说明居群内变异是滇橄榄变异的主要来源.种子和幼苗性状与居群地理、环境因子及母树生长大多相关显著,而果实性状则与之相关不显著(P≥0.05);居群间表型性状的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滇橄榄良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亦为制定持续健康的产业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