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古埃及语、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文献中的相关词语的考证发现,在古代科学中,并没有接近现代"炼金术"与"化学"的两个不同的词语,"炼金术"与"化学"的区别是在近代欧洲才有的。从这些古语的词源意义看,同一个词语所代表的知识或学科具有神秘法术和经验技艺的二重性。通常所谓"化学起源于炼金术"的说法其实只是这种二重性的重新调整。同时,这种二重性及其格局的近代转变在科学史上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罗伯特·波义耳阐述微粒哲学、推进微粒论化学-炼金术的研究计划中,"硝石复原"实验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论证,波义耳将"硝石复原"实验引作一个经典实验个案,陈述其融微粒论思考与实验探索于一体的实验哲学框架,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概念,揭示微粒论在化学思维上相对于元素要素论的优势;此外,这种思考与探索并不适于用20世纪出现的理论优位的、假说-演绎模式的科学哲学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金丹术与阿拉伯炼金术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基础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指出阿拉伯炼金术在以上各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所以中国金丹术传到阿拉伯后取得了比在中国本土更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从而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金丹术与阿拉伯炼金术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基础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阿拉伯炼金术在以上各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所以中国金丹术传到阿拉伯后取得了比在中国本土更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从而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代中西金丹术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国炼丹术与西方炼金术在产生的物质基础、追求目标、理论体系、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相同点和特殊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了金丹术是化学发展的必经之路,阐明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化学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金丹术不同演化方向的原因做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中国炼丹术和西方炼金术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独立产生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炼金术在科学史上的状态从被驱逐转向被重建。普林西比和纽曼等学者的工作旨在否认科学革命编史中制金与化学的清晰界线,以使炼金术在科学史上获得重建。这一进路关注到制金和化学的连续性问题,但因模糊两者的进步性终会走向困局。在科学史上理性地重建炼金术,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理清化学之于制金的进步性转换,从而确认炼金术的科学性。此进路将通过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实现。  相似文献   

7.
很久以前,泰国有个叫奈哈松的人,一心想成为大富翁。他觉得成为富翁的捷径便是学会炼金之术。此后他把全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用在炼金术的实验中了。不久以后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 家中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吃不上了。妻子无奈,跑  相似文献   

8.
牛顿炼金术:高贵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牛顿从事炼金术研究的历程给出一种修正解释.牛顿的炼金术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波义耳微粒哲学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不能认定牛顿到了1675年才开始尝试将炼金术与机械论哲学结合起来展开自然哲学研究.在牛顿而言,炼金术是其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炼金术研究进路上,波义耳重视考察微粒的空间性质以及作用剂的渗透性,而牛顿于1675年后则认为物体的内聚性是因为有种种粒子力存在,因此,他重视考察作用剂的腐蚀性,加强了对酸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经验"是16-17世纪自然哲学与科学中的核心词汇,追溯经验-实验科学的发展史对于理解科学革命来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帕拉塞尔苏斯的思想学说为回答有关"经验"意义与起源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试图展示,帕拉塞尔苏斯"经验"观念之根本特征在于"启示",作为"启示"的经验统一了炼金术操作与宗教性体验。帕氏的"经验"观念在三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积极的动力:首先,这种观念有助于推翻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的统治地位;其次,炼金术领域的经验不仅鼓励了实践性的研究态度,而且提倡获取对自然界的深度认识;最后,经验探究与宗教使命的结合不仅创造了一种强有力的"经验"话语,而且为经验性知识及研究确立了合法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牛顿炼金术手稿的历史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1642-1727)的炼金术手稿是他纵贯一生的炼金术活动的忠实记录与历史见证。然而,在牛顿身后的200多年里,这些手稿一直被人锁于深箱;尽管人们并非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遵从启蒙时代的理性法则将炼金术认定为“伪科学”,因而不愿意也不敢于正视牛顿这位“理性科学之父”的炼金术活动及其手稿。迟至本世纪50年代,这些手稿才开始被普遍地应用于科学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前沿,并逐渐获得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对于这些手稿的恰当诠释,不仅涉及到人们对牛顿其人及其思想的新理解,而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在"自然/技艺"间设立的决然区分,阻碍了一种以技艺建构、人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实验思维的诞生。与之相对,中世纪晚期"微粒炼金术"带来的悄然变革为突破这一思想壁垒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持。在对抗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正统观念的过程中,微粒炼金术士吸收了古代微粒论思想,依托基督教神学教义,实质性地瓦解了建立在质形论传统之上的自然世界图景,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技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朱彤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21-24,37
20世纪,一些学者和科学家试图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分析将西方占星术(astrology)①排除在科学之外,但真正让西方占星术目前仍没能走入主流科学里的,却是近30年来的几百个对占星术有效性的科学检验.今天从哲学上看,无论是证伪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理性的,还是历史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非理性的都一致地把占星术拒斥在科学之外.占星术之所以又会在大众中盛行起来,是缘于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科学万能发生质疑,同时对主要是涉及精神领域的占星术,至今仍没有能很好替代它的科学学科,正如化学、核物理学可以很好地替代炼金术那样.  相似文献   

13.
布加耶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是莫斯科大学哲学与数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数学研究中针对"分析学"中的连续函数思想,提出了一种"算术学"的间断函数思想,并形成他的"算术化"数学哲学和"进化单子论"哲学思想,为数学和力学后续发展中的稳定性理论、动力系统理论、分岔和突变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1、1913年~1945年 日本的地球化学教育始于柴田雄次(1882—1980),他不仅是地球化学的创始人,而且又是错体化学、分光化学分析的创始人。1907年他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科,1910年留学于欧洲,在德国、瑞士、法国留学后,1913年回国,在东京大学理学部任助教授,担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授课和实验。另外,他为了研究法国科学思想,开设了法语课,在法语书中出现过“地球化学”的概念,他对此表示赞成,并在1926年1月26日,在国民新闻上,发表了题为“地球化学”的一文,介绍了地球化学这一新术语和它的对象,作为地球化学研究课题,柴田选定地壳成分、海洋与空气受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影响的矿物岩石的变化、岩石矿物的成  相似文献   

15.
论牛顿的宇宙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旨在解析牛顿的宇宙论思想及其形成过程。牛顿没有像一个纯粹的机械论那样基于纯机械论或仅凭力学原理思考宇宙论问题,而是以自然神学的方式,将其上帝信念、物理学研究与炼金术哲学洞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对宇宙论的总体看法。尽管牛顿引力定律可以给出一幅无限宇宙图景,但他本人认为:人所在的世界起源于上帝的意志,这个世界是有限的、活的、始终受上帝意志支配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年末,退学后的张楚,第二次走入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场. 此前,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化学研究的"逃兵". 张楚爱化学,高中时就在学校创办了化学实验社.大家都以为他会是未来的化学家,张楚自己也这么坚信. 顺理成章地,张楚进入某985高校,念了化学.路径也很清晰——本科,硕士,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回国,进高校,做科研.  相似文献   

17.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瑞士-德国医生,历来是科学史学家们激烈争议的一位重要人物。有人把他贬为“最糟糕的炼金术士、江湖骗子和无知庸医”,有人把他尊崇为近代“科学革命的真正先驱”。他的思想十分庞杂,曾受到炼金术、冶金和制药知识的影响,也深受德国民间医学、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赫尔墨斯主义、诺斯堤教派和希伯来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初,从法国留学归来的中国广州医生罗广庭宣称,他早已对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学说产生怀疑.巴斯德1862年实验证明,在亿万年生物进化的历史现阶段,即使是极其简单的微生物,在没有微生物或者微生孢子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新的微生物.但是罗广庭说,他已用"科学方法"证明生物不依赖种子也能自然发生.经过十余次实验(又说经过上千次、千余次实验),"成功了生物自然发生之发明".  相似文献   

19.
他以创新思维、系统工程理念展示了"石油人"对质量卓越绩效的孜孜追求;他以理性思考和求实眼量,诠释了项目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科学发展的真谛;他就是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余维初教授.  相似文献   

20.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因首先发现并分离出氧气而成为科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撰写了《电的历史与现状》,发明了“苏打水”,发现了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新气体,并对这些气体的特性展开了研究,在电学、气体化学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展现出高超的实验水平,使他成为了18世纪最重要的化学家之一。遗憾的是,他虽是一位娴熟的实验科学家,但在理论方面却是保守的,他漠视牛顿的数学方法,坚持为燃素说辩护,这注定无法成为化学革命的引领者。他是一名坚定的一神论者,热心政治,因支持北美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在政治上备受打压,不得不在晚年远走美国。他是一位永不妥协的孤独的科学巨匠,激进的政治信仰与保守的科学理论让他的一生丰富多彩,激荡起伏,充满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