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述了CAD/CAPP集成系统的特征映射技术,分析了从设计域到制造域的信息转换技术,通过特征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添加相应的非几何特征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进行特征识别.并应用于以液压集成块为实例的CAD/CAPP集成设计系统.  相似文献   

2.
语音质量的客观评价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语音质量客观评价过程中语音信号的预处理单元;其次,介绍了不同的语音特征提取算法,比较选择了更符合人耳听觉模型的MFCC特征,并给出特征提取过程及结果;最后,比较当前评价模型(DTW和HMM)的优缺点,并提出了采用HMM模型进行评价的方法,设计系统验证了该方...  相似文献   

3.
基于局部特征的部分遮挡人耳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人耳受到部分遮挡时识别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特征的部分遮挡人耳识别方法,即首先利用Gabor小波对人耳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由于该特征维数较高,再使用核Fisher判别分析(KFDA)方法进行有效降维后用于人耳识别.在逐步分析人耳各个子区域的鉴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块图像和概率模型的识别方法.在北京科技大学(USTB)人耳图像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abor滤波后图像所提取的特征比基于原始图像直接提取的特征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基于分块图像的识别率高于基于整体图像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复合结构分类器的人耳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人耳识别方法研究基础上,提出复合结构分类器的人耳识别通用模型. 该模型首先根据人耳的几何特征对人耳进行粗分类;然后应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方法提取代数特征,支持向量机进行细分类,最后给出分类结果. 这与人类由粗到细的识别过程是相符合的,能够克服单一独立分量分析识别方法的特征提取时间过长、特征数过多的缺点,同时避免了归一化过程中丢失比例结构特征的问题. 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取得了较高的识别率,尤其适用于规模大的复杂人耳库.  相似文献   

5.
基于特征映射的CAD/CAPP集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CAD/CAPP集成系统的特征映射技术,分析了从设计域到制造域的信息转换技术,通过特征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添加相应的非几何特征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进行特征识别,并应用于以液压集成块为实例的CAD/CAPP集成设计系统。  相似文献   

6.
从特征设计的角度看 ,机械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切除所有凹特征的过程 ,因此凹特征在工艺规程中与切削过程一致 ,而凸特征一般都要转换成相应的凹特征才能进行处理 ,这种转换往往比较繁琐 .本文在分析了凸特征分解法的优缺点后 ,提出了一种新的“凸特征凹参数定义”方法 ,对凸块、圆柱凸台和筋等典型的凸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凹参数定义的讨论 ,并给出了我们在进行组合夹具自动设计中用到的凸特征的实例 ,进一步分析了此方法的特点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智能单元的特征语义自动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历史的特征建模中特征语义维护不力的情况,提出了基于智能单元的特征语义检测方法,复这种方法来辅助零件的设计,能够自动在零件设计过程中检测整个设计历史中特征的形状与功能语义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脸和人耳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单一模式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由于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有时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正面人脸和人耳信息融合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方法.针对USTB人耳图像库和ORL人脸图像库,利用核Fisher鉴别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人耳识别、人脸识别和人脸人耳融合识别,融合策略包括图像层融合和特征层融合两种.识别结果表明基于人脸人耳信息融合的多模态识别的识别率优于单体的人耳或人脸识别.这说明融合多种生物特征的多模态识别可以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率,也为实现非打扰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KCCA的特征融合方法及人耳人脸多模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人耳和人脸特殊的生理位置关系,本文从非打扰识别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人耳人脸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首先仅采集侧面人脸图像,然后将核方法引入到典型相关分析(CCA)中,提出基于核CCA的特征融合方法,抽取两组特征矢量的非线性典型相关特征构成有效鉴别特征矢量用于识别,并应用其提取人耳人脸的关联特征进行个体的分类识别。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KCCA特征融合方法的有效性;此外,与单一的人耳或侧面人脸特征体识别比较,基于人耳和人脸融合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性能得到提高,这为非打扰生物特征识别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适应协同设计的产品模型的表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适应协同设计环境对产品造型技术的要求,采用基于标识的实体模型和特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产品模型的表示.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拓扑元素的标识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标识机制,把拓扑元素的标识与特征联系起来.标识及标识机制的引入使产品模型中的特征语义元素和实体几何拓扑元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有效地维护了协同设计过程中模型修改前后拓扑结构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了在保证协同设计过程中协同模型一致性的前提下,对产品模型的特征编辑.  相似文献   

11.
文中对带一个塔箍的塔设备建立了受力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强度计算进行了理论推导,为直径较小,高径比较大的塔设备提供了一种优化的设计方法,可供设备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铰链四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数学模型 ,以MATLAB程序设计语言为平台 ,将参数化设计与交互式相结合 ,设计了铰链四杆机构仿真软件 ,该软件具有方便用户的良好界面 ,并给出界面设计程序 ,从而使机构分析更加方便、快捷、直观和形象 .设计者只需输入参数就可得到仿真结果 ,再将运行结果与设计要求相比较 ,对怎样修改设计做出决策 .它为四杆机构设计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软件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锻压机械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阐述了在工程设计中基于MDT的三维设计技术的实现方法。工程设计人员要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应用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 ,在虚拟的装配环境下进行仿真设计 ,以提高创新能力 ,产品开发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参数化设计已成为当前工程设计的新理念 ,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产品造型和产品设计是工程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一个多元建筑并存的态势已不可阻挡,城市设计师对现代城市设计开始了深入的思考.本文侧重时空一体化的图普理论、文化与自我认同的认识理论、乡土与地方性的综合理论,阐述了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设计构想思路,寻找一个理性的城市设计创作方法,对今后的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集成数字逻辑电路中,经常遇到多个事件同时或先后请求操作的现象,电路必须对这些事件进行管理、判断和服务,从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判优逻辑电路.针对钟控判优逻辑电路进行了分类、定义、解析,列举出相应的电路图,分析了它们的工作过程,并就电路的性能进行了论述,为电路设计人员提供了有效实用具体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能有效改善地基土受力状态 ,提高地基承载力。通过一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分析其受力和沉降特性 ,为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车身铰接点作为车身各部件的主要连接部位,对车身结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设计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车身结构的优劣.文章主要从车身铰接点的定义、特点、设计分析流程、工程设计内容、设计注意点以及分析计算优化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某国产轿车的具体车身铰接点的设计及分析优化过程,对车身铰接点设计分析方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车身铰接点设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运用ANSYS Workbench对重载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节叉进行三维几何建模,等效应力分析得到危险截面的最大Equivalent Von‐Mises Stress与节叉实际应用时断裂失效的位置相符。并对节叉进行了改进优化设计,确定了节叉在承受一定载荷变化的范围内节叉尺寸、质量、等效应力最小化、整体变形最小化的最优设计参数。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改善了节叉应力集中。为节叉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减少了节叉因设计不合理出现断裂的现象,提升了工效和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9.
加强式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与抗弯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需要局部加强的梁柱端板连接节点,考虑了柱翼缘用背垫板加强,节点域柱腹板用补强板加强的构造形式.将节点分为若干组件,求各组件初始刚度;对其中经过加强的组件,采用理论推导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初始刚度表达式;然后将各组件初始刚度进行组装,得到加强式端板连接节点初始刚度.用屈服线法推导出含背垫板柱翼缘的设计抗弯承载力表达式,参照现行规范推导出其余影响节点承载力的组件的设计抗弯承载力表达式,取其中抗弯承载力的最小值,得出加强式端板连接节点的设计抗弯承载力表达式.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加强式节点初始刚度的计算方法具有足够的精确性,可用于节点刚性的判断和参数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一套系统的综合新机构的设计程序,对铰链夹紧机构进行了创新设计,目的在于创造出与原始铰链夹紧机构类型相同的所有可行的新的铰链夹紧机构。文中,将一种现有的饺链夹紧机构作为原始机构,创造出20种新的铰链夹紧机构。这些机构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中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