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不同 ,英语被动句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因此 ,在进行英汉翻译过程中 ,被动句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中被动句主要依靠使用被动语态来体现。被动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 ,由“助动词be+动词过去分词”构成 ,表示句子谓语动词和其主语之间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被动句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 ,即是受动者 ,而施动者常有by短语引出。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 ,而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 ,因此英语被动句把所要说明的人或事物放在主语的位置上 ,突出了行为对象 ,减少了说话人的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的被动句句式比较复杂,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借助虚词表示被动的,一类是不借助虚词,只用动词的被动义来表示被动. 一、借助虚词的.借助虚词来表示被动的,又可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形式: 1、“见……于……”式.用“见”表示被动,用“于”引进主动者.如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0·1 在及物动词前加“被”字“见”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被动表示法。对于这种用法的“被”字和“见”字的词性,《马氏文通》只说它们是加于外动前之字,后来的语法虚词著作及古代汉语教材有的避而不谈,有些谈了,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选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列表如下: ⅠⅡⅢⅣⅤⅥ“被”动词助动词介词介词助词介词“见”副词助动词词头介词副词助动词 0·2 面对这种分歧局面,我们考虑,如  相似文献   

4.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4):123-126
现代维吾尔语的句子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其主要区别在于句子谓语和主语的表达方式上。维吾尔语主动句的主语是动词谓语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被动句中的主语则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对象。动作、动作主体、动作客体三个要素是分析句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0.引言 0.1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对宾语具有强烈的选择性。《现代汉语》教材说:“汉语的动词有的必须带宾语,如‘姓’、‘成为’、‘懒得’、‘属于’……有的不能带宾语,如‘播音’、‘失败’、‘点名’、‘退却’、‘防疫’”,有的“一般要求带宾语,但是在具体语句里不一定带上宾语”,如“学习”。据此考察动词,可把汉语的动词划分成三个次类,我们依次把它们叫做“粘宾动词”、“无宾动词”和“自由动词”。  相似文献   

7.
36.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二册晋干宝《宋定伯捉鬼》:“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欲,课本无注。 按:本句中“欲”与上文“嗒曰:‘欲至宛市’”中“欲”不同。“答曰”之“欲”为能愿动词,本句之“欲”为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欲,将也。凡云欲者,皆愿之而未得,故又得为将也。”这就把能愿动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经常使用而又较为特殊的两种句型.“把”字句是通过分词“把”将谓语支配的对象即(直接宾语)置于谓语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十宾语构成“把”字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请比较:他们完成了任务.他们(把任务)完成了.“被” 字句是通过分词“被”引进谓语支配的对象(主语)置于谓语之前的一种句型.“被”十主语(指原句主语)构成被字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这种句型的变式是“被”字直接附于动词之前,“被”十动词构成固定的被动词组.请比较:  相似文献   

9.
《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见部颁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册)在“被动句”一节中写道:文言里的被动句式,常用介词“于”来表示。(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其伤于缚者……用“于”加上行为的主动者(赵王)或者行为(缚),放在动词(幸、伤)后面来表示  相似文献   

10.
“可以”具有助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做助动词时一般能和除能愿动词以外的大多数动词搭配,还能和一些单音词形成较为固定的搭配;做形容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不高,其被动和消极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11.
方言中"把"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在很多方言中既作给予义动词,又用以构成处置句和被动句,宿松方言的“把”也同时具有这三种用法。“把”表处置来源于“执持”义动词“把”,反映的是唐以来的历史层次;“把”作被动标记由给予动词“把”语法化而来,反映的是元明以来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日:‘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为“判决”。此注似可商榷。课本的注源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报,当罪人也。从幸从报。报,服罪也。”报和当的“判决”意义是汉代才产生的。证据是以“以经证字”自许的段玉裁并没有引用先秦的经籍来证明报的判决意义,而只是引用《汉书》为证。许慎是根据汉时的词义去套合隶书的报字,因而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被动标记、句法成分及其语义角色三个方面来揭示金平傣语被动句的特点,发现被动标记tsn和haw的使用频率取决于它们的语法化程度,语用分工取决于语法化的语义基础,主语的语义角色是“广义受事”,它与动词后的宾语共同承担“受事”这一语义角色,各句法成分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与被动句的“强影响性”句式义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宇,自独立字形成以后,至于今日,遂为纯粹之独立音。每一独立音,上一单辅音,下一母音,相合而成。然在古时(此古时,时间与空间错综乘午,故无一定标准)则字形既非完全独立,(如金文中之‘小子’‘小臣’‘小大’‘上下’‘二月’‘二月’‘三匹’‘四匹’‘五十朋’二百夫’………以至于‘子子”‘孙孙’等等或二字或三字合为一文者,多至不可胜举。又如子荷贝形,子得龟形,子执刀形,子挈壶形,父抱子置几间形,…………等等合二形三形以成一文者,又多至不可胜举。)字音亦不纯粹单声。二音可合为一字,一字可读成后声。此类复声之辅音,今虽巳衍…  相似文献   

15.
(一)英语动词的体性一般把动词简单地定义为“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因而也就把动词分为“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两类。如Eckersley父子在A Comprehensive English Grammar一书中就说到:“动词是句子中最基本的表示‘动作’的词。……同时,还必须包括‘不存在的动作’即‘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Quirk等人在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一书中,,也把动词分为“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两类。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动词“be”的用途很广,变化较多,出现频率很高,可以说没有它几乎不能成文。因其活跃程度非其他任何动词所能比拟,故把它称为特殊动词(the peculiar)。除一般常见用法外,本文仅就其部份特殊用法作一简略探讨。 1 作半助动词(Semi-auxiliary)。在“主语+be+to V…”结构中它有情态动词意义,与不定式动词构成谓语,有以  相似文献   

17.
"准"字在安福方言中既可以作动词表示"允许"义,又可以作介词充当被动标记,后者是从前者引申而来的,是重新分析的结果。这与普通话中表被动的"给"的形成情况是相类的。对于使役动词表示被动的原因虽然已有研究,但尚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试图结合方言的同类现象进行研究,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上古汉语部分被动句是有形式标记的,标记主要有两种:一是浊辅音声母,二是去声。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仅限于自主和非自主相匹配的动词。介词“于”引介施事者在上古汉语中并非是被动句充要条件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殊途同归”这一原则,即采用不同的语言手段达到传播同一信息进行交际这样一个目的。譬如说,同样是表示被动意义,而采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即可以使用被动形式,也可采用暗含被动意义的主动形式,从而达到“同归”的目的,这便涉及到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矛盾现象,即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一、一些及物动词的不及物化形式,通常可以用其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Sweet将这类动词称为passivalverbs并指出:这类动词语法上的主语,从逻辑上讲是各自的直接宾语。1.通常带有必具性…  相似文献   

20.
动词有一种不受主语限制的形式,叫做动词的非限定形式(Non- Finite Forms of the Verb)。这种形式不能独立作谓语.所以也叫非谓语动词.但可以和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等构成谓语,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表语等。其形式有三种:动名词、分词、不定式。中学英语教材从初中到高中都涉及非谓语动词的教学内容。尽管教师采取了分散难点、各个攻破的方法教学该语法项目,但学生仍然搞不清三种非谓语动词的区别,在学习、理解及运用此知识点时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