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文献概念、文献性质、文献交流方式、文献交流媒介、文献交流意义的认识的阐述,指出文献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献的内容、文献的形式两方面入手,阐述了文献的形成过程,并且探讨和揭示了文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当前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在意识、规划、范围和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收集地方文献的措施,并就如何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灰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资源中的灰色文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定义、特点及作用等方面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灰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7个层次探讨了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献的内容、文献的形式两方面入手,阐述了文献的形成过程,并且探讨和揭示了文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内容丰富但破损严重等情况,提出了改善民国文献阅览室藏书环境、增强读者爱护文献的意识、及时修复破损图书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信息网络化时代文献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介绍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内涵,阐述了建设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馆藏资源分散、区域信息网络化基础建设和信息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少数民族文字共用平台、政策与制度保障的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开发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宁 《咸宁学院学报》2003,23(5):167-169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存贮方式、传递手段、检索方法、呈现形制五个方面,对数字文献和纸质文献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者文献在开发利用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以纸质文献为基础、数字文献为发展趋势的现阶段文献开发利用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献翻译是人们利用文献的一种手段,对文献翻译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阐述了对文献翻译分类的认识,分别依据3种标准对中国文献翻译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0.
文献载体与文献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传播是以文献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文献载体的发展经历了天然载体、纸质文献、电子文献3个阶段,文献传播具有超时空、间接性等特点,随着载体的变化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献作为图书馆的一个特色馆藏,由于它的特殊性质,其内涵已超脱于普通图书。以韶山毛泽东图书馆为例,阐述了红色文献编目的重要性,分析了红色文献编目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地方文献分类与编目的一致性,提出了地方文献分类与编目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方文献是一种信息资源,具有很多独有的特点与内在的价值,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目前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并不理想。阐述了民族地方文献管理的基础工作,分析了充分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探讨了通过科学手段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寻根文学的内在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文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寻根指向上的危机。“寻根文学”实际上混存着三  种指向 :文学寻根、文化寻根和精神寻根 ,其中隐含着某种隐患 ;二 ,方法论上的危机 ,导致寻根者在实际操  作上困难重重。三 ,文化态度上的危机。寻根者复杂的文化心态和过于偏激的文化取舍态度 ,既与其文化寻  根、精神寻根的实际动机相抵牾 ,也与其要表现的文化形态相冲突 ,进而也妨碍其文学寻根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地方文献的含义,介绍了地方文献的收藏重点及特殊意义,分析了地方文献收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宝安地区地方文献的思考,分析了有关宝安区图书馆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往往偏重于对文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的分析而忽视了文学的自律性,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运用于文学形式、文学生产的分析,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新视界,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