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燕双 《科技资讯》2012,(5):195-195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从捕捉学生的"分歧"、"错误"、"意外"三个着眼点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平台。品德课堂中的"生成"还应注意:应贴近生活,要体现价值,和文本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捕捉瞬间出现的信息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2.
韩晓 《科技信息》2011,(8):294-29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无非是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而上机操作的实践课又基本上是教师示范演练,学生模拟操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学科填鸭式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走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阴影,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课堂动态生成使课堂充满变化与灵动.充满诗意与创意。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随机生成的内窖。挖掘其深层意蕴,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必将提高课堂教学品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课堂动态生成需要预设、对话、等待和宽容。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的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的生成,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师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使科学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乐园.  相似文献   

5.
常晋杰 《山西科技》2010,25(1):125-126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以"弹性预设"促"动态生成",二者的和谐统一是信息技术学科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丁艳 《奇闻怪事》2009,(7):42-42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也是纸上谈兵。“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握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对各种活动的体验、感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捕捉,针对其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教师的智慧去耐心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郭丰洲 《科技信息》2011,(26):268-268
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是突破教师原有设计,在动态教学中产生的没有预见到的新的即时性问题。催生、捕捉和处理好课堂生成性问题会使课堂教学处处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灵动和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能重新建立起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实现高效和高质。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风平浪静,一帆风顺,面对生成性问题时总是不知如何处理,要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么舍本逐末,大光其火,导致课堂演变成纪律整顿课。这样的处理和解决方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要么挫伤了学生积极性,丧失了发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机会,要么课堂中缺少了思维碰  相似文献   

9.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开放的预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多维互动的教学、鼓励创造的思维这4种途径,来更好地促成动态生成,使其绽放学生的思维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徐宗谦 《科技信息》2011,(13):622-623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教案的线性过程,而是不断调整,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生成、预设生成、引导生成、拓展生成,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发展中生成的。我们认为:动态生成课堂的建构视角要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为根本,以关注学生个性学习方式的发展为关键,以关注师生关系互动和谐的发展为灵魂;动态生成课堂的实施策略要以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为平台,以沙龙式教学片断的融入为契机,以人文教育的有机渗透为动力,以教学反思、完善课堂为延伸...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动态生成过程,不同的时空,各异的师生,使教学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动态生成课堂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武爱琴 《科技资讯》2014,(31):191-191
新课改的目标就是实现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必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对教学的管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教师为主导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一方面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应用得当,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李奕奕 《科技信息》2012,(14):307-307
一、背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新教学观念在逐步树立,三维教学目标倍受关注,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关系得到改善,在教学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而新课程改革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观;倡导开放、生成的新知识观;倡导创生、建构的课堂教学观;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因此,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实现新的课堂教学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关注课堂"。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排除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把握好课堂教学生成的度和相关实施策略,全方位地涉猎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和动态生成的切人点,充分挖掘动态生成性资源,打造持续交互的课堂生态,全面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语文教师应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阮邡 《科技信息》2011,(32):353-353
课堂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一直是个难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有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那么,如何预设才能更好地为生成服务呢?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演绎信息技术课堂精彩。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基于弹性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升华,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也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也唯有此,才能使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9.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要将这一重要理念转化成正确的教学行为,首先要对其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然后通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加强自我反思培育教学智慧等多种途径,发掘、捕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多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做全面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其中又不乏随意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酝酿,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即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适性课堂遵循"自己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现"的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顺应学生、发展学生为重心,从"适时""适度""适合"三个角度形成评价语言来激励学生,从而探索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达到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