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编后     
城市地貌学是地貌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1987年底,丁锡祉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穆桂春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接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达的“城市地貌试点研究” 的任务,并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共同建立了“城市地貌试点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2.
喜读刁承泰所著《城市地貌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一书,甚感欣慰.该书是作者在精心研读大量国内外有关城市地貌学专著与文献、结合“中国城市地貌试点研究”的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它为地貌学增添了一本新学术专著,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改造利用地貌条件与治理地貌灾害提供了地貌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多年来在我国开展城市地貌研究的总结.城市地貌学是研究城市中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它把地貌视为城市发展必须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把城市的地貌演化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人类活动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3.
水质模型简介及实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新宇  闫妍 《科技信息》2010,(25):31-32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水质模型是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模拟和预测污染物在水体中随时间和空间迁移转化的过程。文章简要描述了水质模型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分类标准和几种常见模型,并分别应用S-P模型和完全混合模型对某造纸项目的地表水环境进行了预测,旨在说明正确选择水质模型是作出准确预测结果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改善河流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之一。因此,对我国环境工作者科学地选择、使用水质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体-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了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期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作为昌都-思茅构造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发生于陆缘岩浆弧基础之上,发育典型的裂谷地貌、沉积建造和双峰式岩浆活动,其演化经历了火山地堑阶段(T3-J1)、陆内拗陷阶段(J2-K2)和走滑堑-垒构造系阶段(E1-E2).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火山地堑阶段和陆内拗陷阶段,火山地堑阶段以喷流沉积型矿床为主,陆内拗陷阶段形成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着水环境问题的提出,城市污水处理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回顾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水质目标变化和2类城市污水处理基本方法——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不断革新的历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各种革新工艺的优缺点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几种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最后,展望了21世纪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城市形态是城市内涵的空间表现形式,体现城市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演变趋势。佛山市自建国以来,城市形态经历单核型孤立生长阶段、走廊型轴向伸展阶段到目前网络化集约发展阶段,城镇发展已进入综合快速发展时期。针对目前佛山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分析了佛山城镇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包括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明确了城镇的“团块”分布和“轴线”分布相结合发展的模式,构成以禅城一顺德为核心呈“指状”或放射状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云台山风景区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台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地表水丰水期和枯水期2个阶段,运用单项组分评价、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法分别进行了整体性和差异性评价,结果表明云台山风景区地表水水质整体状况良好,其中枯水期优于丰水期,枯水期大部分断面水质优良,少数断面水质良好;丰水期监测断面水质聚类效果不明显,而枯水期南北差异相对较大;同时旅游活动和水利设施在丰水期对水质影响明显,而自然本底环境在枯水期对水质的影响则要大于旅游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为云台山风景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为加强该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东秀  王军 《工程与建设》2011,25(2):149-152
地表水质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管理和决策,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叙述了每个阶段特点,并对水质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重点研究和展望了水质模型与多介质环境生态综合模型、灰色系统理论、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1—2020年嘉善地区13个监测断面的4项水质指标监测资料,采用水质指数、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该区域年度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嘉善县近20年水质指数(water quality index, WQI)总体表现为波动变化.2001—2013年,WQI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4年开始,WQI呈下降趋势,嘉善县地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从年际变化来看,氨氮年际变化最大,总磷(TP)次之,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变化最小.嘉善县地表水水质污染的突出特征是氨氮、总磷.年内变化分析结果显示,3月份水质最差,10月份水质最好,WQI春季>冬季>夏季>秋季,且氨氮污染指数最高.空间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嘉善县北部水质较好,东南部水质较差.  相似文献   

10.
水文环境是影响城市物质体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江河湖海的地域分布、水运条件、区域水资源的数量,以及洪水潮情等水文特征对城市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已经深入到城市物质系统的许多方面:1 .由于城市对水的依赖,近江、靠湖、傍海是城市的分布特点;2 .不同的水域环境对城市地貌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无论在形态和规模上都会得到体现;3 .水资源的数量是城市发展规模的制约因素,为越过水资源制约的“门槛”,从其它流域调水,导致了城市物质结构新形态的出现;4 .随着社会、经济的历史变化,城市的排水排洪系统发生着巨大变化,造成城市地貌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基于CLUE-S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制定现状延续、粮食安全、保护自然和城市扩展4种土地利用策略。使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 量化土地利用策略对各土地利用类型需求的影响, 并利用CLUE-S模型模拟不同策略下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在不同土地利用策略下, 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空间格局与2010年有较大不同。现状延续策略以城镇持续扩张为特征, 建设用地增加2280 km2; 粮食安全策略下耕地面积显著增加, 共增加 3611.4 km2, 但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 保护自然策略以耕地大量减少为代价, 共减少耕地3082.13 km2, 但林地、草地和水域增加3726.4 km2; 在城市扩展策略下, 除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增加3375 km2)外, 其他各类用地都呈现减少态势。在空间格局上, 各策略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高度契合, 往往发生在原有城镇的周边地区; 生态用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以及燕山与太行山山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背景下, 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不同偏好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谈步稳 《河南科学》2009,27(9):1152-1156
通过分析“3+5”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第三产业不同部门的从业人员数来测度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的城市流的强度.研究发现:城市群内不同城市间联系很弱,表明城市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城市群的中心区域还处于极化阶段,对周边区域辐射不强;外围区域的中心城市也有很强的集聚功能;而处于中间区域的益阳和娄底基本没有对外服务功能,将逐渐演变为核心区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上海城市化的深入,热环境空间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热环境格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变特征.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转移矩阵对热环境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主城区及近郊区内的低温斑块等级上升明显,热环境格局的聚合度显著下降,景观多样性指数明显上升.优化发展阶段,主城区内强热场面积下降,近郊或远郊地区强热场明显增加,总体热环境格局的聚合度及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减弱.本次研究结果展现了城市化不同阶段中城市热环境格局的分布与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应对城市热岛问题的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多尺度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系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人为活动影响天气气候变化是当前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城市发展,人为活动的加剧,城市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的数值研究面临更多的挑战.研究工作着眼于引入更完善的城市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进一步发展完善南京大学的多尺度数值模式系统,以提高模式系统的模拟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尺度模式中人为热及建筑物拖曳参数参数化方案的完善;2)基于参数化方案完善以及精细地理信息、地表特征参数支持下提高了城市尺度数值模式的分辨率;3)完成不同尺度边界层模式单向向下嵌套及各边界层模式与空气质量模式的单向嵌套;等等,从而建立物理机制更合理,计算过程更完善的多尺度城市边界层数值模拟系统,为天气气候研究,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安全防御等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系格局及其各种功能都将发生变化,有些功能逐渐衰退和丧失,有些则日益加强.本文对济南市城市水系的形成和随城市发展的变化做了介绍,并从航运、排水防洪、供水、及景观环境营造方面对城市水系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6.
长春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长春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近20年来长春城市化进程特征,认为当前长春市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发展阶段.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加大了城市用水的需求以及水环境污染压力,根据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约束关系,将长春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耦合作用过程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分为四个阶段,即低水平协调阶段、拮抗阶段、磨合阶段和高水平协调阶段.长春城市发展目前正处于磨合阶段,也是实现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长春未来城市发展战略为城市水资源环境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既要兼顾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又要保证一个较高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因此,"节水型城市"和"水环境友好型城市"是长春未来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城市及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河流生态系统建设模式分析了城市河湖水体的生态功能和建设原理,并以连云港市城区水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为例,研究了城市河流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用水及水质安全的保障系统,制订了水环境保护方案,构建了城市河流湖库的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体系,提出了水经济开发方案,为城市的水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演变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城市化是急剧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壤的服务功能经历明显的转变,即从维系植物生长的功能为主转变为滞留、转化和净化污染的功能为主,因此,城市土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并起着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土壤在功能转变的过程中,土壤质量也发生重要的转变,这些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等方面。巨大的人为影响致使城市土壤的退化比较明显。物理退化方面主要体现在由于压实导致容重增加、水分入渗速率降低,从而使降雨时地表径流系数增加、非点源污染负荷升高,对城市水体污染产生明显的影响;化学退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加,这一方面使土壤对生物健康直接影响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使土壤的吸附容量接近饱和丽导致污染物的移动性提高,从而具有较高的释放潜力。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过程不闭合的特点,决定了城市土壤是养分和污染物末端固定者,因而城市土壤是一个人为的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垒”(barrier)。建设健康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闭合开放状态的物质循环链条,这必然需要科学的城市土壤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在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通过对山东1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运算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