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2.
"第三代"诗歌在1986年的群体展现之前,与文学体制的裂缝有着复杂的关系。有关朦胧诗的多次讨论,以及《诗刊》等刊物发表的文章,都显示出不同文学话语之间的对立和杂糅。这给"第三代"诗歌的发展既带来束缚又带来时机,还影响到其文学形象的建构。思考裂缝与呈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文学历史的繁复面貌。  相似文献   

3.
蕴涵是用来描述句子命题之间的真值概念。预设是推理过程中必须认定的前提。预设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预设的性质或归结为衍推或归结为含义。蕴涵和预设理论有赖于语义学、逻辑学、句法学、语用学共同发展;加深对蕴涵和预设理论的认识,有助于这些学科进一步发展。蕴涵和预设理论既丰富又深化我们对自然语言语料的认识,自然语言语料又能推动蕴涵和预设理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5.
陈怀志 《科技信息》2010,(4):160-160,162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本文试图从"通变"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两者关系;"通变"思想的来源;文学历史建构中的继承和创新;通变观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等方面阐述刘勰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开放式”教学的内涵、建构方式和实施环节,为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提出了一种应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开放式”教学既有助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获得预期的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尝试将刘勰通变思想与混沌学作一对话,以求更深入地揭示刘勰通变思想的内涵。重新解读刘勰的《通变》篇,从世界观、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把握“通变”论的主旨。刘勰以通变思想审视文学现象,洞悉文学发展无序中的秩序,揭示其“变而不变”的规律。刘勰通变论在思维方式层面上与混沌学有相契合之处,将给当代学术以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9.
叶燮是我国十七世纪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和美学史上继刘勰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他的诗论专著《原诗》以  相似文献   

10.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11.
从“还宗经诰”谈刘勰的通变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刘勰的文学史观及文学评价标准的角度,探讨其“还宗经诰”的实质意义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通变观的深刻内涵,并将其置于南北朝特定的背景下,考察了刘勰宗经思想的积极作用。本文同时阐述并肯定了刘勰通变观中的辨证思想对文学创作及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其文论《文心雕龙》中标举一种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将天文、地文、人文、动植物之文并举,全面深入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和影响。但是,从现代逻辑观点来看,刘勰的论述存有一定的疏漏,这个疏漏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由。  相似文献   

13.
刘勰论宋齐文学,于泛泛的称扬后面,实际作出了否定性的评价,这在有关宋齐文学的论争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例。针对宋齐以来文风的讹变,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宗经诰”以及“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概括乎雅俗之际”的指导方针,一方面是基于其“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文学古今之变的规律性的理解。刘勰的这一探讨不仅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乏指导创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艺本体论讨论与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不仅推动了文艺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而且还促进了"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认识分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及研究格局.仅仅把注意力投向方法论革新,以及主体性精神生长等方面去探究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忽视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建构在理论及实践层面上有什么合理之处,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等.  相似文献   

15.
既强调诗体的规范又强调诗体的进化的诗的进化论,是刘勰诗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诗歌的形式本体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很重视文体,语言,体验和想象,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强调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甚至认为四言为正体;又不反对诗体进化,主张“随性适分”、“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以新状态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学的一般情况,并进行了评价。通过这些介绍和评价,企图达到对新状态文学有一个比较客观辩证的认识,既了解它的背景成因,又看到它的发展流向,既看到它的合理和创新之处,又看到它的流弊消极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背景,而该批评中“问题意识”的凸现又要求着“主题意识”方面的建构与“命题意识”方面的探究,总起来看,该批评意味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新范型——“生态人”的出现与一种文学观方面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对刘勰的批评鉴赏方法──"六观"说作了深入细致的阐释。认为刘勰"六观"说是一种对文章体制、风格、情志与辞采、继承与创新、文风、引事引言及音律等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立体透视的充满辩证法意味的批评鉴赏方法,它对我们当今建构全面完整的批评理论和客观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仍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汉儒以来,一直把《诗经》作为政治教科书,而忽略其文学价值。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才开始扭转这种局面,刘勰在前贤评述《诗经》的基础上,承继发展,革故鼎新,就《诗经》的地位、体制、世情、写实、意境、风骨、影响等思想与艺术诸方面的问题,第一次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评价,所论多发前人所未发,实避难以可贵,刘勰所确立的诗经观,为《诗经》的文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诗经》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价值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的比较文学是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复兴而蓬勃发展的。回顾四川比较文学所走过的二十年,最令人欣慰的是四川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在比较文学视阈下从事民族文学教学及比较研究,既改写了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史,也有利于建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同时对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民族文学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