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张健 《科技咨询导报》2007,(36):255-256
无线局域网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网络互联。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局域网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在有线网络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能提供方便地网络接入。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快捷高效,组网灵活为优势的无线网络技术也迅速抢占市场,进入各行各业。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作为传统有线局域网络的补充和扩展解决了有线网络在某些场合要受到布线等因素的限制,提升扩大了联网需求,获得了用户和用营商得青睐。  相似文献   

3.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监测大多采用有线方式,有线传输方式布线繁琐、线路依赖性强、安装以及维护的成本较高.井下工况条件恶劣,加大了布线的难度.为了解决有线传输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了煤矿井下无线传感器节点各模块的功能特点和性能要求,设计了基于STM32W108芯片的煤矿无线传感器节点,重点研究了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硬件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和硬件电路图及软件流程图.无线传感器网络将煤矿井下环境参数与传输网络连接在一起,为人们提供直接、有效、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局域网逐步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本文通过对无线局域网和有线局域网优缺点的比较,以及无线局域网改善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局域网环境下,无线方式取代有线方式的可能性及条件。文章认为:在短期内,将会以无线技术与有线技术混合组建局域网为主流方式;但是相信在未来,无线局域网势必将取代有线局域网。  相似文献   

5.
对无线局域网进行了阐述,说明了无线局域网的特点、相关技术、网络结构及安全性,从而说明在未来,无线局域网将以它的高速传输能力和灵活性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解决有线网络无法克服的困难,弥补了有线网络的不足,将与有线网络一样成为网络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6.
吴琼 《安徽科技》2002,(6):41-42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WLAN)就是不需要埋设电缆线,却能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局域网与有线局域网相比有几个技术特点:一是无线局域网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无线局域网的通信范围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网络的传输范围大大拓宽,无线局域网的最大传输范围可达几十公里.二是无线局域网的抗干扰性强、网络保密性好.对于有线局域网中的诸多安全问题,在无线局域网中基本上可以避免.而且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的组建、配置和维护较为容易.本文对目前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及其应用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胡彬 《科技信息》2009,(14):195-19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很多地方的网络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现在局域网建网的地域越来越复杂,很多地方应用了无线技术来建设局域网。从应用需求方面考虑,无线网络很适合学校的一些不易于网络布线的场所应用。现在大部分校园都建有有线局域网,如何对原有网络进一步扩充,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处在网络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如何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来组建校园网。但是由于无线网络应用电磁波作为传输媒介,因此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危害无线局域网的一些因素的叙述,给出了一些应对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无线局域网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行。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苏州大学无线局域网工程中设备选型、安全认证以及设备供电等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并在工程实施中从实地勘测、环境影响、有线布线、供电和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现代化、大型化建筑消防疏散指示系统的要求,减少实际施工的时面临有线方式布线量大、进行安装和维护困难等缺点,提出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消防应急照明指示系统中的构想.通过在应急照明灯内部植入无线传感网络芯片CC2430的方式,使上位机软件能够实时的检测系统中各应急照明节点的参数信息和周围环境火灾险情情况,实现火灾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方面,在局域网组网上,速率可以达到千兆,但“接入点的固定和有限”,伴随着用户“移动办公”的需求逐渐强烈,有线接入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另一方面,多个局域网的互连,或者由于布线的多方限制,或者因为租用专线的高昂成本,使网际互连遇到障碍。无线局域网也就应运而生了,它所提供的“一点对多点接入”、“点对点中继”等工作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替代有线的高效高速的解决方案。 无线网络分为“点到点”及“主从”两种配置。“点到点”配置用于连接PC或便携式计算机,允许计算机在无线…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径流小区径流采样中有线数据传输带来的传输不便的问题, 基于无线局域网(ZigBee)技术, 设计 了一种低功耗的径流场水土侵蚀采样系统, 用于自动采集雨后地表径流样品, 并记录径流的采样时间等参数。 装置采用 TI 公司的 CC2530 为核心控制器, 负责无线数据收发及采样装置控制。 该系统由无线手持机和多台 径流采样装置组成, 无线手持机和径流采样装置组成星型 ZigBee 网络传输数据, 手持机作为中心节点负责整 个网络的管理及对各个采样装置的控制, 径流采样装置作为网络分节点, 根据中心节点设定的采样规则自动对 径流进行分离采样。 该系统使用 12 V 铅酸电池作为供电电源, 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低功耗设计。 通过径流场 的现场实验, 验证了该系统具有使用方便、 稳定性好和可靠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线缆网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在全向辐射的电磁环境下的响应信号。利用线缆网络BLT方程,结合蒙特卡洛统计方法构造全向辐射的电磁环境仿真模型,得到线缆网络各个节点在该漫射场环境下的时域、频域响应。其结果表明:蒙特卡洛方法建立的全向辐照模型与混响室内电磁环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全向辐照情况下,由于各管道串扰,线缆网络频域响应频点与线缆管道长度无对应关系;线缆分流点的时域响应信号成震荡衰减曲线,接匹配阻抗节点的时域响应信号与入射波形相似。  相似文献   

13.
汽车电器不变线束连接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传统线束由于车载电器不断增加而带来的复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连接汽车电器系统的不变线束系统。该种线束系统利用了汽车智能化电器接口的趋同化,接插件标准化,网络线束一致化,包括控制器局域网(CAN)线束、局域网络(LIN)线束和电力线束3种线束。基于该线束系统的特点,提出了2种对三维布局的方法。将该线束应用于一辆国产客车的电气系统,并进行了三维布局,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线束系统进行汽车电器的连接是可行的,且比传统线束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14.
无线局域网络技术中采用的基本接入方式是分布式控制DCF方法,但它需要解决2个问题:一是由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帧而出现碰撞的情况;二是随着网络总业务量的增多或出现突发状况时,急剧增大的碰撞率情况.为此,采用改进的退避机制的算法,以减少节点接入网络时冲突的方法,提高MAC协议的整体性能,并通过建立仿真子网模型予以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提高了网络吞吐量,解决了网络拥堵问题.提高了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15.
工程设计单位小型局域网的组建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小型局域网的特点,结构类型的选择,布线方法,操作系统的选择、安装与配置,安装防火墙和即时杀毒软件,并介绍了小型局域网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6.
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对设备间位置进行优化,是综合布线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对设备间位置优化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环境优先原则、网络总长度最短原则、极小球调整原则,重点论述了网络总长度最短原则。并探讨了一些实现网络总长度最短的具体方法,如:中间节点法、距离矩阵法、穷举搜索法、快速评估法。其中中间节点法给出了详细的数学证明,穷举搜索法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实践证明,这三个原则及具体方法在设备间位置优化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抑制工业局域网中互联电缆的信号反射,解决输入输出电路间信号畸变问题。方法论述信号反射产生机理,讨论解决反射问题常用的若干终端阻抗匹配方法,对其各自优缺点及适用场合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给出不同端接情况下具体仿真实例。结论在终端阻抗与电缆特性阻抗相匹配的条件下,能显著减少或抑制信号反射,对于源端串联端接电阻后电压出现的台阶架形状问题,应避免在源端连接任何接收器件。  相似文献   

18.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动向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信息业务种类和数量需求的增长趋势,说明通信扩大建设对光纤技术发展的原则性要求,包括延长传输距离,加大传输容量,发掘利用已设光纤的潜力和设计今后应用的新型光纤,光子器件和集成的加快研究开发,以及新技术必须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等要求。介绍光纤通信新技术近年研究,实验和应用的进展趋向,包括光纤放大器,密集波分多路,非零色散光纤和高性能光子器件与集成等新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In the cerebral cortex, local circuits consist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neurons, each of which makes thousands of synaptic connections. Perhaps the biggest impediment to understanding these networks is that we have no wiring diagrams of their interconnections. Even if we had a partial or complete wiring diagram, however, understanding the network would also require information about each neuron's function. Here we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an be studied in the cortex with a combination of in vivo physiology and network anatomy. We used two-photon calcium imaging to characterize a functional property--the preferred stimulus orientation--of a group of neurons in the mouse primary visual cortex. Large-scale electron microscopy of serial thin sections was then used to trace a portion of these neurons' local network. Consistent with a prediction from recent physiological experiments,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received convergent anatomical input from nearby excitatory neurons with a broad range of preferred orientations, although weak biases could not be rej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