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李小东  韦荣霜 《科技信息》2010,(30):I0168-I0168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师,她一生的创作成就以散文最为显著。"爱"和"美"的基调是渗透于她作品中的灵魂和文学精神。本文就其"爱"的真情和"美"的笔触所讴歌的母爱、童心和大自然略作探析,以感受其散文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冰心是五四时期极负盛名、给当时社会以广泛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侧面。她那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焦灼心情;她那丰富的想象,清丽飘逸的风格,曾惊动千万的读者。对我国前期的新文学运动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这位有重要影响的作家,长期以来,评论界指责多于肯定。有的说:“冰心的作品是最属于她自己的,不反映社会,却反映了她自己。”有的说:“冰心出身于资产阶级。她的创作的基本思想是超阶级的爱。冰心是属于反动的资产阶级作家。”这些批评是不符合  相似文献   

3.
提及宗教与文学,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宗教与浪漫主义文学间的联系。冰心早期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小说”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本文结合冰心的教育背景,分析基督教思想观念对她早期“问题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内容和主题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有小说,也有散文,但是她早期的诗歌《繁星》和《春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是五四诗坛上女性文学的萌芽。《繁星》,作于1919年到1921年间,于1923年正式出版。这部诗集是由164篇小诗组成的,每篇大概5行左右,最长的也只不过15行。每一篇都洋溢着年青作家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充满着作家对自然、对世界的爱。《繁星》的形式和风格都大大地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文艺界出现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作品。当时,冰心还是个大学预科生,在新…  相似文献   

5.
冰心对儿童的颂赞受到印度文学巨子泰戈尔的影响,这是人所共知的。两位诗人都是那样钟情于儿童,以满怀的热爱歌唱儿童的世界。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注意了冰心拿来的胆识和气度,忽略了她所以拿来的原因。即使探究原因,也往往强调五四时代的作用,而淡化了两位诗人思想和创作发生共鸣的一些内在根源。冰心曾说,泰戈尔的“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他的存蓄与发挥“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爱心的殿堂——《冰心儿童文学作品选》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是几代人熟悉、爱戴、敬仰的作家 ,从校园飘来的朗朗书声里 ,有她永远讲述的娓娓动听的故事 ;听着她故事长大的人又带着他们的孩子继续听着讲着她那经久不衰的故事……冰心先生从 2 0世纪的开篇走来 ,横穿漫漫时空 ,在生命的 99年间 ,她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的诞生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冰心的文学创作从 1 91 9年开始 ,到 1 994年基本搁笔 ,创作活动达 75年。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成就最卓著、影响最广泛的当属儿童文学。冰心从 2 0世纪2 0年代到 90年代为儿童创作从未中断过 ,像她这样一生为儿童文学事业奉献 ,…  相似文献   

7.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明显地体现了文艺“为人生一的观点,从问题小说到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轨迹,标志着她可贵的探索精神及其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8.
《小团圆》详述了四个弗洛伊德式的梦,分别是“大太阳里微笑的脸”“没有树干的棕榈树”“有裂纹的小橱”“松林间的小木屋”,由此串联出九莉的感情之路,即爱的确定-爱的屈服-爱的伤痛-爱的终结,她逐步认清爱的现实,并最终完成对自己的精神疗伤。梦境叙述也使得《小团圆》获得新的艺术价值,张爱玲在创作中展示出潜意识的精神作用,成功地解析了九莉之情感态度,描绘出一位女性心理和生理成长成熟的曲折历程,也在一定层面上呈现了张爱玲的内在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中国小诗的奠基人,也是新文化运动之子,她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爱与美、温柔与和谐的气氛。她高扬爱的哲学,热烈歌颂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含蓄中品尝着对童幼时母爱的甜蜜,而这杯冰心满斟的生命之酒,同时却深深影响了海外的菲律宾华文文学,让无数旅菲华人游子魂牵梦绕,铸就了他们心中的爱的圣杯。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有一位与冰心同时出现于中国文坛并享有齐名之誉的女作家庐隐。那时候,“凡是略微看过新文学书籍的人,没有不知道庐隐女士的”(周乐山《悼庐隐女士》)。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她留下了篇幅众多的小说、散文,真实展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下一部分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光明境界的心声。茅盾先生曾将其誉为“五四的产儿”,称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  相似文献   

11.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一生坚持的信念,她爱写作、爱生命、爱孩子、爱自由、爱自然、爱父母、爱家庭,爱祖国,她是一个和爱、善良、纯洁紧密相连的世纪伟人.简析冰心的爱,是对生命、孩子的纯洁的爱,是对大自然的有如大海般博大的爱,是对亲人对祖国的永远的爱,是对清丽脱俗的古典美的爱.她的散文体现出一种人生的真实的美丽.  相似文献   

12.
冰心的散文语言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特色。她的笔触清新自然,画面美丽恬淡,寓意含蓄委婉,意境新奇高远,每一个字都如水洗过般清纯,每一个字里又都饱和着作者情感的笑语与泪滴,因此被誉为“冰心体”。所谓“冰心体”,就是冰心首创的文白交织、中西融和的一种文学语言。它是承袭了中国古文的典雅蕴藉,又吸收了殴美文字的活泼自然,从而兼备“白话文的流利晓畅”和“文言文的凝炼  相似文献   

13.
在新文学的园地里,冰心十分钟爱那种“平凡的小小的花”——散文。她自己曾经说过:“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客观地说,在冰心六十多年的创作中,散文的艺术成就最高,并且最能体现她那“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艺术风格。善于描写景物,是冰心散文的一大特色。她运用清丽轻柔、婀娜多姿的文笔,溶情于景,丝丝入扣,描绘出一幅幅浓淡得宜、幽美深沉的图画。她娴熟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在散文中开拓、烘染出一种诗的意境。本文拟就冰心散文写景艺术的几个方面,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弑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弑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伤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荒原上的孤独者--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她凭借着自己的文学天赋,直觉地将自己的经验世界转化为小说世界,把创作作为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她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她告诉人们,人间无爱。她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关系,以“人生挑剔者”的姿态极尽揭露人性冷酷、自私、丑恶之能事。她力图展示人们对生存的无可奈何,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充满了荒谬。她将解剖的力量集中在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血缘亲情关系上,力透纸背地表现扼杀血缘亲情的三大毒素:金钱,自私与变态。她所展示的荒原般的小说世界源自于她的荒原般的精神世界,她所写的故事均来自她的生命体验的最深刻的部分,她是一个踟蹰于荒原般的世界中失落了希望的孤独者,正一点一点地沉入巨大的心灵黑洞。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为代表的学术论著中,撬动了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凝固了的结构和定论。董之林通过对周立波、赵树理、李辈、路翎、王蒙、邓友梅等作家在“十七年”中的创作所作的透视性解读,真实地呈现了“十七年”创作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董之林在研究“十七年文学”时,把文学现象放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她敏锐地注意到了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文学环境的转换,注意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突变和乡村生活经验的更新,并且她对“史诗”的含义进行了有益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其创作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俄苏文学、欧美文学、拉美文学以各自不同的精神气质、审美品格、文化特色给予其多重启迪,透视作家的创作.我们发现她始终在不断追求创新,寻求突破。外国文学对于王安忆而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资源,更是一个反观自我的窗口,本文试图通过对她创作过程的梳理以勾勒出其外国文学接受的图谱。  相似文献   

19.
丁一先生是国内知名的散文诗和散文作家,已先后出过《情感世界的探索》人生命之恋人《维也那之恋》等10多本著作。“爱”与“美”始终是他创作的灵魂和主旋律,近读他的新著《丁一美文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对这位在文学领域中始终坚执诗意人生守望者立场的作者,不由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爱”与“美”是互为对象的两种价值属性,“爱”是主体心灵的一种“美”,“美”是客体中折射出的人类心灵的“爱”。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决定,是诗意人生的最重要的内容。“爱”与“美”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而在丁一先生的著作中,这…  相似文献   

20.
“向内转”是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向内转”、创作心理研究与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是鲁枢元1980年代学术研究的重心。鲁枢元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言语学研究与精神生态研究也生发于文艺心理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内向性与主体性色彩。虽然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生态学的跨界研究,分属于鲁枢元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文艺研究,但三者之间具有血脉联系和思想共性,即鲁枢元一以贯之对精神、心灵与内宇宙格外关注。因此“向内转”不仅是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也是贯穿于鲁枢元整个学术生涯的“关键词”,体现了鲁枢元文艺思想的精神底色和学术研究的总体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