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合理的畜群结构,是组织、管理生产,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若尔盖县牦牛畜群结构优化方案的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将建立的牦牛畜群结构数学模型作了一些相应的变换,然后引入线性规划的方法,以产值为目标,根据我们实测和调查的参数,在饲草量和畜群平衡状态受限制的条件下,对牦牛畜群结构最优出栏方案和产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的牧业生态系统,太阳能输入这一生态系统后,经过牲畜的转换,得到了肉、乳、毛、皮等畜产品。畜牧业生产的目的是在于优质、高产、低成本地获得产品,从生产角度出发要求提高适龄繁殖母畜在畜群中的比例,减少非生产畜的比例。因而合理的畜群结构,可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畜群结构是畜牧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普遍存在畜群结构不合理现象,特别是放牧畜牧业。因而非生产畜比例大,物能耗损多、周转慢、经济效益低。藏系绵羊(简称藏羊)是我国第二大绵羊品种。为合理组织养羊生产,本文用系统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藏羊畜群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构成一个 Lcsle 矩阵模型,以描述藏羊群的性别、年龄结构状态:X_t=AX_(t-1)-X_tH 其中 AX_(t-1)反映羊群自然变动情况;H 是人为控制量。此模型反映藏羊畜群结构优化的预测结果。为使畜群结构最优,且经济效益最高,我们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了产品、产值的接挂运算,从而得出多种方案。  相似文献   

4.
畜牧生产系统的有效结构,是保证系统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系统内各要素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多层递阶等诸多复杂关系中,家畜种群内各组畜群的水平结构,历来是畜牧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畜群周转表的调整、规划以及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最优结构的方法,在理论上不乏科学合理的思想,但其在实践意义上的欠缺和局限性,可以从目前畜群结构普遍不合理的现象得到  相似文献   

5.
编后     
由四川省民委和四川省畜牧局分别下达的四川省高寒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运用系统分析和最优化技术,在若尔盖和红原县对高寒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向、规模、畜种配置、畜群结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已取得第一期成果。经农业系统工程专家们鉴定认为,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先进水平,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研究结果,给领导部门决策草地畜牧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本刊将研究项目的主要论文集中刊出,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占中国国土总面积30%的43亿多亩(288万平方公里,2880万公顷)草地,有各种大小家畜18100多万头;全国71.6%的羊(绵羊、山羊),39.3%的牛、马,13%的猪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占世界牦牛总数90%以上的我国的1300多万头牦牛,全部饲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18亿亩高寒草地上。以草食家畜为主的畜牧业,  相似文献   

7.
牦牛是川西北草地主要畜种之一,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获得了极为良好的适应性:牦牛高度适应高海拔、低气压、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其他牛种难以生存的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和粗放的饲牧条件,为牧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乳、肉、毛、役力及燃料,是藏族人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但是,受其分布区域严酷的自然气候条件所制约,牦牛表现为晚熟、生产性能低、牛群周转慢、产品商品率低。为在短期内提高其产品产量,改变其落后的生产性能,历史上曾采用种间杂交手段。用黄牛(♂)与牦牛(♀)交配产犏牛,利用其杂种优势;但受  相似文献   

8.
曾庆 《甘孜科技》2004,35(2):18-21
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气候寒冷、属典型高原气候。地广人稀、是藏民族聚集地、距离中心城市远,交通、能源、通讯不发达,经济发育程度低。畜牧业是全县农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牧民纯收入主要来自畜牧业。牦牛、藏羊是全县畜牧业的优势畜种,而1308万亩天然草地更是全县3万农牧民永续利用的不竭资源。然而我县畜牧业基础脆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却不能为他们增收、致富奔小康带来更多利益。其主要原因是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畜产品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畜牧业生产未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研究畜产品出路问题已成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畜产品加工与销售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多年的发展中作为高原特产和特色畜产品优势未能发挥出来,产品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竞争力低,销售渠道窄、销售号小.根据我县畜牧业及畜产品现状,我们不能靠牧民在这种靠自然放牧的生产条件下去摸索、探讨发展牧业的途径。而应主要依靠各级党政及畜牧部门指导、推动发展牧业生产,解决我县畜产品出路问题,变资源优势为产品比势、市场比势,进而转变为产业院势,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才能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藏那曲县60户牧民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发现,所调查的牧户人口呈成长型结构(即总人口的67%为劳动力人口),但由于牧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母畜比例和家畜出栏率均很低,仍然是"自给自足"型的初级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牧民收入结构单一,主要来源于草地畜牧业。文章建议扩大母畜的饲养比例,通过新技术提高母畜的繁殖率和产奶量,以提高当地牧民生产和生活水平,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西北部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洲和凉山彝族自治洲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通称川西北草地,是四川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川西北草地畜牧资源十分丰富。有可利用草地1.6亿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地、草山总面积2.4亿亩的66.7%,是全省耕地面积的1.6倍。有适应高寒生境条件、耐寒耐粗放的牦牛、藏系绵羊、藏马、藏山羊等优良地方畜种;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史。饲草通过牲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川西北草地的牦牛群中流行着一种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新的传染病,当地称为牦牛“拉稀病”(牧民称“小牛瘟”),这种病流行面积逐年扩大,发病和死亡的牦牛逐年增多,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我们从1980年起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细菌、衣原体、病毒)等方面对本病进行了连续四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的草地资源与草地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有十四个主要草地植被类型。它的草场面积大,产草量高,载畜潜力大,但目前放牧利用率低,草食家畜少。南方草地畜牧业总的情况是发展缓慢。可是草地有5.6~8倍的增产潜力,且有推动南方草地牧业发展的其他有利条件,我国南方草地牧业在未来必将获得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草地畜牧业是甘德县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始终关系到全县经济和社会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畜牧业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县草地畜牧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草地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草地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已成为草地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甘南州牧业生产现状,应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甘南州主牧区最优畜群结构模型,为畜牧业生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牦牛205万头,是我州畜牧业的支柱。但牦牛是一个原始品种,晚熟,生产性能低,其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从1976年起开始运用普通牛冻精配种改良牦牛,以期提高其生产性能。牦牛同普通牛杂交属种间杂交,据文献报道,由于受种间隔离机制及精卵细胞捂抗作用的影响而受胎率低,妊娠后期易患羊水过多症而流产率高。1976和1977年我州用黑白花奶牛冻精配种牦牛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论点。为探索提高牦牛用普通牛冻精配种的受胎效果,1978—1982年在石渠县国营牧场进行了不同组合受胎效果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评估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对四川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13个乡镇的153户牧户进行了入户调研,综合分析了高寒地区各调研户户均饲草供给、家畜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及家庭收支情况,提出了阻碍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饲草供给不足、经济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滞后等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调研结果可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促进高寒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牧区生态安全和牧民增产增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碌曲县天然草原肥美广阔,牧草茂盛,森林、水能资源也很丰富,是高寒地区发展牛(牦牛、犏牛、黄牛)、羊(甘加羊、欧拉羊)、马等家畜的有利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激发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牧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营原始,长期超载过牧,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牧区经济改革的新形势,加速草原建设,推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碌曲县畜牧业生产现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北方草原生态环境、草食家畜品种改良与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多年来开展的以羊养殖为主的草原生态畜牧业试验结果,初步报道了在荒漠化草原地区以草食家畜良种繁育与草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为主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青海,幅员辽阔,草原广袤,畜牧业历史悠久。千百年来,青海各族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辛勤耕耘于“世界屋脊”,开发了祖国这块畜牧业宝地,培育出了适应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藏羊、牦牛等十余个独特的家畜品种,积累了畜牧业生产方面的丰富经验,在人类和中华民族的畜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优化牦牛饲养方式的途径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州阿坝青藏高原牦牛经济园区这一平台,充分发挥牦牛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研究解决牦牛养殖业中一些瓶颈技术问题的同时,充分应用牦牛研究已取得的技术成果,进行技术集成,建立《牦牛优化饲养配套技术规范》;通过示范带动牧民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型饲养方式转变,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显著提高牦牛业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有效防止牦牛养殖区生态条件进一步恶化,实现高寒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做强做大牦牛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