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西方近现代学术“分科治学”的规则,文学是文学,批评是批评,文学有文学的文体(抒情体或叙事体),批评有批评的文体(大抵是论说体)。但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不去论说而去叙事(如汉代的史传体批评)或抒情(如六朝的骈体批评和唐代的诗体批评)。中国传统文论的经典性文本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等,从文体分类上考察都不属于论说体而是文学文体。如何看待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破体”现象?或者说,如何评价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文学性或诗性特征?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其意义不限于“批评文体”本身,而是可以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找到一种新的入思方式或新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袁枚性灵说推动了清代文学的解放。具体表现为:1.诗人真性情的解放。它是对传统诗学“以礼制情”、“主理抑情”、“以政治功用代替抒情”的反拨。2.创造精神与个性的解放。它一反宋元以来规唐模宋的诗学思想,张扬个性与独创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学思想。就丰富性而言,他有着汉代一般文论家不具有的理论的体系性;就独到性而言,他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汉代文论中是一种深刻而卓越的见识,即使对后代中国文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发展,如“诗骚”传统的建立、文学创作论等,都有不可限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家的老舍,具有丰富的文学理论观念.其早期的<文学概论训义>是一部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的力作.老舍的文论建构,贯通古今而又立足当代,兼顾中西又突出民族传统,并以特色的理论成果与世界文论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论史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古已有之,争论焦点在于文学是否为道德服务,"为文艺而文艺"、"为道德而文艺"两种观点旗鼓相当。本文从中西方文论史上文学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 ,文学本身就含有人性启蒙的作用 ,这为我们研究文学存在和个性存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中国传统文学正是以自己的价值方式参与了个性价值的原始建构。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特征是一种情感精神 ,它建立在文学的抒情功能基础上 ,从个体身上找到了“情感”这一特征作基点 ,并将其从自然属性中分离出来升华为一种精神或哲学 ,由多层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最终演进成具有理性品格的现代个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与文化语境张荣翼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问题提出来。在文论史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理论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不是提问,是具体的答案而不是思考的过程。但是,仔细翻看一下他们对文学的定义,可见出其间的千差万别。对于什么是文学,它有什...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作家。其文学观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扬文学本体性,致力于文学独立自由,拒斥政治,商业对文学的侵蚀。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五四文学启蒙,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其自由观与功利观分别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貌似对立,实现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魏北齐时期,曾活跃着一个文士集团,它不仅使与之对峙的西魏北周士人相形失色,亦令以文学自诩的南朝文人刮目相看;其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令人瞩目,而它的悲剧命运更令人深思Z隋唐人士对他们的评价甚高,而近现代人对他们的评价又远过分忽略。有鉴于此,本文将对东魏北齐文士集团的情况加以考察,并给予其客观的评价。-,东魏北齐文士集团的形成自北魏分裂后,北方形成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对峙的局面。东魏北齐地域辽阔,国力强盛,加以承袭北魏都城洛阳的典章文物,这是东魏北齐文士集团形成的沃土。基于对“人物流散,何以为国’的忧…  相似文献   

13.
非思辨特征是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民族文化品格的突出体现。非思辨特征体现在:范畴创构的形象性、表述的感悟体验性和意旨的不确解性三个方面。其审美功能则体现于:开放性的接受功能、与文学实践共时在场的理论指导功能、切近文学本质的表述功能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非思辨特征的分析与阐释对于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个性和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与元代浪子风流,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子群体对传统的两次叛逆,其行为的放荡、个性的张扬以及狂浪背后的迷们痛苦,令人咋舌。文章试图通过魏晋风度与元代浪子风流,探析传统思想裂变后士人的心态,说明士人于两难抉择时的痛苦无奈。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论以“扣其两端”、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来进行文学批评,在文学与非文学之辨上提出了其适当的度、平衡点就是“以能文为本”;在创作规范上提出了“不雅不俗”、“不今不古”、“法而不法”等崇尚;在作品评价上提出了“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等判断。传统文论以“扣其两端”、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给自己的思辨判断留出了足够的空间,给予自己更大的发挥天地,也更切合批评对象的实际情况。传统文论“扣其两端”、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来自于古代文人做人的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被视为“毛病”、“错误”而尽量加以排除;比较文学学者却认为翻译中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其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文论中的阐释学、解构主义、描写翻译学派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有效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文字作品有《曾巩集》和《隆平集》两书:在这两书中,属于曾巩自用的"文章"一词80见,少数是广义的,多数是狭义的;"文学"一词33见,除特殊个例,皆为"杂文学"概念。相比之下,在曾巩文论中,"文章"的分量和地位比"文学"重得多、高得多。据此,对曾巩这位文章和文学的双创作家,其人文形象,总判断为文学家、散文家,是片面的;认定他主要是文章家,其次是文学家,才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的现行文论教科书,在理论框架上,“基本上是苏联三十年代的老框框”,缺乏民族特色,“并没有把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融进内容中去”,因而要打破框架,“建立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现行文论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在表层上的确是苏式框框,但在深层结构中却有足够的民族特色。现行文论教科书并不缺乏通常所理解的民族传统或民族特色。因而,那种意欲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论体系的主张,至少在方法论上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亚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论长期处于世界边缘的地位,在被世界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应有的身份性。20世纪此起彼伏发展的西方文论其优势之一就是地缘性。因此,地缘文明是审视东亚文论的一个有益视角。在历史上,东亚地缘文明水乳交融,但当代东亚地缘文明并没有发生更为有效的互动,特别是在文论方面。在东西方文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地缘文论,将进一步促进东方文论的自身建设、东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与整个世界文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文化格局发生普遍变化,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文学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冲突日渐激烈,解剖文学与文化现象的良好途径是进行中西文论的比较,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从传统的文论模式入手,有助于认识中西文论各自的民族特点及其独具有理论价值。同时,立足于现代科学的高度去评判东西方文化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传统模式和历史逆转,并针对二者关于文艺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