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十六烷基叔胺、环氧氯丙烷、正丁醇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新型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阳离子中间体与五氧化二磷的摩尔比为1.7︰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5 h,磷酸单酯含量达70%以上。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了产物结构。  相似文献   

2.
阳离子醚化剂(CHPTMAC)是淀粉等天然高分子进行阳离子改性的重要单体.阳离子醚化剂产品溶液中副产物对下游产品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了双季铵盐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环氧氯丙烷)n(三甲胺)=1.05,pH值为8.5,分段进行反应,10~15℃反应1 h,35~40℃反应2 h时,反应收率可超过97%,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双季铵盐等副产物的生成.合成得到的产品粗溶液采用真空恒沸载汽蒸馏的方法进行精制,精制后的产品中w(CHPTMAC)=69%,w(环氧氯丙烷)≤0.0005%,w(二氯丙醇)≤0.001 5%,w(双季铵盐)<1%.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油酸甘油酯和马来酸酐为原料,以丙酸钠为催化剂,经酯化、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酯化反应工艺条件:马来酸酐与单油酸甘油酯摩尔比为2∶1;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90℃;催化剂用量10%(相对于单油酸甘油酯的摩尔分数)。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性能,25℃时临界胶束浓度ccmc为1.37×10-4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为33.9mN/m,饱和吸附量Γmax为2.52×10~(-10) mol/cm~2,分子最小吸附面积Amin为0.66nm~2,降低表面张力效率因子p(c20)为4.41,泡沫体积为300mL,泡沫稳定性为96.7%,乳化分水时间为144.5s.随着温度升高,ccmc,γcmc和Γmax均减小,Amin和pC20增大,发泡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一种三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三(2-氯化十二烷基二甲铵基乙基)胺(TCDAEA)。以三乙醇胺、氯化亚砜为原料,经分子内亲核取代合成了中间体三(2-氯乙基)胺并通过乙酰化法测定其转化率;然后以三(2-氯乙基)胺与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经季铵化反应合成了TCDAEA。并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考察了催化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质量分数、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与三(2-氯乙基)胺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产品产率的影响及其对产品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氢氧化钾质量分数为0.3%、n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n三(2-氯乙基)胺=3.9、溶剂质量分数为20%、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h时,产品收率可达96.56%;在上述条件基础上,在25℃、临界胶束浓度为4.2?0-4mol/L时,产品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至25.2mN/m。此外,用FT-IR方法对中间体和产物TCDAEA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表明,TCDAEA是一种新型的三聚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5.
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与阳离子醚化剂和碱性催化剂的混合物进行反应,采用湿法合成季铵型阳离子淀粉。通过对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等重要指标的分析,着重讨论了合成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醚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取代度及反应效率的影响;确定了用氢氧化钠为催化剂时的最佳反应条件。所得产品适用于造纸工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多元醇、环氧氯丙烷和叔胺为原料,合成了多羟基烷基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讨论了催化剂、温度和投料摩尔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研究了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八氟戊醇、马来酸酐、1,4-丁二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子表面活性剂—1,4-丁二醇双琥珀酸八氟戊醇双酯磺酸钠。通过实验得到各步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单酯化反应:马来酸酐与八氟戊醇摩尔比为1.2:1.0,加入占马来酸酐质量1%的无水乙酸钠,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90℃;双酯化反应:八氟戊醇马来酸单酯与1,4-丁二醇的摩尔比为2.1:1.0,占八氟戊醇马来酸单酯质量1.5%的对甲苯磺酸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7h;磺化反应:NaHSO3与1,4-丁二醇双马来酸八氟戊醇双酯摩尔比为1.0:2.2,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6h。对终产物的性能进行测定,表面张力为:29.6 mN·m-1,CMC为0.005 g/L。  相似文献   

8.
十二烷氧基双氧乙烯基乙酸咪唑啉乙酸盐的合成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十二烷氧基双氧乙烯基乙酸为原料,与二乙三胺反应合成了咪唑啉环,进而合成了乙酸盐型咪唑啉两性表面活性剂.测定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起泡性能和临界胶束浓度,讨论了反应条件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找出了成环反应的最佳条件.即以乙酸异戊酯为溶剂,二乙三胺/十二烷氧基双氧乙烯基乙酸摩尔比为4∶1,在184℃以上反应8.5h.  相似文献   

9.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进行化学改性,合成了一种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F4,并考察了各因素对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淀粉5g,引发剂0.35g,丙烯酰胺10g,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h.阳离子化条件为:氢氧化钠0.08g,阳离子醚化剂3g,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h.  相似文献   

10.
液体阳离子醚化剂合成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离子醚化剂(CHPTMAC)是淀粉等天然高分子进行阳离子改性的重要单体。阳离子醚化剂产品溶液中副产物对下游产品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了双季铵盐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环氧氯丙烷):n(三甲胺)=1.05,pH值为8.5,分段进行反应,10~15℃反应1h,35~40℃反应2h时,反应收率可超过97%,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双季铵盐等副产物的生成。合成得到的产品粗溶液采用真空恒沸载汽蒸馏的方法进行精制,精制后的产品中w(CHPTMAC)=69%,w(环氧氯丙烷)≤0.0005%,w(二氯丙醇)≤0.0015%,w(双季铵盐)〈1%。  相似文献   

11.
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木质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素是天然芳香族可再生资源,从人类发现木质素到确定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研究其基本官能团种类及化学结构,至今已有180年历史。但由于木质素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研究进展缓慢。笔者阐述了木质素及其化学研究体系的形成,综述了木质素研究的进展,分析了木质素研究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了今后木质素研究的方向和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2.
13.
白腐菌产木素过氧化物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置和振荡两种培养条件下研究营养条件对白腐菌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1igninperoxidase,LiP)的影响。静置培养时,LiP在碳氮比(C/N)低的培养基中显示较高的酶活力,碳源以葡萄糖(0.02%)和糊精(0.18%)同时存在及分段加入要比单一葡萄糖作为碳源时获得更高的酶活;振荡培养时,在碳氮比高的培养基中LiP酶活最高,而类似于静置培养的氮源组合及分段模式却明显地抑制了LiP的合成。优化后,静置培养在第6天可获得7560U/L的酶活;振荡培养在第8天获得6500U/L的酶活。发酵液中LiP酶活力与菌体分泌的其同功酶的数量成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圆柱型光催化反应器中,以UV-A light(功率11W,波长253.7,nm)作为光源,对含有紫丁香醇模型物的木素类有机废水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研究讨论了悬浮体系中TiO2光催化降解紫丁香醇木素的反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紫丁香醇结构中部分双甲氧基在光照的条件下,与苯环发生了断裂,生成了具有单甲氧基结构的中间体——愈创木酚和一些其他低分子有机物;通过联立公式对降解过程中的紫丁香醇和愈创木酚的浓度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木素在黄柳(Salix gordejecii)纤维细胞壁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制浆造纸的关系.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SEM-EDXA)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研究了黄柳纤维细胞壁的分层结构,以及木素在细胞壁各层中的分布.TEM结果表明,黄柳纤维细胞壁分为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外层、次生壁中层及次生壁内层.CLSM图像显示木素在纤维细胞各个壁层中分布不均一,细胞角隅区木素含量最高、其次是胞间层,次生壁最低.导管中的木素浓度比纤维细胞中的高.SEM-EDXA研究表明细胞角隅区、胞间层、次生壁中层的木素浓度比为2.15∶1.32∶1.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蒸煮黑液中木质素对污染负荷影响,研究了红松木片化学浆蒸煮黑液的污染特性及特征污染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建立了快速测定液相木质素的分析方法及木质素对COD贡献的工作曲线,探究黑液中木质素对总COD污染负荷的贡献.结果表明蒸煮过程中,黑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溶解态有机物,可生化处理性差,成分复杂,主要有机污染物为酚类和有机酸类物质,其中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高达84.34%;经测定黑液中木质素浓度为65.7g·L~(-1),产生COD_(cr)值高达93 640.86mg·L~(-1),占黑液总CODcr含量的51%左右,黑液中木质素对黑液废液污染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外层脂多糖组分,可引起机体发热反应,重症将导致休克,而内毒索对热或有机溶剂都十分稳定,通常的灭菌操作难以使之除去.本文采用高沸醇木质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对内毒素的吸附剂,对它们与内毒素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下,高沸醇木质素酚和高沸醇木质素胺都能吸附水溶液中的内毒素,加入有机溶剂后又可以释放出吸附的内毒素,解吸后的高沸醇木质素酚和高沸醇木质素胺可以再吸附内毒素,高沸醇木质素衍生物可成为清除内毒素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Lignin is one of the main three components in botany, and is one reproducible resource. It has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more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phenolic hydroxyl function group, alcoholic hydroxyl function group and methoxyl function group, so it has more reactivity and reaction active points [ 1, 2, 3, 4, 5, 6].Polyethylene oxide is applied in more fields as one kind of nonionic macromolecule. In papermaking industry, it is often used as dispersion agen…  相似文献   

19.
紫茎泽兰甲酸和乙酸木素的热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紫茎泽兰这种外来入侵杂草,采用甲酸和乙酸溶液从其茎秆中提取了甲酸木素和乙酸木素,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对木素产品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木素具有类似的玻璃化温度(Tg),且升温速率对于玻璃化温度的测定无明显影响。2种木素在氮气氛围下的非等温热解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200~450℃为主要热解阶段。进一步的热解动力学研究发现这2种木素的热解反应在主要热解阶段的低温区(200~300℃)为表观1级反应,而高温区(300~450℃)为表观2级反应。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研究了小麦草(Triticum ×aestivum C.V.Yang No.2)碱木质素和磨草木质素的特性,发现在官能团含量、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等方面,碱木质素和磨草木质素相比,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