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一再延宕这个问题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哪一篇论著都不可能完全解读《哈姆莱特》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哈姆莱特人格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及其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论证了哈姆莱特不同人格间的对话是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哈姆莱特》突出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主人公哈姆莱特身上所蕴含的机智、勇敢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全部特点,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和迟疑不决又使得他的复仇故事最终归于悲剧。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所有内涵都显现在这里。人文主义对于社会的批判充分显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比起其它三大悲剧来,它的思想不及《哈姆莱特》深沉,技巧不如《奥塞罗》完美,情节不及《麦克白》集中,但要说到规模的宏大,构造的复杂,气势的磅礴以及表现方面的惊心动魄,出奇制胜之处,那就不是其它三大悲剧所能企及的了。下面,笔者从《李尔王》的典型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三方面来对以上论点进行试析。一、鲜明的典型形象十七世纪初,英国已经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伊丽莎白时代的繁荣安定已经转化为整个社会日益激烈的动荡不安。随着现实的变化,莎士比亚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他产生了悲观的思想。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引起了他创作上的变化。他从大量写历史剧、喜剧,转为主要写悲剧。在悲剧思想主导下创作的人物一个个以悲剧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关于哈姆莱特延宕的解释,存在一个共同的误解:把复仇理解为仅仅涉及哈姆莱特一人的事情,相对忽视其对手克劳狄斯。博弈论则另辟蹊径,将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指出哈姆莱特的延宕是两人在互动中产生的选择困境所导致的结果,从而为破解哈姆莱特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欧洲各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的长篇杰作《堂吉诃德》把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而曾经照亮千万人心灵的人文主义理想却日趋幻灭,历时三百年之久的人文主义文学也开始缓慢地退出历史午台。文学典型凝结着时代的精神。哈姆莱特、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恰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同是反映同一个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7.
延宕与死亡是《哈姆雷特》与《喧哗与骚动》两部悲剧共有的故事主线。一方面,二者之间在各自主人公个体的悲剧意义阐发中呈现一定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二者作为整体在与哈姆雷特和昆丁两个不同的生命个体结合时,因为各自的色彩不同,呈现出了对立的价值取向和悲剧基调。  相似文献   

8.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在题材挖掘、现实描绘、情节构织、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卓绝的地步,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总体特色.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推陈出新,思想深广;生活画面广阔,悲剧气氛浓烈;情节生动丰富,场景富于变化;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复杂典型;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特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最有代表性。他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但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对他影响最大。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叫“果壳中的宇宙”?果壳中的宇宙出典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莱特》。在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有这样一句吟唱:即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艺术与科学  相似文献   

13.
张静 《科技信息》2009,(21):I0173-I0173,I0224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杰出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诗人,被认为是跨时代的文学巨匠。他一生钟情于希腊悲剧,不懈研读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充满悲剧的宿命论色彩.反映了他本人对生活的悲观主义情绪。在哈代的文学生涯中,《德伯家的苔丝》是他最具艺术魅力、内涵最丰富的作品,也是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思想艺术上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不但使这些影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反映了作者在世纪末的迷惘与困惑。本文就《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悲剧的形成原因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宗教思想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爱弥儿》以及《社会契约论》中分别提出自己的自然宗教观和公民宗教思想。自然宗教观强调信仰的自由和人民的自主,公民宗教是针对当时西方存在的政教绝对化而提出的一种思路,公民宗教在保证个人信仰自由的同时,激发出人们对于国家的义务,使人们在对宗教信仰忠实的同时,忠实于国家政治。卢梭的宗教思想使其社会契约论在宗教领域得以合理延伸。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分析霍桑的道德思想,通过其在《红字》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揭示霍桑道德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指出他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宗教教义基础上又不同于宗教教规的道德观,而后又进一步阐述了他这种道德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中存在的希腊神话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典故在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和暗示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哈姆莱特将自己与赫拉克勒斯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因女人受害的心态;他在与雷欧提斯的争吵中提到希腊神话中的一场神祗之战,暗示了叔侄之间即将到来的宫廷斗争。《哈姆莱特》的整个情节与阿迦门农之子奥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故事形成了互文性,凸显了《哈》剧的现代性和人文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笔下典型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俄底蒲斯王》、《哈姆莱特》、《等待戈多》均以巨大的悲剧力量深深地震撼着当时的和今日的读者。本文针对作品主人公作比较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从另一角度观照他们的悲剧意义。 英雄·巨人·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当距今二千四百余年的雅典伴着蔚蓝色的爱琴海、拥有奴隶制的辉煌时,被誉为“戏剧界的荷马”的索福克勒斯,写出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繁荣极不和谐的著名悲剧《俄底蒲斯  相似文献   

19.
悲剧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了历代丰富复杂的文艺现象,在批判继承历代美学理论家的悲剧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马克思、思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拉萨尔在剧本《济金根》中所宣扬的错误的悲剧观念,阐述了自己悲剧思想,恩格斯并在信中提出了关于悲剧是“历史的必  相似文献   

20.
《长日入夜行》中杰米蒂龙的形象表现了奥尼尔的悖论美学,即“矛盾产生动能”的创作理念。通过分析杰米对其家庭成员的复杂矛盾的感情以及他叛逆的社会宗教价值理念,可以发现其隐藏在愤世嫉俗的享乐主义面具下的人文主义思想。而奥尼尔正是通过塑造这种正反矛盾的悲剧英雄形象来表达他对尼采的“有力的悲观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