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怀志 《科技信息》2010,(4):160-160,162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本文试图从"通变"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两者关系;"通变"思想的来源;文学历史建构中的继承和创新;通变观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等方面阐述刘勰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2.
邓新华教授新近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是目前国内最为完备的一部有创新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接受理论史著作,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曾提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文学继承和创新原则,笔者认为以此来概括该著的理论特色甚为允  相似文献   

3.
尝试将刘勰通变思想与混沌学作一对话,以求更深入地揭示刘勰通变思想的内涵。重新解读刘勰的《通变》篇,从世界观、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把握“通变”论的主旨。刘勰以通变思想审视文学现象,洞悉文学发展无序中的秩序,揭示其“变而不变”的规律。刘勰通变论在思维方式层面上与混沌学有相契合之处,将给当代学术以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5.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熔裁》、《章句》、《附会》三篇,是讨论结构谋篇的主要篇章。(《神思》篇论构思,也属谋篇)黄侃《札记》言《附会》云:“循玩斯文,与《熔裁》、《章句》二篇所说相备。”范注亦云:“《附会》篇即补成彼篇之义”(指《熔裁》)。并指出《章句》亦有与《附会》同义之处。这三篇专论,分别从宅情位言、熔意裁辞和结构统篇等角度对结构谋篇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论述,散见于《总术》、《神思》、《通变》、《诠赋》、《定势》、《史传》、《论说》、《封禅》、《奏启》等篇,这样便形成了刘勰的较系统的结构谋篇理论,它是《文心雕龙》这座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大厦中的一层。  相似文献   

6.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刘勰结合六朝文学发展的实际,试图凭借儒家传统,力挽文坛颓风,反对文坛新变,强调了以“通”求“变”,以“变”达“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  相似文献   

8.
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史上的巨著,该作品对写作方法做了详细的研讨,笔者主要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探讨《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文质并重,衔华佩实"是刘勰所倡导的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吊"作为《文选》中一种表达对死者哀吊的文体,历经岁月流变,从简单安慰性文辞渐渐发展成一种含有丰富情感抒泄的文体。"吊"有一个从礼仪到文体的发展过程。《文选》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吊体存在不同认识原因在于二者选录标准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是"述中显优劣",在《文选》中则是"选中定典范"。吊文由质朴向华丽的转变恰呼应了萧统所属时代的文学风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刘勰的思想基础与文学评价标准切入,根据《文心雕龙》的具体内容,将刘勰对曹植的所有评价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刘勰对曹植的总体评价,并试图深入分析刘勰所以对曹植有此评价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辨骚》是《文心雕龙》的第五篇,也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篇。争议的问题主要有:1.刘勰“辨骚”的目的用意;2.刘勰是否“扬诗抑骚”?3.本篇的归属——总论还是文体论?等等,笔者最近研读此篇,浅见有异于各家之说,兹分述如下:一、刘勰何以要“辨骚”?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其中“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是刘勰在上篇“论文叙笔”的“纲领”。看《文心雕龙》中的二十一篇文体论,虽每篇论说的次序稍有异同,文字的繁简也有些变化,但这四个部分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的。以《明诗》篇为例,开头说:“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这就是“原始以表末”,即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张海明同志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进行商榷.分别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表明笔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原道》是其第一篇,是对刘勰文的认识总论,刘勰也在这里提出的“文”“道”等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在文学艺术的上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刘勰的文学认识观。本文就以原道中的文和道来分析它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其文论《文心雕龙》中标举一种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将天文、地文、人文、动植物之文并举,全面深入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和影响。但是,从现代逻辑观点来看,刘勰的论述存有一定的疏漏,这个疏漏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由。  相似文献   

18.
爨氏是古代白族的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作为白族先民的碑刻文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白族文学的重要文本."二爨碑"的产生分别前于<文心雕龙>九十余年和四十余年,其体式与刘勰<文心雕龙>阐释的诔碑理论范式几乎偶合,为刘勰诔碑理论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实证,在白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上承后汉滇文化,下启唐代南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的著述本质上是一种转义行为。在他预设批评话语时,当前化具有一种占优势的组建作用。刘勰深刻领悟自身存在的时间状态,并渴望借著述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他写作《文心雕龙》的基础是生存论上的时间性。这不仅使刘勰澄清了自身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以时间为视域理解文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