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结合对背景史料的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曹操二人之间的交游活动。蔡邕比曹操年长22岁,而曹丕曾声称"家父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为后来的著名历史事件"文姬归汉"的动因做出了部分注解。二人或因共同的好友乔玄而相知,由对诗文、音乐等的相同爱好到性情相投,同时,从蔡邕善于知人、乐于奖掖后进的性格来看,他对当时尚无名气的曹操应有一定的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3.
曹操在公开的诗文中以耿耿忠心的周公自居,但私下又说愿为周文王。曹操在诗文中欺人骗世,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要学的并非效忠天子的周公,而是要像周文王那样把自己的儿子推上天子的宝座。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帝魏寇蜀"与"尊刘贬曹"两种正统观念,随着正统观念此消彼长的变化,对曹操的评价也沉浮不定。曹操的性格中有重大缺陷,但他的"奸诈"里还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耕藉田”作为一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周礼》和《月令》里面。但汉以前的史书里,能够看到的正式记载很少,就连并吞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是否有过“耕藉”活动,都不可得知。直到汉朝,这个制度大概才算正式定了下来,以后便各朝因袭下去。什么叫“耕藉田”?古人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应劭说:“古者天子耕藉田千亩,言为天下先。藉田,典藉之常也。”韦昭曰:“藉,借也;借民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考证“齐侯铜鉴”和“繁阳之金”剑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了周王室与其诸侯国齐国、楚国的政治关系。认为这个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变得突出,联姻与纳贡已被赋予新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时,汉与匈奴连年作战。为了摸清敌情,双方经常互派使臣窥探,匈奴先后拘留了十多批汉使,汉朝也拘留匈奴使臣做抵偿,双方关系颇为紧张。公元前100年,匈奴的且鞮侯单于即王位,因恐怕汉朝趁机袭击他,就一面大造舆论,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一面主动把被匈奴拘留的汉使送回汉朝。汉武帝对这位新单于的行为非常赞赏,决定予以嘉奖。他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职衔,拿着使者的信物旄节出使匈奴,此行不但送回了被扣的匈奴使者,还给匈奴带去了一份厚礼。苏武字子卿,是汉朝的官宦子弟,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在出使前任栘中厩监,是皇室马房的管理官员。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属员常惠以及卫士、侦察兵等一百多人来到匈奴,把礼物交给匈奴单于。不料单于非但不象想象的那样友好,而且傲慢无礼。正当  相似文献   

7.
我国春秋之前没有将军,管军事的叫司马。由于军队数量小,天子也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准超过三军。当时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称为大夫。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因此,大国诸侯常常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为"将军",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典籍记载中,"圣王"与"圣人"并没有从逻辑概念上加以严格地区分。先秦儒家作为诸子中的显学,并在后世挟六经以压百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它的"圣王崇拜"和"圣人崇拜"思想对于古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作为先秦儒家三大儒的孔、孟、荀皆抱有根深蒂固的"圣王崇拜"之信仰,由于周敦颐、邵雍等人对孔子的极度推崇,产生了新的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道统信仰体系,真正取代圣王崇拜,成为儒家主流的信仰体系。"圣王崇拜"和"圣人崇拜"都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春秋》所记天子、诸侯、诸侯夫人的卒葬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春秋葬日制度存在着明显的阴阳观,即丧月等级用阳、葬日用阴,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念。除此,本文还对丧月不计闰、葬日不用疾、卜日先远日等规定进行了探究,对《春秋》卒葬的书写原则及体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汉朝"先后紧接"关系连接标记表示两事之间的间隔非常短。汉朝"先后紧接"连接标记在时量的主观性、可控和非可控、述人和非述人等方面存在异同。本文基于类型学的视野,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考察汉朝时间先后连接标记中表"先后紧接"关系连接标记的语义特点,力图揭示汉朝时间先后表达方式的类型差异,为汉朝、朝汉双语教学及翻译实践提供事实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汉朝史籍中常见"高第"一词,通行的解释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官吏的考绩优等"等等。然而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却有大量"举高第"之类的词语出现,查阅相关史料,并与"举孝廉"、"举茂才"等岁科察举科目的运作程序相比较,"高第"在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确实为察举制的一种科目,并且属于常科。  相似文献   

12.
"册"与"典"     
我国古代用于阅读的,主要是竹书。《说文·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像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意思是说,长短不一的竹简用两根绳子编串在一起就是象形的"册"了,而"册"的作用是书写天子的符命,即诸侯晋见天子时接受册封的命令。但实际上"册"的书写内容要广得多,并不局限于天子的符命,如《战国策》就是当时用"册"编串而成的一部史书。  相似文献   

13.
书信变成了Email,逛街升级成网购,天涯海角缩短为咫尺之遥……网络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网络对普通人而言早已不再陌生,一个新的划时代变革又挟雷霆之势呼啸而来,这就是备受瞩目的"三网融合"。山雨欲来风满楼。"三网融合"在被炒得热火朝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它不再是当年那个自发、无序的互联网,而是一个需要强有力管理的网络。新一代网管的适时出现,让所有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邓静 《科技信息》2011,(20):I0140-I0140
大学生,被誉为天子骄子、社会精英,把大学生和"后进"联系在一起,似乎不合情理。事实上,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后,差距是很大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中学阶段是以显性的结果呈现出来——高考,大学阶段的差距却往往被人忽视。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没有去想过为什么身边的同学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周礼》、《国语》记载宰夫为周代天子属官,至于诸侯和卿大夫是否设宰夫为属吏,文献罕有记载,只有《仪礼》留下一些资料。据《仪礼》可知,诸侯、卿大夫亦有宰夫,其职责主要是在燕礼上代君为主人,掌百官府之征令,掌宾客人饮食荐羞与献膳,主收藏,为主人赞礼,掌邦之吊事,尸祭受主人之啬忝,以及掌祭祀之荐羞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是近亲。先秦音与诗不分离,诗乃音之情感的语言体现,歌咏言,诗言志。观音知政即观诗知政。《吕氏春秋·适音》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伤,其政险也。”考查屈原的诗文,我们认为其诗反映的国政以乖又险。大处说,当时举国动荡,自春秋始,天子失位,诸侯争雄,《吕氏春秋·观世》曰:“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戋?),不得休息。”战国之世,七雄争强,屈原时代则是三强争立,社会面临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大转变。屈原诗中反映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故而其情感既怨又怒。小处讲,屈原是楚国一大夫,且又是土生土长的一位诗人。其思想情感的着眼点在楚,直面的是楚宫廷与民众,当时楚由盛转衰,走着下坡路,与秦争战连连败绩,与秦、齐的外交屡屡受挫。楚是昏君当道、谗佞作乱、黑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酎金"与"酎金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初期 ,诸侯势力膨胀 ,甚至“不听天子诏” ,与中央政府抗衡 ,直接威胁着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诸侯势力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酎金案”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西汉文帝颁布《除盗铸钱令》,准许私人铸造荚钱,使私币骤然泛滥。贾谊呈疏《谏除盗铸钱令》,反对允许私人铸造钱币,强烈要求"上挟铜积以御轻重"。他认为:禁私铸是稳定政权根基的重中之重;"散财币"是疏通货币流通渠道的善策;或禁或散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招致"七福"。  相似文献   

19.
胡楠 《世界博览》2010,(17):20-21
国内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非常配合奥巴马"软实力"政策,将东南亚国家轻易地推向了美国一方。在短短数月里,"华盛顿"号在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四处巡游,每次现身某个海域都成为媒体品头论足的谈资,每进一处新的港口都可能成为"威胁中国"、"包围中国"的论据。其实,舆论总会被某一种强大武器的外表所迷惑,而一种武器的强大却往往并不取决于它的表面实力。  相似文献   

20.
祁令宇 《科技信息》2010,(35):J0200-J0200
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建立在他"凡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基础之上。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韩非的法治思想还有另外一个理论依据,这就是它的"道""法"论。纵观《韩非子》,它的"法"、"术"确实与"道"、"德"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可以这样理解,人性论,"道""法"之论,二者合一,才能使完整意义上的法治思想成立。本文试图从《韩非子》中的"道""法"之论出发探析韩非法治思想,以窥韩非法治哲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