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野外剖面勘测、室内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以及碳同位素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对桂西泥盆系罗富组(D_2l)的黑色泥页岩烃源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高,TOC值为0.62%~2.74%,平均值为2.12%,均超过生烃门限(TOC=0.2%);氯仿沥青"A"含量为0.003 5%~0.143 8%,平均值为0.0439%,总烃含量(HC)为9.144~1177.5×10~(-6)(ppm),平均值为302.14×10~(-6)(ppm),生烃条件好。河池-南丹剖面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_1型,其他绝大部分为Ⅰ_2型在河池西南剖面有机质出现Ⅲ_1型。R_0的值为3.47%~3.73%,均处于过成熟阶段。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分布既有单峰型,又有双峰型;Pr/Ph的比值均小于1,三环萜烷以C_(23)和C_(21)为主峰,藿烷以C_(30)藿烷含量最高,其次为C_(29)藿烷,伽马蜡烷/C_(30)。藿烷的比值为0.15~0.16,伽马蜡烷含量较高;C_(28)甾烷含量最高,其次是C_(29)甾烷,C_(27)甾烷含量最低,甾烷呈反"L"型分布。以上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参数表明:罗富组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并有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沉积环境为还原的微咸水海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开鲁盆地奈曼凹陷奈1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GC-MS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与九下段源岩的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峰形呈双峰态,主峰碳为nC23,次主峰碳为C17,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w(Pr)/w(Ph)分布在0.36~0.53;甾烷以规则甾烷为主,孕甾烷、升孕甾烷、重排甾烷含量偏低,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C29甾烷w(20S)/w(20S+20R)和w(ββ)/w(αα+ββ)分别为0.27~0.49和0.23~0.39;萜烷以C30藿烷系列为主,三环萜烷比较发育,重排甾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高,在原油样品中检测出含量较高的β-胡萝卜烷,w(Ts)相似文献   

3.
下扬子黄桥-句容地区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基本进入成熟阶段,部分进入高成熟、甚至过成熟阶段,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基本趋同,如Pr/Ph值基本分布于0.8~1.55之间,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基本呈"V"形分布,三环萜烷以C23为主峰,C20、C21含量较低,伽马蜡烷、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相对丰度均较高,无法用作油源分析。而烃源岩和原油(或油砂抽提物)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三芳甾烷系列参数、Ts/17α-藿烷和苝的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可以依据这些差异进行精细的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对比。依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三芳甾烷系列参数、Ts/17α-藿烷、苝的相对丰度,将原油划分为3类(Ⅰ、Ⅱ、Ⅲ)。油源分析表明:黄桥、句容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中的成熟原油(Ⅰ类)主要来自二叠系大隆组、孤峰组烃源岩;句容地区三叠系葛村组和部分下三叠统青龙组储层中的高熟原油(Ⅱ类)主要来自二叠系龙潭组泥质烃源岩;青龙组储层中的低熟原油(Ⅲ类)主要来自三叠系青龙组烃源岩,但不排除有二叠系栖霞组烃源岩的油源贡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原油、含油砂岩、露头剖面样品、钻井泥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和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6原油为轻质原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的特征;原油和含油砂岩抽提物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所占比重大,饱芳比高、原油碳同位素轻,小于-32‰;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型式为前峰型单峰态,正构烷烃保存完整,主峰碳为nC_(13)~nC_(22),原油具明显奇偶优势比,轻质组分占优势,植烷优势明显;原油规则甾烷呈"V"和"L"型分布,β胡萝卜烷含量很低,ααα20RC_(27)甾烷相对含量高于ααα20RC_(29)甾烷;伽马蜡烷含量低,孕甾烷及规则甾烷相对较高,硫芴含量较高,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丰度较高,反映了原油的母源形成于盐度不高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母源以浮游水生生物及高等植物的输入为主;原油饱和烃中,甾、萜烷的αααC_(29)甾烷20S/(20S+20R),αααC_(31)甾烷20S/(20S+20R)等参数均处于热演化平均状态,甲基菲指数表明原油处于成熟阶段。通过对延长组长9、长7段烃源岩与长6原油、含油岩心抽提物,甾、萜类化合物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长6原油与长9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别,二者对比性较差,不具备相关性,没有亲缘关系;长6与长7烃源岩的对比性较好,因此认为长6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一段盐湖相烃源岩岩样、原油样和油砂样进行了族组分、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濮城地区沙一段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的饱和烃含量在47.39%~65.33%,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在-28.06‰~-26.29%e,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之间的同位素分馏效应较小;w(Pr)/w(Ph)小于0.5,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甾烷w(C2920R)/w(20(R+S))为0.23~0.27,w(C29ββ)/w(αα+ββ)为0.19~0.40,甾烷系列中C27含量略占优势,重排甾烷含量极低;γ-蜡烷含量较高,w(γ-蜡烷)/w(C30藿烷)在0.60左右,w(γ-蜡烷)/w(HC3122S)大于2.0,三升藿烷~五升藿烷呈"翘尾"状升序分布,反映了高盐度水体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未熟-低熟油特征.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其烃源灶为沙一段泥岩和部分沙三段泥岩.  相似文献   

6.
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层位之一,本文分析了姬塬地区长8油藏的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探讨了原油成因,并进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油δ13CPDB值介于-31.11%~-31.57%,与盆地中生界各产层湖相油型油一致。藿烷以C30藿烷占优势,位于北东运聚带上的原油含较高的C29藿烷,18a(H)-30-降新藿烷(C29Ts)次之,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含量较低;位于南西运聚区带上的原油C30重排藿烷相对丰度较高,C30重排藿烷与C29降藿烷的比值高(〉1.0)。甾烷中:规则甾烷含量高,含一定量的孕甾烷、升孕甾烷和重排甾烷,aβ和βa构型甾烷丰富,aaa-20R构型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油源对比显示,姬塬地区长8油藏的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淡水,微咸水环境,主要来自于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歧口凹陷西南缘是岩性油气藏发育区,近年来在沙一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勘探持续获得工业性油气流,显示出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大港探区重要的勘探和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沙一下亚段原油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系统研究了原油的地球化学和原油及族组成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正构烷烃系列的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2)~nC_(34),且呈单峰分布,主峰碳为C_(18)~C_(23),强姥鲛烷优势,Pr/Ph为0.33~0.67,伽马蜡烷含量高,TsTm,甾烷呈"L"型分布,αββ规则甾烷含量较低,原油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为-27.3‰~-29‰,生源构成可能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咸化湖相还原环境,成熟度较低,属于典型的低熟油。油源对比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一下亚段低熟烃源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藏。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一段盐湖相烃源岩岩样、原油样和油砂样进行了族组分、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濮城地区沙一段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的饱和烃含量在47.39%~65.33%,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在-28.06‰~-26.29‰,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之间的同位素分馏效应较小;w(Pr)/w(Ph)小于0.5,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甾烷w(C2920R)/w(20(R+S))为0.23~0.27,w(C29ββ)/w(αα+ββ)为0.19~0.40,甾烷系列中C27含量略占优势,重排甾烷含量极低;γ-蜡烷含量较高,w(γ-蜡烷)/w(C30藿烷)在0.60左右,w(γ-蜡烷)/w(HC3122S)大于2.0,三升藿烷-五升藿烷呈“翘尾”状升序分布,反映了高盐度水体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未熟-低熟油特征。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其烃源灶为沙一段泥岩和部分沙三段泥岩。  相似文献   

9.
利用牛蹄塘组暗色泥页岩样品进行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氧同位素(δ~(18)O)、总有机碳(TOC)、微量元素测定,分析米仓山-汉南隆起区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及其与页岩有机质生产的关系。基于原始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DOC)和海洋分层理论,结合不同古海洋微生物种属碳分馏特征,描述米仓山-汉南隆起区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和有机质生产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中获取的碳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原始性,对研究区古海洋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δ~(13)C_(org)明显富集轻碳同位素(~(12)C)显示强烈的负异常,分布在-34.032‰~-29.537‰,属于L型无定形有机质,且更富集轻碳同位素;δ~(13)C_(carb)明显富集重碳同位素(~(13)C),分布在-1.21‰~3.64‰;氧同位素δ~(18)O分布在-8.94‰~-3.5‰;研究区南北部碳氧同位素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与南部西河乡剖面相比,北部宁强铁锁关和两河村剖面的碳同位素具较高的δ~(13)C_(org),偏正的δ~(13)C_(carb)和高的δ~(13)C_(carb-org),且δ~(13)C_(carb)与δ~(13)C_(org)呈明显的解耦关系而与δ~(13)C_(carb-org)线性相关;牛蹄塘组页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取决于海侵过程中藻类、化能自养、甲烷细菌、甲烷氧化菌等特殊的古海洋微生物种属分布或活动强度与上升洋流、海洋分层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采样和精细的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w(Pr))/(w(Ph))相对较低,(w(pr))/(w(nC_(17)))和(w(Ph))/(w(nC_(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含有相对丰富的γ-蜡烷和C_(30)藿烷,说明原油形成于海相咸水环境;原油中含有较丰富的C_(27)甾烷、三环萜、四环萜和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指示其母质来源为菌藻类;原油中高丰度的重排甾烷,较高的(w(Ts))/(w(Ts+Tm))和(w(C_(29)ββ))/(w(ββ+αα))说明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为成熟原油;25-降藿烷的检出说明原油受到一定的生物降解,加之完整的正构烷烃分布以及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推断存在至少两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对于陆相页岩气成因类型的研究相对滞后,限制了对页岩气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通过综合化学组分分析和碳、氢同位素分析的手段对伊陕斜坡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页岩气(生产气和真空解吸气)和原油伴生气都以烷烃类气体为主,其中甲烷含量都小于95%,非烃气体含量比较低。页岩解吸气中,非烃气体比例相对较高,且氧气含量异常高,这与解吸装置密封性不好或者装置本身残留空气清除不彻底有关。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的甲烷含量低、干燥系数(C_1/C_(1~5))主要集中在0.6~0.9之间、C_2/C_3都小于3,δ~(13)C_1值分布于-52.0‰~-44.9‰之间、δ~(13)C_2值都小于-29‰,δ~(13)C_3值都小于-25.5‰和δD_1都小于-150‰,指示研究区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以陆相环境热成因的热解湿气(油型气)为主。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样品有相对高的正庚烷含量和正构烷烃(nC_(5-7))含量,δ~(13)C_2值分布于-41.1‰~-31.1‰之间,说明延长组页岩气与原油伴生气都属于偏腐泥型天然气。此外,延长组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碳同位素系列基本都属正碳同位素系列,且δ~(13)C_1与δ~(13)C_2值,δ~(13)C_2值与δ~(13)C_3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这也表明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母质来源。  相似文献   

12.
索尔库里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油气勘探中,烃源岩的研究占有重要组成部分。侏罗系烃源岩在索尔库里盆地主体部位广泛分布,面积3 875.7km~2,最大厚度300 m以上,分布在盆地中南部。对索尔库里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通过研究生物标记化合物来分析有机质的类型、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样品中饱和烃馏分含量较高,在33%~75%之间。烃源岩样品Pr/Ph分布范围在0.49~0.99之间,说明其具有还原沉积环境;三环萜烷/霍烷分布范围为0.27~2.64,r-/0.5C_(31)丰度平均值为0.34,具有明显的淡水沉积环境特征。样品规则甾烷均呈C_(27) C_(28) C_(29)的V字型分布,认为烃源岩以偏腐泥混合型母质为主。藿烷与甾烷的成熟度参数存在差异,说明了烃源岩可能受到微生物降解作用。因此,对索尔库里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的研究,为以后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探讨西藏中仓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通过对丁青湖组烃源岩的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丁青湖组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发育于湖泊体系中的薄层泥岩、泥灰岩为潜在的烃源岩。丁青湖组灰岩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0.0448%,泥岩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0.048%;姥鲛烷与植烷的比值(Pr/Ph)为0.45~1.8,γ蜡烷指数平均为0.32,C_(27)、C_(28)、C_(29)甾烷含量呈"V"字形分布,升藿烷指数为0.01~0.08,有机质总体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演化阶段。中仓盆地丁青湖组烃源岩生油潜力较差,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与水生生物,沉积时主要为缺氧的湖泊相还原环境,水体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盐度。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藏北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湖相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岩石学和分子地球化学实验分析 ,目的是通过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重建古湖泊系统的演化。两个层位油页岩抽提沥青的 GC-MS和 GC-IRMS分析表明 ,剖面下部的油页岩和泥质岩富含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 ,沉积环境是一个水体分层的咸水古湖泊系统。色谱 -质谱分析中检出的短链正构烷烃来自于水生生物 ,而以奇数碳 C2 9为主峰且奇偶优势明显的长链 ( C2 3 ~ C3 1 )正烷烃是 C3 型陆生高等植物输入的。植烷和姥鲛烷被解释为来自生活在透光带上部的藻类和蓝细菌 ,β胡萝卜烷可能与栖居于透光带下部的喜盐性古细菌及光合细菌有关 ,藿烷和莫烷代表生活在氧跃面或缺氧底层水中的甲烷菌和化学自养细菌群落。作者发现上部层位油页岩比下部油页岩明显富集 1 3 C,干酪根 δ1 3 C高达 -1 7.76‰ ,正烷烃单体碳同位素 δ1 3 C平均值为 -2 1 .97‰ ,主峰 n C2 3 的 δ1 3 C值可达 -1 5 .0 1‰。经对比证实 ,这种罕见的 1 3 C异常是 C4型植被或绿藻 Botryococcus突然繁盛引起的 ,这预示着中新世末青藏高原隆升可能达到临界高度 ,古湖泊生态系统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转型和更新。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致密油是指储集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赋存于油页岩及其互层共生的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油藏;包括致密砂岩油和页岩油2大类。延长组致密油主要发育于半深湖-深湖相区,延长组7段(简称长7)油层组油页岩、致密砂岩是最典型的层系。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马岭地区长7致密油密度为0.84~0.86g/cm3,全烃色谱图的主峰为nC15,油质较轻。轻烃组分丰富,芳烃含量低,呈姥植均势(Pr/Ph为0.85~1.10),致密油的δ13 CPDB值为-31.7‰,甾萜烷分布与主要参数特征为:重排藿烷类相对丰度很高、伽马蜡烷低,Ts/Tm比值高,甾烷中重排甾烷较高,ααα-20R构型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反映了较为典型的湖相油型油特征。以马岭地区长71致密油具有高异常的C30-重排藿烷、低异常的C30藿烷;长72致密油具有低异常的C30-重排藿烷、高异常的C30藿烷,这一显著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的油源对比表明,马岭地区长71、长72储集层致密油与长7黑色泥岩、油页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的主力烃源岩是淘淇河组,属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和Ⅲ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抽提物生物标记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型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单峰型分布,nC23、nC27、nC29为主峰碳,重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为1.04 ~3.76,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Pr/Ph比值为0.49 ~2.31,多数接近于1,姥鲛烷和植烷优势不明显.萜烷主要为五环三萜烷,以C30藿烷和C31升藿烷丰度最高,其次是C29降藿烷和Tm;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规则甾烷C27、C28和C29,ααα20RC27、C28和C29甾烷多数呈不对称的“V”形分布,C29> C27>C28.甾萜烷分布特征反映了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淘淇河组烃源岩的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又有一定比例的陆生高等植物混合输入,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原油和烃源岩的有机质组成、沉积环境和演化程度相近,以往采用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甾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精细油源对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文中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三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系统精细研究,优选特征参数,对烃源岩的成熟度、沉积环境及母质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C_(29)甾烷ββ/(ββ+αα)、C_(29)Ts(C_(29)藿烷+C_(29)Ts)、C_(30)~*/(C_(30)~*+C30藿烷)、姥植比和甾烷ααα20RC_(29)/C_(27)在表征研究区三套烃源岩成熟度及母质来源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C_(29)甾烷ββ/(ββ+αα)和C_(29)Ts(C_(29)藿烷+C_(29)Ts)反映研究区不同层位成熟度差异不明显,但同层位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志丹县以东的靖边-安塞地区较低。C_(30)~*/(C_(30)~*+C_(30)藿烷)、姥植比和ααα20RC_(29)/C_(27)甾烷显示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母源输入有差异,长7和长8油层组烃源为弱还原-弱氧化条件下的半深湖-浅湖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长9油层组烃源岩以氧化-弱氧化条件下的湖沼高等植物输入为主。  相似文献   

18.
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的主力烃源岩是淘淇河组,属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和Ⅲ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抽提物生物标记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型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单峰型分布,nC23、nC27、nC29为主峰碳,重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为1.04~3.76,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Pr/Ph比值为0.49~2.31,多数接近于1,姥鲛烷和植烷优势不明显。萜烷主要为五环三萜烷,以C30藿烷和C31升藿烷丰度最高,其次是C29降藿烷和Tm;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规则甾烷C27、C28和C29,ααα20RC27、C28和C29甾烷多数呈不对称的“V”形分布,C29>C27>C28。甾萜烷分布特征反映了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淘淇河组烃源岩的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又有一定比例的陆生高等植物混合输入,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岩石热解与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页岩层系进行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发现,潜三段下部10韵律与11韵律层系在热解参数和分子地球化学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其中,10韵律层系岩石热解具有游离烃(S1)高、有机碳(TOC)含量高,而热解烃峰值温度(T_(max))低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现出C_(29)甾烷异构化参数(S/(S+R)、ββ(αα+ββ))高,C_(35)升藿烷优势,反映成熟烃源岩的特征; 11韵律层系具有S1低、TOC含量低,而T_(max)高的特征,生标参数表现出C_(29)甾烷S/(S+R)低,呈未熟烃源岩的特征。综合考虑到地质因素的作用,认为潜三段10韵律存在侧向运移的烃类浸染,而其下部的11韵律则反映了源岩自身的地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邮凹陷方巷油田和黄88断块新近发现的断块油田,明确所发现原油的成因与来源则是油气勘探关心的核心问题。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原油族组分十分相似,它们难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确定其成因和来源;而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则可以提供相关地球化学信息。两地区原油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上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均具有低的姥植比,伽马蜡烷含量中等,贫重排甾烷,说明这些原油的烃源岩应该形成于还原性强、古盐度较高,且缺乏黏土矿物催化作用的沉积环境。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为方巷油田的原油中C_(29)H/C_(30)H比值较高,且其C_(27-29)甾烷碳数呈不对称"V"型,这些特征与高邮凹陷阜二段烃源岩较为接近;而黄88断块的原油中C_(29)H/C_(30)H比值较低,且其C_(27-29)甾烷碳数呈对称"V"型,这些特征与高邮凹陷阜四段烃源岩较为接近,由此表明方巷油田和黄88断块油田的原油具有不同的来源。两地区原油中C_(29)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20S/(20S+20R)和C_(29)ββ/(αα+ββ)]均小于0.40,显示典型低成熟油的特征,说明它们是有机质在低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