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末端负荷分布和管网结构是影响其控制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以异程布置冷冻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旁通回路调节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网水力特性精确数学模型,研究了旁通回路压差设定值对管网水力特性和能耗特性的影响,以及管网末端设备流量同步变化和非同步变化等多运行工况下的水力特性,着重分析了压差反馈信号监测点对变压差控制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及其调节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调整控制目标值以及旁通调节阀压差设定值是实现节能、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对桂林市两江国际机场候机楼夏季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该公共建筑夏季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得出空调冷水机组制冷系数COP与冷冻水进出口温度差的关系,为空调系统运行模式的优化和建筑整体能耗的降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区域供冷系统的冷量传递与末端温度调节,建立了冷量经一个二级冷量交换站由水系统向风系统传递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房间内的温度动态变化模型,推导出了水系统一次侧流量与空调末端房间温度的传递函数.采用水系统一次侧变水量与空调末端变风量结合的技术,根据冷负荷变化,分别采用PI控制器和PID控制器实时调整水泵与风机的转速,并对风机与水泵进行能耗建模与节能分析,以实现空调房内温度的控制与电量的节约目的.最后通过Simulink软件仿真,给出了空调房内温度、水泵转速、水流量、节能量等参数变化的示意图,展示了文中节能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陈小花 《科技信息》2013,(14):241-242
中央空调能耗是建筑能耗的大户。中央空调节能已经成为政府、消费者和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能耗和中央空调能耗的发展现状,根据中央空调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从空调冷热源、水输送系统和空调机组末端设备三个部分对中央空调系统采取全面的节能措施,实现整个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为今后中央空调节能方案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二次管网各支路之间相互耦合、流量难以精确控制、输配系统各设备的动态调节容易造成水力失衡的情况,利用电网图论原理建立二次管网多元非线性水力工况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建立二次管网输配系统能耗模型,以输配系统能耗最小为目标,以各支路动态水力平衡为主要约束条件,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二次管网输配系统节能优化调节模型,用于在线优化二次管网输配系统各设备的运行参数。利用某高校集中供热系统二次管网进行建模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调节方法相对变压差变流量调节方式可使输配系统运行能耗进一步降低约12.27%,为多执行机构二次管网水力平衡的动态优化调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型建筑空调系统能耗监测与能效优化控制问题,通过分析建筑物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室内温变过程的动态特征和变化机理,考虑随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以温度、湿度等为变量的建筑物空调能耗过程随机动态模型,分析了建筑物空调能耗与室内外环境热交换的平衡制约关系.以建筑物舒适度指标作为能耗控制目标,建立空调能耗最小的优化控制模型,分析了系统优化途径;根据建筑物实际监测数据,应用动态回归方法探讨了如何确定建筑空调能耗模型的结构与参数,通过实际数据分析与模拟仿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冷冻站设备和空调机组的耗电量在整个系统的能耗中居主要部分。楼宇自控系统(BAS)通过末端的负荷计算,及时调整机组的冷热量输出和机组运行时间,以达到机组的最优化启停和最佳运行状态。随着技术的进步,冷冻站设备及空调机组设备的生产厂家己经普遍使用微机控制技术,即利用自带的控制系统,使传统的模拟控制提升为数字元控制,双位元控制提升为智能控制。其中压缩机能量调节由传统的双位元控制发展到无级卸载控制、多台联动控制、旁通控制和变速控制等,能量调节更为精确。机组的负荷调节由单变量送风温度控制、回风温度控制、回水温度控制、冷凝压力控制、蒸发温度控制发展到多变量输入模糊控制,机组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研究空调建筑热状况必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外墙外表面热平衡模型、壁体传热模型、外墙内表面热平衡模型和室内空气热平衡模型在内的空调建筑热性能分析模型.以北京市为例,通过联立求解的方式,最终掌握建筑的能耗状况.结果表明上述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空调建筑热特性,并可为空调建筑能耗状况的整体评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采用DeST建筑能耗分析软件,对某商场改造前后的建筑能耗以及空调系统用能的合理性进行讨论,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条件下,改善建筑的热特性,全年可减少耗能1.93%,节省运行费用13.42万元;采用高效、变频控制、变新风量空调系统,可提高设备的用能效率,节能27.81%,节省运行费用178.09万元.通过对空调系统用能的评价,得出了商场节能改造重点在于空调系统改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实时收集空调系统当前的运行负荷参数,再分析这些收集的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动态地调节空调水系统中水泵和风机的工作频率的方案。该方案动态地改变系统的能量消耗,确保空调机组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运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系统的能耗。  相似文献   

11.
多功能建筑空调水系统的节能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功能建筑空调水系统能耗大,因而有较大的节能潜力。针对目前空调水系统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两低一多”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多功能建筑自身特点的空调水系统节能匹配的方案和方法。并举出工程实例,对该节能匹配方案的特性及情况与目前常规匹配方案运行的特性及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建筑能耗也在不断攀升,空调系统作为建筑物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保证了人们的日常舒适度.但是空调系统带来的能耗问题也十分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同时考虑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该文围绕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的节能方面展开,旨在为实际的节能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小慧 《科技信息》2013,(17):122-122,160
空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统一的整体,空调系统的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风系统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整体,在控制运行中要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能量消耗。因此,设备与设备间,系统与系统间一定要协调运行,只有单个的设备达到节能不能说明系统就节能了,要综合分析,选择最优化的控制方式和算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空调变流量水系统末端定压差控制原理,结合水泵变频运行的相似工况理论,对末端定压差空调变流量水系统的水泵变频运行工况及其效率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泵变频运行效率随着其频率的变化而变化;选用合理的水泵运行参数,可以提高水泵效率运行,进而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解决常规空调系统采用热湿耦合空气处理模式,存在能耗高、易滋生霉菌、难以很好适应室内热湿比变化等问题,利用末端设备干工况运行的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以广州地区某医院门诊楼为例,分析了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在热湿地区的应用。通过能耗模拟比较,获得了其节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双温冷源的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在热湿地区的综合节能率为22.27%,节能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优化采暖通风与空调(HVAC)系统的控制策略有助于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同时降低HVAC系统能耗。该文建立了HVAC冷站系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以求得使系统能耗最低的控制量设定值。该优化问题具有非凸、强耦合、包含离散和连续决策变量等特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分散式优化方法,将系统的每个设备作为一个子系统并基于与邻居子系统通信所得信息确定自身的控制变量的取值。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从邻居子系统获得的有限信息,每个子系统都能获得原优化问题的最优控制变量设定值。该方法不需要系统的全局信息,对于HVAC冷站系统的优化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空调水系统实时在线优化控制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集中空调水系统,将模型层次、模型特性及参数辨识有机结合,建立了系统层次实时在线的优化控制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简单物理特性及自适应控制技术的模型参数在线辨识,能通过自校正式的在线仿真对系统的运行特性和控制特性进行实时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串联型动态系统,适合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进行串联计算。为了求解中央空调大系统运行能耗的整体最优,通过对空调系统运行特性及模型的分析与能耗最小化计算模型的讨论,将大系统处理为最优控制的二次型凸问题,并把Lagrange对偶函数法运用于分解后的二级系统,得到整体系统的全局最优解,同时对算法进行了理论证明。  相似文献   

19.
由于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复杂,多工况控制难以通过真实实验完成,本文通过运用组态软件建立空调系统虚拟仿真动态模型,以此来对该系统进行实验测试,改变其温度和风量参数,观察系统运行特性和分析能耗状况,此项研究可应用于虚拟可视化教学实验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学校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开放、产学研结合等多方面建设。  相似文献   

20.
依据国内外标准、规范、研究文献、试验数据,该文提出了中央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指标、能效比模型、制冷系统能效比模型、冷冻水输送系数模型、空调末端能效比模型。基于上述指标和模型,构建了中央空调运行能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应的能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